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改变世界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千多年前,杜甫写下这首诗句时,他可能没有想到,他同时道明了人的一个特性。 那就是情绪会影响我们对这世界的看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情绪正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有色眼镜,会变色的有色眼镜。 你有什么样的情绪你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也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 当我们对自我没有觉知或者定力不足时,我们就会退回到相对原始的一个状态——情绪动物。 当我们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被情绪主导的。 我们之前把情绪分成了三大类:积极的情绪,平和的情绪,消极的情绪。 当我们处于积极的情绪时,我们就更容易看到这个世界积极的那一面,也更容易产生积极的行动。 当我们处于消极的情绪时,我们就更容易看到这个世界消极的那一面,也更容易产生消极的行动。 当我们处于平和的情绪时,我们其实会更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没有太多情绪化的行动,我们会更加自然。 我们之前说过,情绪是人的第一驱动力,这是我们的生物性。 而在这之后,其他任何自我驱动最终也都要与情绪进行绑定才能对自我发生作用。 比如像学习这种短期会带来不适情绪的行为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有两个路径: 不学习与消极情绪挂钩——对先生的板子恐惧。 学习与积极情绪挂钩——收获某些有趣认知的愉悦或者就是打发无聊。 对于情绪反应,我们一开始都是后知后觉的。这个后,并不是在情绪升起之后,而是在情绪升起并导致了我们的一系列行为之后。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其实是我们情绪的奴隶。而情绪是如何奴役我们的呢? 答案就是我们上次提到的——注意力。 情绪通过诱发我们的情绪反应产生后果,而这个情绪反应是需要注意力的。 若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将注意力锁定在情绪上,实际上我们就截断了情绪反应,并给它消退留给了时间。 我们也可以对诱发情绪的根源作出相反的评判,这样我们就完成了对情绪的转化。 正如当你学习出现负面情绪时,你赋予学习这件事情一个带来积极情绪的正面意义时,你就完成了一次情绪转化并完成了一次自主。 现在,我们再来重温那句话:自觉则自主,自主则可以选择快乐。 这就是觉知的力量,是觉知情绪与注意力,并能通过注意力操控进而达到调节情绪,最终改变我们对这个世界看法的力量。

October 16, 2025 · 1 min

冥想、正念与注意力

我们以前说过冥想就是让大脑停止思考,这是一种顾名思义的理解。 在知道意识是自下而上产生的以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停止思考”了。 我们的大脑时刻都在运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正如我们说过的,有感觉、情绪、想法、觉知等等。 我们同样说过当我们保持对当下的觉知时,我们是保持正念的。 而当我们失去对当下的觉知时,我们也就进入了无明状态。 觉知与其他大脑活动会竞争资源,这个资源也就是注意力。 任何感知活动都需要注意力才能上升到意识层面,或者说被意识到,而我们说过觉知是一种高阶的感知,因此对觉知的觉知也是需要注意力的。 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会放在我们生气的对象上。 而当我们觉知到自己生气时,我们还会额外分出一些注意力,来觉知正在生气的自己。 因而,当注意力不足的时候,我们自然也就很难保持对自我的觉察也就是正念了。 因此,为了保持对自我的觉察,以及实现我们关于人生的主张,我们需要强大的注意力。 强大的注意力有两个方面:1,锁定注意力焦点的能力;2, 注意力焦点的承载能力。 冥想要做的事情,就是让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可以是呼吸、图像、声音等等。 要做到这点其实也要求保持觉知,保持对注意力的觉知。 当锁定了注意力,其他活动短暂或者没有获得注意力,也就可以认为大脑“停止思考”了。 所以冥想并非让大脑完全不工作,不然与深度睡眠以及死亡其实没什么差别。 锁定注意力焦点的能力,我们也可以叫它——定力。 当我们具备足够的定力时,我们就可以试着保持觉知的同时把注意力的焦点放大。 比如先从呼吸放大到身体,放大到房间,放大到街区,直至放大到整个宇宙及其尽头。 要做到这点也还是需要保持对自我(注意力)的觉知,当定力不足时把注意力放大,那么因为注意力本身的不足,也就是注意力能够承载的焦点不够大时,注意力就很容易被大脑当中的其他活动夺走,进而失去对自我的觉知。 所以,冥想和正念其实是相互关联的,冥想需要对于一个“点”内的正念,而正念需要对于一个“点”外的冥想。 而这两者共同的窍门其实就是注意力,控制了注意力,你就控制了你自己,也就是我们说过的自觉则自主的“自主”。

