觉知改变世界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千多年前,杜甫写下这首诗句时,他可能没有想到,他同时道明了人的一个特性。 那就是情绪会影响我们对这世界的看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情绪正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有色眼镜,会变色的有色眼镜。 你有什么样的情绪你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也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 当我们对自我没有觉知或者定力不足时,我们就会退回到相对原始的一个状态——情绪动物。 当我们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被情绪主导的。 我们之前把情绪分成了三大类:积极的情绪,平和的情绪,消极的情绪。 当我们处于积极的情绪时,我们就更容易看到这个世界积极的那一面,也更容易产生积极的行动。 当我们处于消极的情绪时,我们就更容易看到这个世界消极的那一面,也更容易产生消极的行动。 当我们处于平和的情绪时,我们其实会更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没有太多情绪化的行动,我们会更加自然。 我们之前说过,情绪是人的第一驱动力,这是我们的生物性。 而在这之后,其他任何自我驱动最终也都要与情绪进行绑定才能对自我发生作用。 比如像学习这种短期会带来不适情绪的行为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有两个路径: 不学习与消极情绪挂钩——对先生的板子恐惧。 学习与积极情绪挂钩——收获某些有趣认知的愉悦或者就是打发无聊。 对于情绪反应,我们一开始都是后知后觉的。这个后,并不是在情绪升起之后,而是在情绪升起并导致了我们的一系列行为之后。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其实是我们情绪的奴隶。而情绪是如何奴役我们的呢? 答案就是我们上次提到的——注意力。 情绪通过诱发我们的情绪反应产生后果,而这个情绪反应是需要注意力的。 若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将注意力锁定在情绪上,实际上我们就截断了情绪反应,并给它消退留给了时间。 我们也可以对诱发情绪的根源作出相反的评判,这样我们就完成了对情绪的转化。 正如当你学习出现负面情绪时,你赋予学习这件事情一个带来积极情绪的正面意义时,你就完成了一次情绪转化并完成了一次自主。 现在,我们再来重温那句话:自觉则自主,自主则可以选择快乐。 这就是觉知的力量,是觉知情绪与注意力,并能通过注意力操控进而达到调节情绪,最终改变我们对这个世界看法的力量。
冥想、正念与注意力
我们以前说过冥想就是让大脑停止思考,这是一种顾名思义的理解。 在知道意识是自下而上产生的以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停止思考”了。 我们的大脑时刻都在运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正如我们说过的,有感觉、情绪、想法、觉知等等。 我们同样说过当我们保持对当下的觉知时,我们是保持正念的。 而当我们失去对当下的觉知时,我们也就进入了无明状态。 觉知与其他大脑活动会竞争资源,这个资源也就是注意力。 任何感知活动都需要注意力才能上升到意识层面,或者说被意识到,而我们说过觉知是一种高阶的感知,因此对觉知的觉知也是需要注意力的。 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会放在我们生气的对象上。 而当我们觉知到自己生气时,我们还会额外分出一些注意力,来觉知正在生气的自己。 因而,当注意力不足的时候,我们自然也就很难保持对自我的觉察也就是正念了。 因此,为了保持对自我的觉察,以及实现我们关于人生的主张,我们需要强大的注意力。 强大的注意力有两个方面:1,锁定注意力焦点的能力;2, 注意力焦点的承载能力。 冥想要做的事情,就是让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可以是呼吸、图像、声音等等。 要做到这点其实也要求保持觉知,保持对注意力的觉知。 