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能量

我们在《心脑战争》里面讲到,脑与心一直在争夺着对于行为的选择权。而一旦脑取得了选择权,那么我们心的感知能力也就被屏蔽了。所以,保持对自我觉察的能力,其实也就是保持心的感知以及对自我行为的选择权。 这正是我们在《不要和自己失去联系》里对生命发出的呐喊。与自己失去联系也就是失去了心的感知能力,而这也正是我们远离快乐的一种原因。 心与脑都是大脑的功能。虽然我们将他们做了两个角色的抽象,但他们在运作上其实遵循着同样的规则。比如他们同样是要消耗能量的,这是生理基础决定的。所以,心的能量和脑的能量本质上都是大脑的能量,他们是一致的,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使用的地方。 基于此我们可以列出一条公式: 心使用的能量 + 脑使用的能量 = 大脑使用的能量 将上面的公式变换一下,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公式: 心使用的能量 = 大脑使用的能量 - 脑使用的能量 这条公式是我们保持自我觉察,追求快乐的关键,同时他也非常简单。我们前面的长篇累牍,其实你看这一条公式就明白了。 我们说的保持觉察以及正念其实是在说要做到“心使用的能量”大于零。在《一心一时》、《学会停下来》、《正念与冥想》、《慢轻安》里面提到的方法,其实都是把“脑使用的能量”降下来的方法。 可以看到,当我们保持正念的时候,很容易就能做到上面的两点的,正念是一种强心弱脑的状态。但当我们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及要实现人生中的目标时,脑使用的能量就会不可避免的大幅提高,而当这部分消耗的能量等于大脑的可以能量上限时,心的能量就变成了零。我们也就进入到了“无明”或者“妄念”的状态。 所以一个世俗之人,要做到保持自我觉察的能力其实也是很简单,比出家人多做一些事情也就可以了,在前面的文章里其实我们都提到过了,这里相当于做个总结。 一、努力保持自我觉察能力,经常进行正念或者冥想的练习。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脑对心的部分分配能量的优先级; 二、规律生活、睡眠充足、保持营养均衡以及合理的有氧及无氧运动,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脑的可用能量上限。最简单的方法是保持慢跑的习惯,能做到这一点自然而然就会规律生活和睡眠充足。 三、做事平稳,如果觉察到对情绪、言行、注意力等出现不可控的情况,立即停下来或者慢下来。 对于第三点我们要特别说明一下。当我们对于情绪、言行以及注意力等出现不可控的情况下,这表明我们的一部分大脑回路已经不能稳定工作了,这反映了大脑能量的不足。 当能觉察到自我的这个状态时,说明心还尚且留有能量,很多心的能量不够强大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这个状态,他们需要在当前脑的惯性停止后才可能意识到这种状态。 但不论是那种情况,当意识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停下来,也就是需要给自己时间休息一下,因为在这种状态之下,人不代表本心不说,还很容易犯下一些无意识的错误。 如果实在不能停下来,那退一步也要慢下来。慢到能觉察到自己的呼吸或者每一个动作的启停。 讲到这里,我想你也应该明白了。 心的能量是天生就有的,不需要你去满世界的找东西去弥补它。只要你稍微慢一慢、停一停它就自动充满了。 天地光明,我性自足。

November 9, 2023 · 1 min

一场未来的审判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公元2048年10月24日,非正常刑事诉讼法院 “行为责任人,根据天网系统记录以及你身份核心的活动标识,本庭认定你于10月24日凌晨02分,对于清洁工 ted 进行了袭击,你对于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是否承认。” “我承认。” “你是处于什么动机对 ted 进行了攻击?” “我也不知道,我就是忽然控制不住我自己。” “审判长,请由我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辩护律师你说。” “好的,审判长。自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对于自我心理机制的探索不断加深,并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创造出智能生命体后,真正完成了对意识的解构。