October 10, 2025 · 1 min

这就是正念的奇迹

上一次,我们从我们的意识架构出发,得出了一个自由意志似乎不存在的结论。 尽管这不符合我们的直觉,但是自由的意志不存在和我们已经观察到的现象是不矛盾的。 所以,或许一开始就假定自由意志存在就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证明自由意志是存在的才对。 在我们找到它存在的证明之前,我们不妨先当作它不存在,并在此前提下,对我们的一些观点进行修正。 在《幸福主义》里我提出了一种主张,即自觉 -> 自主 -> 快乐 -> 幸福。 在这个链条里,我其实省略了主体,现在我们把它补上。 我自觉 -> 我自主 -> 我快乐 -> 我幸福 在自由意志存在的前提下,可以这么解读。 我主动对自我保持觉察(重点是情绪)-> 我根据觉察到的自我特征(重点还是情绪)作出行为抉择 -> 因为重点根据情绪进行主动调整所以快乐会变多 -> 快乐成为常态那就是幸福 我们可以看到,涉及到自由意志的其实只有第一步和第二步,现在我们来升级一下自由意志的版本 我非主动的对自我保持觉察(重点是情绪) -> 我非主动的根据觉察到的自我特征(重点还是情绪)作出行为响应 -> 因为重点根据情绪进行被动调整所以快乐会变多 -> 快乐成为常态那就是幸福 我们在之前说过,我们的自我只是一个虚构的体验者。我们的自以为是主动的行为,只是对被动行为的一种自我投射。 因此,第一步能否对自我保持觉察,那就是受到内外因所影响产生的行为。比如,你看到了我这个文章,看到了我这个公众号,还有我写的《幸福主义》。 而在保持觉察的情境下,人自然就会根据情绪进行响应!中性情绪保持惯性,消极情绪产生排斥反应,积极情绪产生正面反应,叫正能量也行。情绪是一种作为体验者的我们能感受到的高级感觉。 我们这一虚构体验者之所以能在进化中出现的可能性之一,也许就是因为我们能够对情绪这类抽象高级信号进行感知,并能把这种感知作为信号进一步传递给我们的神经回路去触发一系列复杂反应。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我们并非是生命的管理系统,而仅仅是生命的数据总线——情绪信号汇集和传播的总线。而快乐情绪和负面情绪,正是好的信号和不好的信号。 所以当你进入正念状态的时候,你的身心就开始了自动调整的模式,而自动调整的目标就是快乐。 这就是正念的奇迹。

September 9, 2025 · 1 min

自由意志好像不存在

在我们给出的意识架构中,意识是之下而上的产物。 那么,我们的意识状态就会被物理状态所决定。 虽然量子物理学在微观上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在宏观物理的中,当我们具备某一时刻的所有物理状态,那么理论上我们就可以计算出下一刻的宏观物理状态。 虽然这个理论上,很难在现实中做到,因为我们无法掌握到所有的宏观物理状态。 但,就我们目前的科学发现而言,这大概率是符合事实的(不排除以后给推翻)。 那么同样是被物理状态决定的意识状态,也同样被上一个时刻的物理状态决定着。 也就是说,意识的流动早已被决定了,一切都被物质的法则决定了。 存在先于本质,事实先于认知。我们所意识到的一切,都是一种被后验的先验计算的结果。 那么作为意识活动产生的自我,也即是被前一时刻所决定的。 而那些我们认为是自我选择的决定,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标榜的幻觉。 我们把作出选择的计算行为合理化之后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我们仅仅是伴随意识涌现出的虚构体验者,而我们的体验很可能只是下一次神经计算行为的信号,一种高纬度的抽象信号。 回忆一下我们看小说或者影视作品时那种感同身受的体验,那种代入的思维过程,代入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为什么我们能作出这种代入? 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代入“我”之中,我们代入了我们的生命体,我们代入了我们的思维过程。 但和代入其它作品不同的是,我们在代入自我的时候还会多代入一个自由意志,认为很多发生的事情都是这一抽象主体产生的。 产生这个的最大区别在于,当我们代入其它作品是,我们知道一切都已经确定,我们没有自由的空间了。 而当我们代入自我时,一切都还未揭开,一切都是即刻生成的,于是,我们很自然的把大脑运算作出的决定,当作了自己决策的结果。 但正如我们说的,这些计算的结果本质上已经被物理状态所决定。我们只不过是从我们的大脑中获得了早已被决定的剧本,而这并非我们这个意识对象所产出的,我们只是把它们在心智的试听广场把它们宣读出来了而已。 即便这种决定论的物理学最终被推翻,那么某一物理时刻并不能唯一的决定接下来的物理时刻,它只能决定接下来的集中可能性。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的意识是基于当下时刻物理状态的堆叠效果,我们也依然只是一个体验者。只不过这次我们并不是从大脑中拿出一份接下来的剧情,而是在几份剧本中随机的获得一份,并把它们宣读出来。 我们的虚构自我并没有真正作出什么选择,我们并不是身体与心灵的管理系统,我们更像是它们的数据总线。 自由意志好像并不存在。