当锁定了注意力,其他活动短暂或者没有获得注意力,也就可以认为大脑“停止思考”了。 所以冥想并非让大脑完全不工作,不然与深度睡眠以及死亡其实没什么差别。 锁定注意力焦点的能力,我们也可以叫它——定力。 当我们具备足够的定力时,我们就可以试着保持觉知的同时把注意力的焦点放大。 比如先从呼吸放大到身体,放大到房间,放大到街区,直至放大到整个宇宙及其尽头。 要做到这点也还是需要保持对自我(注意力)的觉知,当定力不足时把注意力放大,那么因为注意力本身的不足,也就是注意力能够承载的焦点不够大时,注意力就很容易被大脑当中的其他活动夺走,进而失去对自我的觉知。 所以,冥想和正念其实是相互关联的,冥想需要对于一个“点”内的正念,而正念需要对于一个“点”外的冥想。 而这两者共同的窍门其实就是注意力,控制了注意力,你就控制了你自己,也就是我们说过的自觉则自主的“自主”。
这就是正念的奇迹
上一次,我们从我们的意识架构出发,得出了一个自由意志似乎不存在的结论。 尽管这不符合我们的直觉,但是自由的意志不存在和我们已经观察到的现象是不矛盾的。 所以,或许一开始就假定自由意志存在就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证明自由意志是存在的才对。 在我们找到它存在的证明之前,我们不妨先当作它不存在,并在此前提下,对我们的一些观点进行修正。 在《幸福主义》里我提出了一种主张,即自觉 -> 自主 -> 快乐 -> 幸福。 在这个链条里,我其实省略了主体,现在我们把它补上。 我自觉 -> 我自主 -> 我快乐 -> 我幸福 在自由意志存在的前提下,可以这么解读。 我主动对自我保持觉察(重点是情绪)-> 我根据觉察到的自我特征(重点还是情绪)作出行为抉择 -> 因为重点根据情绪进行主动调整所以快乐会变多 -> 快乐成为常态那就是幸福 我们可以看到,涉及到自由意志的其实只有第一步和第二步,现在我们来升级一下自由意志的版本 我非主动的对自我保持觉察(重点是情绪) -> 我非主动的根据觉察到的自我特征(重点还是情绪)作出行为响应 -> 因为重点根据情绪进行被动调整所以快乐会变多 -> 快乐成为常态那就是幸福 我们在之前说过,我们的自我只是一个虚构的体验者。我们的自以为是主动的行为,只是对被动行为的一种自我投射。 因此,第一步能否对自我保持觉察,那就是受到内外因所影响产生的行为。比如,你看到了我这个文章,看到了我这个公众号,还有我写的《幸福主义》。 而在保持觉察的情境下,人自然就会根据情绪进行响应!中性情绪保持惯性,消极情绪产生排斥反应,积极情绪产生正面反应,叫正能量也行。情绪是一种作为体验者的我们能感受到的高级感觉。 我们这一虚构体验者之所以能在进化中出现的可能性之一,也许就是因为我们能够对情绪这类抽象高级信号进行感知,并能把这种感知作为信号进一步传递给我们的神经回路去触发一系列复杂反应。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我们并非是生命的管理系统,而仅仅是生命的数据总线——情绪信号汇集和传播的总线。而快乐情绪和负面情绪,正是好的信号和不好的信号。 所以当你进入正念状态的时候,你的身心就开始了自动调整的模式,而自动调整的目标就是快乐。 这就是正念的奇迹。
自由意志好像不存在
在我们给出的意识架构中,意识是之下而上的产物。 那么,我们的意识状态就会被物理状态所决定。 虽然量子物理学在微观上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在宏观物理的中,当我们具备某一时刻的所有物理状态,那么理论上我们就可以计算出下一刻的宏观物理状态。 虽然这个理论上,很难在现实中做到,因为我们无法掌握到所有的宏观物理状态。 但,就我们目前的科学发现而言,这大概率是符合事实的(不排除以后给推翻)。 那么同样是被物理状态决定的意识状态,也同样被上一个时刻的物理状态决定着。 也就是说,意识的流动早已被决定了,一切都被物质的法则决定了。 存在先于本质,事实先于认知。我们所意识到的一切,都是一种被后验的先验计算的结果。 那么作为意识活动产生的自我,也即是被前一时刻所决定的。 而那些我们认为是自我选择的决定,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标榜的幻觉。 我们把作出选择的计算行为合理化之后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我们仅仅是伴随意识涌现出的虚构体验者,而我们的体验很可能只是下一次神经计算行为的信号,一种高纬度的抽象信号。 