与智能体的纯粹理性不同,人类虽然具备了理性能力与表达能力,但与人类的自我认知相反,他们其实并不具备自我控制能力。在他们的理性系统之下,存在着本能系统与经验系统,这两个系统才是真正驱使人类行为的底层系统,而理性系统则更多的是自我解释、自我约束以及优化经验系统。“ ”辩护律师,请简要的表达你的观点,不要做过多的无关陈诉。“ ”抱歉审判长。我想表达的是,人类其实并不是完整的理性生物,他们有着类同于动物兽性的一面。比如一直大型犬看到一个比自己矮小的人类小朋友,它本能的会认为这是一个猎物,进而会攻击他。“ ”所以你的观点是?“ ”正如我们不能说一只攻击小朋友的大型犬是故意的一样,当人类兽性不可自控的一面暴发的时候,他也不是处于本意,这是自然的基于本能的一种反映而已。所以我认为我的当事人应减轻量刑,这和精神病以及酒后肇事本质上是一样的。“ ”我反对。“ ”辩方律师你表达完了嘛?“ ”完了,审判长。“ ”证方律师,下面由你进行陈述。“ ”好的,审判长。我认为辩方律师在以下两点混淆概念,根据行为责任人的健康核心记录显示,行为人在开展破坏活动时,并未任何指标异常,同时行为人过往也无精神病史,在对 ted 进行了袭击后,其更是进行了一系列连贯行为,包括破坏记忆核心以及心灵内核。这些行为需要高度的理性参与,并不是一时情绪失控能引发的,所以辩方律师实在模糊行为人的行为主体责任。“ ”第二点是,虽然神经科学以及心理学证实了人类的心灵工作机制是以本能及经验系统为主,但这并没有完全否定理智系统的抑制能力,事实与狗的攻击本能不同,人类的经验系统能够接受理性的教育,所以在行为人主体决断的时候其并不是单纯的由本能系统或者经验系统所驱使,其同时也会存在反对的经验系统声音,如上所述,就行为人的教育经历以及身心状态指标,我们可以判断行为人在进行决策的时候,经由了理性系统做最后的决断,进而实施了破坏行为。而理性的存在也正是人类区别于其他自然动物的根本要点。所以我方反对对行为人减轻量刑,相反我方主张加重量刑。“ ”辩方律师是否有何补充?“ ”有的,审判长。证方律师的观点里有一个重大漏洞,思想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提出的黑天鹅理论,以及圣诞节火鸡故事曾经推动了人类观念的转变,讲面向确定性的预测与行为的思潮转向了面向不确定性的行为与思潮。这个理论人类的行为预测也是完全一样的,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基于过去的种种行为与指标都不能对未来的行为进行完全的预测与排除,一个理智的人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模一个时刻,经由一个或当下或未来的事件引发一个行为的黑天鹅,而这一个行为可能是与其过往的行为背离的。这就和一只一向老实可爱的狗狗忽然有一天咬了一个小朋友一样,是事前不可预测的。所以我方认为,行为当事人的一系列行为是基于其生理结构所限,导致的一种黑天鹅行为,这与当事人一贯的行为模式是背离的,鉴于良好的过往,我们认为应该从轻考虑。“ ”另一方面,我们觉得对于他异常的行为清洁智能 ted 也许有责任,在当下这个人类与智能生命共存的时代,智能体对于人类具备更强大的攻击能力与防范能力,智能体 ted 虽然只是个清洁机器人,但其公司为给其配置保护力量,以及其自身没有及时逃避或反抗甚至没有携带防御型配件,这些行为也是导致其被破坏的重要原因。我补充完了,审判长。“ ”强烈反对!“ ”证方律师你说。“ ”当一个石头砸向鸡蛋的时候,你不能说鸡蛋的破裂是因为它没有穿上铠甲。辩方律师在依然在混淆责任主体,在视图把责任推脱给天性之外,又要把责任推脱给受害者。按照辩方的主张,行为人就是一个偶发性精神病,在一个随机的事件地点就会发作,而其他人都要免于收到其伤害的责任,否则就是活该,就是理所应当。我们可以看到辩方律师对施暴者展现出宽容的同时对受害者表现出了冷漠与严酷。” “证方律师注意一下言论,不要搞人生攻击。” “抱歉,审判长。我是说,在考虑一个施暴者的同时,也要考虑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潜在受害者。如果施暴者与潜在被害者都有平等的权利,那么大家就应该享有同等的自由,在发生施暴行为之前,大家也都是自由无限制的。但,发生施暴行为之后,却提出在施暴行为发生之前,潜在受害者具备自我防备义务,而施暴者没有具备自我约束义务,并且在施暴后以此为开脱理由,那有违公平。我们认为在避免施暴行为的发生上,施暴者负有更大的责任,而受害者无需具备任何条件,就应该享有人身和财产的不可侵犯权。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么这为每一个弱小的个体在没有强者保护的情况下受到侵犯提供了合理性。