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交的智商税还是得交

1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智商税这个词在网络上很流行,出现在了很多文章里。 在我看来,它其实就是一种为无知付费的行为,每个人都是从无知到有知,从不懂到懂,所以为无知付费,我觉得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个事情。想想另一个我们更加熟悉的褒义一些的词汇,那就是学费。 细细考量这两个词,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是一样的。我们知道所谓的税,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重复性征收,另一种就是一次性征收。前者比如房产税。后者比如契税。 而学费呢,正常情况下,只会交一次。但如果学不好的话,那么自然而然就会重复的教,比如,留级、重修。 所以你看,如果单纯的只是提智商税这个词,他并没有实质上的贬义。只有你在一件事情上重复交税,这件事情才会有真正的贬义产生。这就好像别人,小学都毕业了,而你留级了六次还在一年级。 看到别人写文章用到智商税这个词的时候,我们不妨区分一下,那些交这个税的人是第一次交,还是重复的在交?如果是第一次交,那么完全可以理解,就当他们交了个正常的学费吧。但如果,他们交了很多次,比如赌徒之类的,那真的是因为智商问题多交学费多交税了。 对我们自己而言,最大的启示就是,同样的东西,尽量只交一次学费就搞定,同样的税,也只交一次。如果可以不交学费不交税,自己搞定,那也挺不错的。但无论如何,有另一种形式的费用,我们是逃不了的。那就是时间。 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中,在具体的知识上,不管你是直接经历也好,间接学习也好,总是要花时间的,这是花多少钱都躲不掉的问题,总有一些东西是要在你的脑子里过一遍的。 速成也好,速读也好。并不是变快了,而是把成与读重新定义了。既然成与读都重新定义了,还能用来和原来的成与读比较,而冠以速吗? 若兜售速成与速度的人说,我们不用成那么多,不用读那么多,我们做一部分就算成了,我们读一部分就算读了。所以来买我的读书法吧,你会心动吗?如果他说我们成的更快,我们读的更快。你心动了吗? 该交的智商税还是得交,该花的时间一分都不会少。 欲速,则不达。

November 9, 2017 · 1 min

祝大卖

粉了老罗(罗永浩)很多年,早年主要是因为他始终努力坚持着内心里认为是正确的东西。2012年又加了一条,他勇敢的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哪怕是面对着铺天盖地的负面看法。这一年锤子科技成立。 至于老罗的其它特质,比如牛逼和幽默这些。它们确实带来了许多的振奋与欢乐,而且最初关注到老罗也是因为它们。但最终把老罗和其它人区别开来的还是忠于内心的这一点。 我对锤子科技的喜爱则是另外一码事,不能说和老罗没有半点关系,毕竟是他创立的公司,以及贯彻他的理念,但这喜爱又与他无关。若我真是没有判断力的脑残粉,那我朋友圈里早就充满了曾哥的歌,可惜不是。老罗再喜欢再觉得正确的东西,如果我不喜欢、我不觉得正确那么它们和我也半点关系没有。 我喜欢锤科同样也分两个阶段,在T1出来之前,我主要喜欢锤科的设计哲学,具体就是smartisan OS的交互逻辑。这是从老罗从乔布斯那继承过来的。(说句题外话,老乔不走还真没锤科什么事。)设计哲学可以说很多很多,我就用四个字简单概括下:美观易用。 这四个字同样体现在了T1的工业设计上,而要把这系统层面的理念灌注到实物层面,没有工匠精神是断然办不到的。所以T1从出生起,它就带着工匠的骄傲与喜悦。天生骄傲的slogan也就是这么来的。也就是在T1之后,我真正成了锤粉。不管别人怎么定位锤粉这个词都好,在我这里它只有一个意义,我喜欢锤子科技这家公司的理念与产品。 遗憾的是,在T1以后虽然smartisan OS越来越完善,但锤子手机的工业设计确始终没有超越T1,包括现在我手里的坚果pro。这里面有着太多的无奈与妥协,毕竟锤科这几年在商业上走的挺艰辛的。 这一周来我每天都在朋友圈里发锤科的海报,不少朋友都问我是不是去锤科了。当然不是,我只是突然想到这么做了而已~反正发朋友圈又不犯法,对吧。非要说理由的话,就是我觉得里面的问题提得不错,值得还有脑袋的人思考思考。 至于其它的理由就真没有了我是希望锤科卖得好,帮它宣传宣传,这样它赚到钱了,才能继续推出更好的产品。但我干这事不是一天两天了,我的朋友里能转化的早转化了,不能转化的我也没有改变他人想法的意愿,而且就那点人起不了多大作用 很多人活得久了觉得很多事情都需要理由,这点我认得同。但我想补充的是,在我们还小的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最单纯的理由无非是图个开心。有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忘了这一点,而另一些人则很好的保留了下来。 祝锤科大卖~