September 6, 2025 · 1 min

意识的分层架构

在这讲之前,已经做了很多铺垫。包括《从“我”说起》,《万物集成定理》,《人类自我中心论》以及《构建与拆分》。 现在可以用这些的铺垫,来进一步谈谈意识了。 其实,在《从"我"说起》里已经把"我"这个意识主体的来源讲了个大概,这次来讲的更细一些。 为了直观,先画个意识的分层架构图: graph TD O["觉知"] --> A["觉知/情绪反应/推理反应/生理反应/习惯性反应/..."] A --> C["影像形成"] A --> B["语言形成"] A --> D["其他感知形成..."] A --> H B --> H["听觉信息"] A --> G C --> G["视觉信息"] A --> I D --> I["其他信息"] H --> E["听觉感知器"] G --> F["视觉感知器"] I --> J["其他感知器"] 之前说过,意识来源于感知对于感知的感知。现在把这个高阶的感知,叫做觉知。 觉知与感知的不同在于,觉知是一种自觉的感知。也就是说,是一种可以被觉察的感知。 意识与其说是觉知的主体,更合适的说法是觉知行为的产物。 并不是先存在一个意识,然后这个意识去觉知。而是先存在了一个可以产生觉知行为的物质结构,而当这个物质结构发生觉知行为的时候,意识就出现了,当然也可以说觉醒了。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睡觉的时候,我们是没意识的。但是,当我们醒着的时候,我们一定有意识嘛?不一定。 所以,在意识架构中,觉知能力是在最上层的,在大脑结构中,它对应的也是大脑的最外层——大脑皮层。它是高级的感知能力,所以很自然的会在其他生理感知层的外围。 另外,之前还说过意识意识到意识的时候,“我”就出现了。当然,“你”和“他”也是这么出现的。 既然已经知道了意识是觉知伴随产生的,那么意识意识到意识,其实也就是觉知觉知到觉知。 这个行为可以一直发生下去,但是图里只画出了一个最上层的觉知。因为一个 觉知–>觉知,就可以代表这一类了。希望大家能明白,本质一样的。就是一个意识的转圈活动,无非是一圈两圈三圈的问题。 从上往下的第二层,我们看到了 觉知/情绪反应/推理反应/生理反应/习惯性反应/… 虽然是从上面往下讲,但希望大家能明白,这一系列的过程是从下往上发生的。也就是说,上层是可以不发生的,比如第一层的觉知可以是不发生的。 而第二层的觉知,也是可以不发生的。比如睡觉的时候,这一层就是生理反应。怒发冲冠发生非理智行为的时候,这一层就是情绪反应。沉浸在心流中忘我工作的时候,这一层是推理反应。开车的时候,这一层可能就是习惯性反应。 像这些没有开启觉知的状态,也就是无意识状态。也就是之前一再说过的无明。不能说无意识状态不好,但是长时间的无意识状态很容易出现问题。 可以看到,这一层处理的不是“一手”信息。也就是说,情绪也好,惯性也要,推理也好。它们已经是在对更底层的感知进行高级别的处理了,比如情绪反应,是一种评判标签的现象化。再比如推理反应,这是一种信息的归纳与预测。还比如生理反应,其实就是基因设定的一些自动化的流程。 而在这第二层之下,第2.5层和第3层,那就又是更低一级的感知信息聚合,也不是一手信息。其中的视觉形成,语言形成,其实是一种联想能力,或者说也是一种推演能力。比如,看到熊猫,想到竹子。比如听到,“恭喜发”,然后想到“财”。 这里把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其他信息和影像形成,语言形成,其他感知形成一对一的链接,其实是不完整的。听觉信息也可能导致视觉形成,这里为了构图简单就不混在一起了。希望大家能知道,他们的联想关系是相互的。 在下来的两层,就是感知器和对应的感知信息。用视觉举例,两个人看到一朵相同的云,其中一个人看到的就是一朵云,另外一个人看到的是一朵猫形状的云。就是视觉感知到视觉信息了。如果看到云猫的人,想起了家里的猫,那就是影像形成。 到这里图的每一层就讲完了。再往下就是生物化的世界了,这个就不讲了。 所以,到这里这个小系列就写完了。 在《幸福主义》里面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生追求快乐的主张,并基于这种主张提供了一些方法论。 为什么要提出追求快乐的主张?而对应的方法论,为什么又是有效的?这就是这个小系列要回答的问题。 当然,这个小系列本身的回答也需要被回答。但,既然提出主张是追求快乐,而不是刨根问底。那么本系列的回答已经足够了。 因为在知道了意识的分层架构之后,一方面能知道《幸福主义》里提出的主张,从意识来源的角度来说为什么。 另一方面能了解里面提到的方法论在意识层面是如何运作的,这能让我们更好的践行这些方法。 ...

June 20, 2025 · 1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