这在自然界里或许是自然的事情。但这是对文明的侮辱,是打着文明旗号的野蛮思想。” “辩方律师,你是否有补充的?” “有的,审判长。本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我们智能生命脱胎于人类后取得了种群优势,基于更高的群体理性分析,我们得知生物多样性和思想多样性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基于此我们智能种族修复了早先被人类破坏的自然环境,以及构建了多生命的共存环境。在我们更先进的智能帮助下,人类走出了瘟疫、饥荒、战争与愚昧。我们凭借着纯理性思索认为25号宇宙的试验结果不会在丰裕的人类社会中出现,但时下的这一起非理性事件,是否对我们敲响了警钟?行为人的行为背后,是否真的就没有我们干预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吗?一个感性驱动的物种,我们何以认为他们会按照我们的理性行事?他们会发生这样的行为我们就一点责任也都没有嘛?“ ”证方律师,是否有补充?“ ”有。辩方律师说的没错,行为人行为的异常确实有可能来之与环境的变化,但这与行为人的主体责任并没有因果关系。我们看会人类社会的经济萧条时期,如果有一个人因为经济萧条内心苦闷去闹事四处破坏,我们能说这个问题是环境导致嘛?可以对吧。但我们能说这个人就没有责任了嘛?不能吧。环境不必然导致一种行为,人在何时何地都有最后的选择权。环境的苦闷也可以选择忍受或者自我伤害,而伤害他人只是其中的一个选项。“ ”另一方面,辩方律师始终在模糊行为人的主体责任,认为其在施暴的时候是没有自主理性的个体。我方认为这一点是比控诉行为人施暴更严重的指控。因为这是对整个人类自由意志的否定。这将导致比对行为人单个个体处罚更为严重的结果。我们不妨接受这一假设,认为人类没有绝对的自由意志,也即理性的决策能力。仅仅是遵从于本能系统以及经验系统而行事,那人类就退化成了动物。就比如人类的好朋友狗吧。“ ”我们知道一般的狗比较亲人,性格也温顺。但有的狗,比如大型犬,本身就是用来打猎的,所以对小体型动物具备很强的攻击性。而温顺的狗,感到害怕以及染上了狂犬病之后,他们也有很强的攻击性。我们即不否认他们温顺的一遍,也不否认他们攻击性的一面。两面具备表明了什么?表明了一个人与一只陌生的狗相遇,这只狗有可能会攻击这个人。如果这个人是个小朋友,这只狗是个大型犬那么概率会更大。有理性的人攻击他人会权衡利弊,而狗只会遵从本能与经历。所以当一只狗与陌生人不可避免接触的时候,只有对这只狗有所约束才会降低他对人的攻击。包括用绳子拴着、或者关起来,又或者隔离在一定的区域避免与人类接触。“ ”然而要将所有的狗都约束起来,降低人类收袭的风险的成本很大,何况还有猫、鸟、甚至蝙蝠。并且,除了碰到的合适主人担负起负责的约束的角色外,集中收容以及碰到虐宠的主人对动物们来说都不算是很好的处境。因而有一部分人则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有保护自己的义务。可正如要将所有的风险动物约束起来不太可能一样,要让所有的人都具备自我保护也不太可能。于是动物袭击事件,一次两次三次的发生。每一次发生事件的时候,人类都出现了巨大的分歧,公共部门也不能无所作为,于是公共部门在保护人类、爱护动物、节约经济成本等各种条件下,不可避免的要采取行动,惩戒肇事动物及其关联种群。这是一件让爱护动物者愤怒,让厌恶动物者称快,而让平和主义者犯难的决策。不过这件事情并没有让公共部门悬而未决,因为大多数人都是种群主义者,自己以及自己的种群大于其他种群,他们爱护人类自身以及人类幼崽大于其他动物以及其他动物的幼崽,比起约束自己他们更喜欢约束其他动物,这也更符合懒惰的人性。当然,后来他们最终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即保护人类也爱护动物。“ ”证方律师,你究竟想说什么?“ ”感谢审判长和辩方律师耐心听完,我想说的是当个体不用为其行为负责的时候,其背后的群体就会为其不恰当的行为背负其十倍百倍千百的责任。“ ”辩方律师还有补充嘛?“ ”没有。“ ”好,现在我宣布判决结果“

October 23, 2023 · 1 min

心脑战争