November 7, 2017 · 1 min

关于编程本质的理解

最 近一个月在参加JavaScript学习社区小白学编程的一天一学,连续坚持三十天活动。今天活动结束老师希望写篇总结,然后就有了这篇东西。在编程学习这件事情上,自认为才算入了门,要走的路还很长,也就没怎么在公号里提过。到这里,我觉得自己对编程这件事算是有个总体合格的认识了,这篇文章里面体现了我认为的编程哲学。有几个一块学编程的朋友也关注了这个公号,所以就在这里放出来。其他朋友没事可以看着玩,社区地址在阅读原文里。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啦。一个月来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和复习了很多的知识点。关于知识点的总结在问题里还有老师的总结里已经写得很详细,我就分享一下心得体会吧。 首先要检讨下自己,由于中间好友结婚去帮忙所以有几天的学习是后补的。好在学习这个事情永远都躺开大门,只要你想学,知识永远在等着你。 在上老师的JavaScript入门课之前,我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接触过JS。虽然有着大学C的基础,以及先前学习过Ruby on Rails框架的基本套路,但我始终没有搞明白在底层的数据结构和上层的功能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也就是他们是如何打通的。 这个疑问我最终在老师的JS入门课上找到了答案。然而这个答案只是思想上的答案,它并不能使我立即懂得Ruby的基础,也不能使我立即拿起C的基础去实现高级的功能。它只给了我一个方向,至少要先把一门语言的知识从下到上真正打通。 这时我就面临了是往上学JS还是往下学Ruby的问题(直接抛弃C)。由于JS和HTML及CSS一起构成了前端三大件,在深入学习ROR过程中也早晚需要学习,加上在JS入门课时已经在看了部分犀牛书,因而选择优先深入学习JavaScript。 就在我慢慢啃犀牛书的时候,老师发起了这个一连三十天的活动。到今天为止,我也就啃到了7.6,更不用说一个月前。然而,这并不影响我参加老师的活动。闭包、索引、Promise、constructor、docker……这一票的概念我也是看到问题后才去翻书、去google的学习的。 这是看书学习的两种模式,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第二种模式更有效率。第一种模式,类似于我们的对象遍历方法,它是在遍历书上的知识,并为他们在你的大脑里建立索引。而这么做的一个目的无非是为你将来在使用第二种模式解决问题的时候更有效率,能更快的找到你要的东西。 个人认为老师这一个月不单为了教给我们一些知识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尝试着带我们熟悉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给你一个问题,去找一个知识点;给你一个库,去找它的用法;给你一个需求,去找它的实现。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老师在js入门课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上说过的话,大意是:我们不希望这门课只是教你们一些套路,我们更希望能教你们一些东西,能让你们去解决问题,能去做出真正的东西来。 问题就是我在JS入门课上找到的把编程语言从下到上打通的关键,经过这一个月我更加坚信这一点。在编程的世界里没有多余的东西,因为那会消耗多余的资源。数据类型也好、方法函数也好,它们一定解决了什么问题才得以在编程世界存在,而它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能组合起来解决更大更复杂的问题,以此类推直到我们能直观感受到的程序与应用,这就是这些基础知识存在的意义。 而打算迈入编程世界大门的我们需要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意义在于,当我们遇到一个未知的问题并试图分析解决的时候,你会发现在这课发散的问题树的末端,等着你的始终是基本的数值、文本、布尔值、数组、对象、方法、函数、库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只有你懂得并正确运用它们,才能将这棵发散的问题树反向收敛,并最终解决你想要解决的问题。 诚然,有一些问题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可能掌握一两个库就能轻松解决,但另一些问题则不是。掌握越多的知识意味着能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而要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也即意味着不断的学习。 老师带领我们的这一个月,不过是常规热热身而已。