回忆一下我们看小说或者影视作品时那种感同身受的体验,那种代入的思维过程,代入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为什么我们能作出这种代入? 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代入“我”之中,我们代入了我们的生命体,我们代入了我们的思维过程。 但和代入其它作品不同的是,我们在代入自我的时候还会多代入一个自由意志,认为很多发生的事情都是这一抽象主体产生的。 产生这个的最大区别在于,当我们代入其它作品是,我们知道一切都已经确定,我们没有自由的空间了。 而当我们代入自我时,一切都还未揭开,一切都是即刻生成的,于是,我们很自然的把大脑运算作出的决定,当作了自己决策的结果。 但正如我们说的,这些计算的结果本质上已经被物理状态所决定。我们只不过是从我们的大脑中获得了早已被决定的剧本,而这并非我们这个意识对象所产出的,我们只是把它们在心智的试听广场把它们宣读出来了而已。 即便这种决定论的物理学最终被推翻,那么某一物理时刻并不能唯一的决定接下来的物理时刻,它只能决定接下来的集中可能性。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的意识是基于当下时刻物理状态的堆叠效果,我们也依然只是一个体验者。只不过这次我们并不是从大脑中拿出一份接下来的剧情,而是在几份剧本中随机的获得一份,并把它们宣读出来。 我们的虚构自我并没有真正作出什么选择,我们并不是身体与心灵的管理系统,我们更像是它们的数据总线。 自由意志好像并不存在。
意识的分层架构
在这讲之前,已经做了很多铺垫。包括《从“我”说起》,《万物集成定理》,《人类自我中心论》以及《构建与拆分》。 现在可以用这些的铺垫,来进一步谈谈意识了。 其实,在《从"我"说起》里已经把"我"这个意识主体的来源讲了个大概,这次来讲的更细一些。 为了直观,先画个意识的分层架构图: graph TD O["觉知"] --> A["觉知/情绪反应/推理反应/生理反应/习惯性反应/..."] A --> C["影像形成"] A --> B["语言形成"] A --> D["其他感知形成..."] A --> H B --> H["听觉信息"] A --> G C --> G["视觉信息"] A --> I D --> I["其他信息"] H --> E["听觉感知器"] G --> F["视觉感知器"] I --> J["其他感知器"] 之前说过,意识来源于感知对于感知的感知。现在把这个高阶的感知,叫做觉知。 觉知与感知的不同在于,觉知是一种自觉的感知。也就是说,是一种可以被觉察的感知。 意识与其说是觉知的主体,更合适的说法是觉知行为的产物。 并不是先存在一个意识,然后这个意识去觉知。而是先存在了一个可以产生觉知行为的物质结构,而当这个物质结构发生觉知行为的时候,意识就出现了,当然也可以说觉醒了。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睡觉的时候,我们是没意识的。但是,当我们醒着的时候,我们一定有意识嘛?不一定。 所以,在意识架构中,觉知能力是在最上层的,在大脑结构中,它对应的也是大脑的最外层——大脑皮层。它是高级的感知能力,所以很自然的会在其他生理感知层的外围。 另外,之前还说过意识意识到意识的时候,“我”就出现了。当然,“你”和“他”也是这么出现的。 既然已经知道了意识是觉知伴随产生的,那么意识意识到意识,其实也就是觉知觉知到觉知。 这个行为可以一直发生下去,但是图里只画出了一个最上层的觉知。因为一个 觉知–>觉知,就可以代表这一类了。希望大家能明白,本质一样的。就是一个意识的转圈活动,无非是一圈两圈三圈的问题。 从上往下的第二层,我们看到了 觉知/情绪反应/推理反应/生理反应/习惯性反应/… 虽然是从上面往下讲,但希望大家能明白,这一系列的过程是从下往上发生的。也就是说,上层是可以不发生的,比如第一层的觉知可以是不发生的。 而第二层的觉知,也是可以不发生的。比如睡觉的时候,这一层就是生理反应。怒发冲冠发生非理智行为的时候,这一层就是情绪反应。沉浸在心流中忘我工作的时候,这一层是推理反应。开车的时候,这一层可能就是习惯性反应。 像这些没有开启觉知的状态,也就是无意识状态。也就是之前一再说过的无明。不能说无意识状态不好,但是长时间的无意识状态很容易出现问题。 可以看到,这一层处理的不是“一手”信息。也就是说,情绪也好,惯性也要,推理也好。它们已经是在对更底层的感知进行高级别的处理了,比如情绪反应,是一种评判标签的现象化。再比如推理反应,这是一种信息的归纳与预测。还比如生理反应,其实就是基因设定的一些自动化的流程。 而在这第二层之下,第2.5层和第3层,那就又是更低一级的感知信息聚合,也不是一手信息。其中的视觉形成,语言形成,其实是一种联想能力,或者说也是一种推演能力。比如,看到熊猫,想到竹子。比如听到,“恭喜发”,然后想到“财”。 这里把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其他信息和影像形成,语言形成,其他感知形成一对一的链接,其实是不完整的。听觉信息也可能导致视觉形成,这里为了构图简单就不混在一起了。希望大家能知道,他们的联想关系是相互的。 在下来的两层,就是感知器和对应的感知信息。用视觉举例,两个人看到一朵相同的云,其中一个人看到的就是一朵云,另外一个人看到的是一朵猫形状的云。就是视觉感知到视觉信息了。如果看到云猫的人,想起了家里的猫,那就是影像形成。 到这里图的每一层就讲完了。再往下就是生物化的世界了,这个就不讲了。 所以,到这里这个小系列就写完了。 在《幸福主义》里面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生追求快乐的主张,并基于这种主张提供了一些方法论。 为什么要提出追求快乐的主张?而对应的方法论,为什么又是有效的?这就是这个小系列要回答的问题。 当然,这个小系列本身的回答也需要被回答。但,既然提出主张是追求快乐,而不是刨根问底。那么本系列的回答已经足够了。 因为在知道了意识的分层架构之后,一方面能知道《幸福主义》里提出的主张,从意识来源的角度来说为什么。 另一方面能了解里面提到的方法论在意识层面是如何运作的,这能让我们更好的践行这些方法。 ...
“气”的个人理解
什么是“气”? “气”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 所以有很多人把这个也叫做“气感”。 更进一步的“气”是一种高级感觉。 也就是说,他不是直觉的热或者冷这种对单一对象产生的感觉。 而是对多种基础感知产生的感觉,一种基于身体运行状态产生的感觉。 “气”不能做什么? 它不能被具体的检测到,就像你吃菌菇中毒看到的小人一样,别人是抓不住它的。 它不能被传递,就像你脑袋里的钱一样,无法给别人。 它不能先于你存在。 它不是生命的原动力。 “气”能做什么? 它是身体运行的指标。 传统文化中的“气” 传统文化中对“气”有很多说法,最主流的就是它是生命的本源,是在身体内运行的一种物质。 道教的修仙就是修的这口气,他们认为生命是一口先天气演化的,所以修炼这口气可以回到先天,也就是生命来的地方——神仙界。 这种观点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实证。这种物质在哪里?目前为止科学上是没有给出找到结论。所以我们把他们当作故事看看就行了。 “气”在现代的实用性 虽然传统对于“气”的看法我们认为是故事,但是关于气的实践却提供了文化瑰宝。 我们说了,“气”是身体运行的指标。也就是说,“气“并不是身体运作的原因,而是身体运作的结果。 当我们身心状态比较好的时候,我们稍加关注身体,就能产生气感,按照传统的说法就是有”气“。 古人的站桩,坐忘,气功,气体导引术等实际上就是用来产生气感的方法。 另外,气这个字在传统文化里面,是二义的。一个意义就是我们的呼吸,另一个意义就是我们说的”气“——气感。 在气功和导引术里面的气,既有调整呼吸的意思,也有产生气感的意思。 在没有科学的年代,他们实证了”气“的产生利于健康,但是作出的解读却是故事性的。 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些方法真正的作用在于,完善了身心状况,进而产生了气感。 而气感正是身心状态比较好的时候产生的一种感觉。 练”气“ 最后,讲讲通过”气“来作为调控身心的简单的养生方法。 有多简单呢,就是没事多活动活动身体各个部位,放慢呼吸的速度,感受身体各个部位产生的气感,最终让全身充满气感。 简单是简单,能让身体尽可能长久的维持这个状态对现代人来说,还是有一点难度的。 对了,在传统里这个状态叫做 真气充盈。
构建与分拆