November 1, 2017 · 1 min

再见啦,文盲

图:Machine Turn Quickly 1917 by Francis Picabia 去年今天,茶余饭后真切的意识到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在未来的世界里,文盲可能不再只是指那些不识字的人,那些不懂英语、不懂编程的人可能也在文盲之列。 文盲是什么?是指不识字并且不会写字的成年人。在我们的语境里,这里的字自然是汉字。按照这个定义,即便你会说汉语不懂得汉字,你依然是文盲。 不懂汉字有什么坏处呢?首先,你不能直接从文字中获取信息,你只能通过他人朗读的方式;其次,你不能将自己的信息纪录或间接传达给别人,你需要他人代笔。 如果能有个随行秘书或翻译,文盲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前提是你请得起。好在时代不断发展,朗读、语音输入、翻译这些都能交由科技来完成。在更遥远的未来,没准直接进入脑波时代,文字都省了。 然而,未来毕竟不是明天就到。在来与未来之间还是会有个过渡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要不自己来、要不用科技、要不请人。如果你把时间也看做一个成本,你自然会得出还是自己来最划算的结论。这重要吗? 很重要。如果你是编辑社的主编,现在要招助理编辑,你当然不会考虑那些不识字需要使用朗读软件看文章,需要使用语音输入完成文字的人。 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是效率的问题。当我们置身自由市场的时候,同样的结果效率高者胜,当然啦,老板的文盲儿子除外。 经济全球化自不用说,社会智能化也已是必然。 当我们接受世界80%或者更高比例的新思想和新技术是在英语文献中。 当我们接受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当我们接受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他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吸收和消化。 当我们接受一个人的最终生产力取决于他对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度。 如果你崇尚自由市场并接受上述观点。你自然而然会得出不懂英语、不懂编程在不远的未来会是很吃亏的一件事,这关乎个人命运。可能有人还会焦虑,像我一样。 带着焦虑的我当时立下了两个山头,并仪式性的发了条朋友圈。 一年来我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源于这焦虑。或许未来还会出现什么别的重要“文字”,但这是更长远的事了。 在那之前,我得和去年的自己说声: 再见啦,文盲。