在前面两篇里,我们讲了万物集成效应以及否定了人类自我中心论。 经过这两讲的铺垫,我们实际上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的世界观,一种关于人但是不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人类身处这么一个世界,它有一个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最基本的“物质组成”,这些基本物质不断相互作用,集成出很多东西,而集成出的东西也这么不断集成下去。 在人类的观察角度,在这基本物质之下是什么我们目前无法观测到。而集成物质的顶端,必须宇宙中心星体,甚至宇宙之间是否也进一步集成出什么也是我们无法观测到的。 只说在我们观察到的两极之间,一切都是集成与聚合产生的,除了我们能观察到的最小级,一切都可以分解。除了我们能观察到的最大级,一切都可以再集成。 人类只是这么一个世界中的集成聚合而成的产物中的一种。这个世界并不是因为我们而开始,也不会因为我们而结束,所以我们没什么特别的。 任何一个人类种族都是可以拆分成个体的,任何一个个体也是能拆分成生物组成的,任何一个观念也都是可以拆分成基本观念的。 总结一下就两点,人存在于一个由基本物质构成,不断发生集成聚合反应的世界中。作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人也是集成聚合产生的。因此,人类一切(身心)也都是可以分解的。 当建立了这么一种世界观,我们就能把处理问题的方法抽象成两大类——构建与分拆。 当我们要产生新事物时,我们使用的是构建方法。 当我们要理解旧事物时,我们使用的是分拆方法。 如果说当下的 AI 发展是一种创造意识的构建,那么人类对自我意识的理解就是分拆。 当对意识的零部件认知不足时,我们的分拆就会有很多假设的基础部件,这就导致关于意识的理论各不相同。 然而,当 AI 的发展,实现了一些意识基础的部件(比如视觉理解、语言生成等等),那么对意识的分拆就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前面我们说过: ‘当感知感知感知的时候,意识产生了。当意识意识意识的时候,“我”就产生了。’ 接下来,我们就会回到“我”,对意识作出一些更深层次的拆分,在这过程中你会开始了解,我们在《幸福主义》当中说到的一些方法,为什么是有效的。 因为它们正是符合我们的意识分层运作结构的。
人类自我中心论
人类自我中心论有着悠久的历史,简单来说它就是将人类作为中心的论断。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中心观已经改变了,但是在很多事物上我们还是有这种认知倾向。 已经改变了的中心观最经典的当属地心说。 而没有改变的,最有可能的就是人类智能是最高标准,人工智能只配给我们打工。 上一次我们讲述了产生意识的三个基本链条。 其中的第一个链条是生命的基础。 在这基础之上,人类才具备的第二个链条。 而正是在第二个链条的基础上,我们具备了第三个链条。 而当下的 AI 发展,与人类不同,他们第一个链条是 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物质->电路元器件->功能模块->计算机 计算机程序->模拟神经元->模拟神经连结->模拟神经网络->模拟神经系统 而 AI 的在第二个链条之上,同样可以模拟人类的第三个链条。 至于能否出现意识,目前我们还无法判断,但就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它们已经能对语言文字以及图片视频进行“理解”与“处理”。 如果人类的第三个链条对于意识产生是充分必要的,仅仅是通过集成效应就可以涌现出意识,那么我们认为 AI 涌现出意识只是时间的问题。 当然,到这里我们还是人类中心论。特别是上面的这段论断,我们仍然在以人类为中心标准去衡量智能。让我们换一种说法,来重新描述三个链条。 链条一:计算基础设施(人类是生物计算基础,AI 是电路计算基础) 链条二:计算功能(人类的计算载体是神经系统,AI 的计算载体是操作系统叫计算系统也行) 链条三:持续计算结果(人类是语言思想意识,AI 目前是语言、也许还有思想,未来可能也有意识)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智能,只是智能的一种形态,它并不是智能的最高标准。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答上一次最后问出的那个问题了。 人类智能不是智能的唯一标准,人类文明也不会是文明的唯一标准。 文明从来都是自下而上的产物,先有了智能个体而后经过复杂的过程形成了独特文明。 而人工智能很显然和我们不具备相同的计算基础,因而它们的智能个体与我们本质上也会大不相同。 因此,人工智能最终大概率会形成它们自己的文明,而人类文明可能只是它们文明的注脚。
万物集成效应
上一次我们从“我”的角度,探讨了意识的来源。在这一个过程的背后,其实是一个简单的规律——集成效应。 集成效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个体的集成会呈现出个体不具备的集体特性。我们上次讲到的物质的形成,边界的产生,感知的形成以及最终的意识的涌现都是这个道理。 涌现正是用来描述个体的集成得出集体效应的一种描述。 应用这个规则,我们再来重新回顾一下,意识的产生过程。让我们从目前科学观测的最原始的地方开始。 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物质->(细胞->组织->系统)->生命 神经细胞->神经连结->神经网络->神经系统 用于感知简单刺激的神经细胞->用于感知复合简单刺激的神经连结->用于感知复合复合刺激的神经连结->用于响应复合刺激的神经连结->用于感知响应复合刺激的神经连结->用于响应感知响应复合神经刺激的神经连结…->神经系统->意识能力->关于我的意识 第一个链条是生命基础,第二个链条是神经系统的基础,第三个链条则是我们意识产生的基础。 涌现的产生不是必然的,集成效应需要两个基本条件:1. 正确的集成方式;2. 足够的集成规模。 电路元件组成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就是不同的集成方式。人类与猩猩的心智差别也是不同的集成方式(表现在神经系统的集成)。 个人的幼儿心智状态以及成人的心智状态则既有集成规模也有正确的集成方式。 个体既可以作为低层次集成涌现出的高层次对象,当然也可以作为低层次的集成单元进而集成出更高层次的对象。 家庭、社团、群体、国家、种族、文化、文明这些都是有人类单体集成而出的高层次的对象。 同样地正如生命有不同形态,意识也有智商高低,家庭、社团、群体、国家、种族、文化、文明因为期个体单元间的集成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关系属性)的不同也表现出不同的集体特征。 当然,不管如何以人类为意识基本单元集成出的各种高层次对象之间还是有着共性而言。 但,如果以非生命形态构建出了非人意识,那么这些非人意识单元再进一步集成还会延续人类文明,或者表现出与人类种族文化文明相容的文明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学会先摈弃人类自我中心论。
content-encoding relate problem
问题 工作中,使用 nextJs 代理请求是,发现浏览器端数据为空,但是 curl 有数据,经排查,node 端也是有数据的,最终发现是因为请求使用了 gzip 压缩,而转发请求的时候,没有进行响应头处理,导致浏览器端收到已经解压的数据后,仍然以为数据未解压。 解决 移除 content-encoding 响应头和content-length 响应头 解释 关于 content-encoding 的工作原理: HTTP 压缩机制: 当服务器发送响应时,为了减少传输数据大小,使用了 gzip 压缩 这体现在响应头:content-encoding: gzip 这表示响应体是经过 gzip 算法压缩的 双重解压的问题: 在我们的代理服务器中,fetch API 已经自动处理了 gzip 解压缩 但是我们保留了原始的 content-encoding: gzip 头 当这个响应转发到浏览器时,浏览器看到 content-encoding: gzip,会尝试再次解压缩 但数据已经被 fetch 解压过了,所以浏览器解压时会失败或得到错误的数据 解决方案: const responseHeaders = new Headers(response.headers) // 移除 content-encoding 头,因为我们会自动处理解压缩 responseHeaders.delete('content-encoding') 通过删除 content-encoding 头,我们告诉浏览器这是未压缩的数据 这样浏览器就会直接使用数据,而不会尝试解压缩 数据流程: 原始流程: 服务器(压缩数据 + gzip头) -> 代理(自动解压) -> 浏览器(尝试解压已解压的数据) ❌ 修改后流程: 服务器(压缩数据 + gzip头) -> 代理(自动解压 + 移除gzip头) -> 浏览器(直接使用) ✅ 为什么 fetch 会自动解压: Node.js 的 fetch API 默认会处理常见的内容编码(如 gzip、deflate) 这是为了简化开发者的使用体验 当它看到 content-encoding: gzip 时,会自动解压数据,但不会自动移除这个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