October 29, 2017 · 1 min

再穷也不需要任何人的原谅

前几天支付宝的文案在朋友圈引起了不小的冲击,尤其是那些还在奋斗路上的朋友。 支付宝后来称该组广告并非支付宝的广告,是借用支付宝名义展开的营销。 那背锅侠是谁呢?蚂蚁财富。你看蚂蚁财富也姓马吧。 从图片比例来看,应该是登录界面的等待图,可能是该app自己都觉得广告有些不妥,所以先放出来看看社会反映,反映良好就放出来,反映不好就发上面的声明。 在我看来,感觉这组文案其实也不怎么样,结果在朋友圈就一阵火。 “你每天都很困,只因为你被生活所困。”为什么困啊?大部分人不是因为爱生活爱的死去活来熬夜追剧、熬夜泡吧、熬夜打游戏睡不够才困得吗? “每天都在用六位数的密码,保护着两位数的存款。”我倒是想试试设两位数的密码,银行让吗?支付宝让吗? “全世界都在催你早点,却没人在意你,还没吃早点。”写文案的人是从小没有妈吧? 这些文案里的大字,没有一条符合我对世界的认识。 小字呢?“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 这句攻击性就很强啦。换种说法就是“穷是不可原谅的,年纪越大越不可原谅。”要真这么写,那就是赤裸裸的鄙视了。 想想“丑是不可原谅的”、“矮是不可原谅的”、“胖是不可原谅的”、“笨是不可原谅的”、“懒是不可原谅的”、“运气差是不可原谅的”,你会觉得丑、矮、胖、笨、懒、运气差是不可原谅的吗? 我是不会,因为他们都只是一些个人特质,一没侵犯我的尊严、二没侵犯我的人权、三没侵犯我的物权。和我没关系,为什么需要我原谅呢。 如果有个人在丑、矮、胖、笨、懒、运气差综合作用下变得很穷,他怎么就需要你原谅了呢? “需要别人原谅你的穷”,相当于把穷定位成了对他人的亏欠。它开始就把穷与侵犯和欺骗这些恶行放在了一起,所以才得出了你需要别人原谅的结论。这是这则广告最令我厌恶的地方。 我们崇尚美,不代表丑就是罪恶。我们崇尚聪明,不代表愚笨就是罪恶。我们崇尚勤劳,不代表懒惰就是罪恶。 我们崇尚富,不代表穷就是罪恶。 穷不需要他人原谅,需要他人原谅的是那些公开声称穷需要他人原谅及不可原谅的恶心文案及始作俑者。 因为他们侵犯了穷人们的尊严,这是一次对弱势群体的人身攻击。

October 2, 2017 · 1 min

放飞自我半年

放飞自我半年了, 这六个月过得比前六年还开心。 简单的做些喜欢的事情, 认真的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不刻意约束自我,也不拼命追逐时间。 只是随着自己的心,走走停停,随性自在。 生活说,你潇洒不了那么久。 是啊,麻烦还是那么多,问题也没见得少。 有时想想未来,也会不安与彷徨。 只是,若相较起从前, 每一个麻烦都像是游戏的进度条, 每一个问题都充满了解决的意义。 它们不再只是迫于生存的无奈, 更是为生命问卷主动递上的答案。

October 1, 2017 · 1 min

啊,可以给文章留言了。

是时候和大家讨论一些严肃的生存话题了。 明天早饭你们打算吃什么呢?明天早饭你们打算吃什么?

September 25, 2017 · 1 min

想学好习?睡好觉再说吧

昨天看了TED讲睡眠的视频《why do we sleep?》(by Russell Foster),深深震撼了。 在此之前虽然有觉察到睡眠对恢复精神状态的重要性,但没曾想到它居然是学习的最后一环。说白了,就是睡眠质量同学习留存率挂钩了,或者说那些用于学习的时间究竟有多少有效同你的睡眠时间充足度挂钩。 站在脑袋的角度,把它比作一架飞机,睡眠充足的脑袋和睡眠不足的脑袋,给我们的体验不是头等舱和经济舱的区别,而是能飞和不能飞的问题。 视频的演讲者是Russell Foster,一名临床神经科学家。值得提出的是,目前关于人类为什么需要睡眠还没有定论,但大体上分为三个类别:1、睡眠的时间用于启动身体修复;2、睡眠的时间用于节省能量;3、睡眠的时间用于构建重要的神经连接以及弱化次要的神经连接。 究竟哪个或者那些对呢?Russell Foster并没有给出绝对明确的选择,但是临床依据充分表明第3点是正确的。 具体来说,良好的睡眠质量会增加你的集中力、注意力、决策力、创造力、社会技能和健康。而较差的睡眠质量在降低你记忆力与判断力的同时,会增加你的情绪变化、压力、愤怒、冲动、肥胖、药物依赖(含药物、酒精及咖啡因饮品)、癌症发病率,严重的甚至会引发精神疾病。 吓不吓人?反正吓到我了。当然,一切的科学数据都是统计数据,个人符不符合由统计得出的普遍规律还得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判断。 如果你关于自己睡眠的结论和上面是符合的,并且想提高睡眠质量不妨往下接着看Russell Foster是怎么说的。 睡眠的时间因人而异。它是由身体决定的,即是在理想状态下,你从睡着到自然醒的时间。一切通过人为手段干扰并导致其缩短的方法,如果最终不能形成自发,那么他们就是无效的。 怎么判断呢?很简单,看你的大脑会不会沉溺于微睡眠,或者叫非自愿睡眠。其实就是看你会不会犯困,甚至不自觉的睡着。开车的朋友要尤其小心了,这是非常致命的风险,而且你除了睡够觉根本无法彻底防范它。 明白了自己的睡眠需求,就需要保证它了。生物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一个惰性定时器,要改变它的话必然要经过一个调节期。 倒班和经常倒时差的人的睡眠质量实际上很差。在调节期,那些新旧生物钟交集以外的睡眠时间实际上质量非常差,因为大脑介于睡眠状态和清醒状态之间。 生物钟这个特性的意义除了不要轻易改变生物钟外,还有什么呢?答案是,在不得不进行生物钟调节时候最好进行“微调”,这又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常识了,就是先往前或者后调一小段时间,然后维持一段时间,之后再往调一段时间,重复执行到最终想调节的时间段。 这里有个小技巧,那就是睡眠生物钟的启动会受到光线变化影响。在入睡前减弱环境光线会加快睡意的唤起,在醒来后加强环境光线可以减少睡意。如果在睡前醒后做相反的事,那么相应的会推迟睡眠时间以及延缓清醒时间。 理论也好、方法也罢,永远都有适用范围。适不适合自己,一试便知,当然前提是你想改变。 阅读原文里放了个根据时间自动调节屏幕亮度的软件,macOS/Windows都可以用,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September 24, 2017 · 1 min

什么是独立思考能力?

自己想。

September 20, 2017 · 1 min

发散的问题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关乎生存质量,有的无关紧要。人类的进步大抵就是不断提高解决生存质量问题的能力,继而可以腾出时间去面对那些无关紧要的问题。 最早的人也就能解决最近几天吃什么的问题,再后来可以解决未来几个月吃什么的问题,而现在解决未来几年吃什么也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反而,很多以前无关紧要的问题现在变成了相当重要的问题,比如投资、教育、养老等等。 个人成长就是构建解决各种问题能力的过程。成长是离开不问题的,正是一个个涌现的问题磨练了我们一个又一个的应对能力。好抢手是子弹喂出来的。 人的舒适状态,或者说舒适区。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没有新的重大问题出现了。原有的问题经过了前期的积累,要不就是有了很好的应对方法,要不就是已经彻底判定为无解。 如果这种状态能够长久维持,如果内心能够安于现状,那么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生活状态。 遗憾的是,大多数时候不是外界的不配合,就是内心的不配合。可能是家庭变故、公司转型、国家战争,也可能是生活乏味、预期不符、未来恐慌。 外界的不配合意味着人不得不面对大量新问题,了解新的状况,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培养新的能力。 内心的不配合,骗骗自己、将就一下,运气好眨眼间一辈子就过去了。运气不好,也就是未来某一天外界不再配合而已。 若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就意味着改变。主动改变的处境未必会好于被动改变,有时甚至意味着彻底告别舒适区,变得和被动改变一样不得不面对大量的新问题。 改变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当问题出现的速度大于解决问题的速度时,当每解决了一个问题紧接着引发N个问题时,崩溃成了家常便饭,若无后路甚至会感觉人生完蛋了。 会不会真的玩完呢? 就个人经验来看,观念正确、理性得当是不会真的玩完的。在某一刻发散的问题会停止发散,转而开始收敛,这时就可以稍稍松一口气,等待新的平衡逐步到来。 是不是普适规律呢? 我觉得它是。

September 19, 2017 · 1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