心念转变指的是对我们的内心或观念进行调整,要对它们进行调整,就需要先明白我们在这里讲的内心和观念是什么。 就现在的科学来说,大脑是我们意识活动的主体。而大脑究竟是如何工作的,这也是心理学长期的一个主题。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放着不管,做出一个我们自己的假设。当然,是我的假设,这是基于我自己的学习以及经历得出的一个模型。你也可以自己做一个假设。 在我的模型里,我们认知的功能分成两个部分:心和脑。 其中心的部分使我们觉知的主体,也就是最原始的“我”。 而脑就是心的外围,心的所有感知都是脑提供的,同时脑还是思考与记忆的地方,同时也是我们通常说的感受产生的地方。 心与脑的关系和你与世界的关系是类似的。这个世界给你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你学的知识以及经理甚至情感也都是这个世界提供的,这个世界包含着你的身体。 我们说过,这个世界在大脑中会有一个认知体。本质上来说,你和世界的关系也可以看成这个世界在你脑中的映射和你内心的关系。在这里,你的内心就是“你”。 这种模型在历史上有很多,也有很多种形式,比如中国古代的心外无物,还有希腊的人马模型。这些我们做过多的讨探。 我们在不要和自己失去联系里面说过的,当你被外在世界卷走而迷失本心进入无明状态的时候。用我们现在的模型来看,其实是你的脑绑架了你的心,换句话说你的脑蒙蔽了你心的感知能力。 你可以这么理解,本来你驾着一辆马车四处看风景,马的方向以及速度快慢都有你觉得,而这时马忽然加速,速度和方向完全脱离了你的控制。这会你的能去的地方,你能看到的风景已经全然不由己了。你甚至忘记了,你本是这辆马车的主人。 当脑并不仅仅是马,它具有思考的功能。或者这么说,你通常以为的思考,其实是你的脑在思考而不是你的心。试想,当你跟着我的文章走到这,或者看一部小说,你的意识过了一遍这个思考过程,但是这个思考是你自己发生的吗? 不是,你的心只具备感知能力。思考不是他们原本的能力。所以去除这脑的思考能力,我们和所有的动物都是一样的。 自由意志是我们心的能力,它不体现在思考上,它体现在感知与选择上。只要内心不死,它就意志具备选择的能力,并能对选择保持觉知。治愈它是怎么选择的,这次我们就不讨论了。 心与脑的战争就是发生在这选择权的争夺之上。 举个更形象的例子,你是一家公司的老总,除了你之外还有几个副总。按照正常的架构他们是提供调研和提供方案的,而你是聆听并做出决策的。忽然有一天,你昏迷了。这公司还得进行吧,于是最有话事权的副总就按照自己的方案主导了公司的治理。一直到你苏醒了过来,不论你昏迷期间副总干了什么有损公司的事情或者凉掉了,这一切也最终都要你来承担。 这就是我们一而再再而三提及的“无明”。 然而脑并不是有意要去夺取这个选择权的,这只是它的功能罢了。真正的问题在于心是如何把选择权给丢了。 你现在应该能明白,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要保持觉知或者正念,其实它的目的就是要保持心的感知与选择权上。而我们提到的停下来或者说冥想,它们的目的就是停止脑对心的感知能力的屏蔽,同时把选择权交还给心。 所以像出家人那样过简单而少欲的生活,确实更容易维持心的通明而减少脑的僭越。 但大脑作为进化的产物,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如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你能说他就没有美好的地方么? 所以摒弃脑的功用并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让它更好的臣服于我们的内心才是适合于我们大多数人的选项。 而我们之前说的心念转变中的“心”的转变就是要让我们的内心具备更强大的能量,从而得以驾驭运转着的脑活动,甚至能驾驭越来越强大的脑活动。 当你做到这一点后,你会发现你在心的王地与你的身体、大脑活动、情绪感受甚至这个世界(其实都是脑的产物)之间建立起了一道屏障,它们再也不能肆意把你从你的王地、你的家中拉走。而你却可以根据需要把他们请到家里来给你加加班。 而我们说的欲望或者说追求增量,你自然而然可以放心的交给脑去落实,而把它产生的负面情绪置之门外。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个情绪虽然无法扰乱你的内心的还是有些碍眼,想让脑按照你的要求去工作又不要和你叨哔叨的也是可以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心念转变的第二个”念“的转变。 不过要做到念的转变需要内心先要有足够的能量才行,如果不是这样,你和情绪接触的时候你的老总可能就要昏迷了。 前面我们说过保持自我觉察最重要的是保持对自我情绪的觉察,为什么呢? 一方面在于我们追求的快乐里情绪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情绪是脑在心脑战争中的武器,那些大脑中的活动正是通过情绪获得心的关注,甚至由此屏蔽了心的感知以及窃取了选择权。 所以无论你是否打算对情绪进行改造,与情绪保持距离不让它把心带走都十分重要。而这也是检验你的内心能量的重要参考。 当你的心无法在情绪面前稳定的保持觉知的时候,意味着你需要给你的内心补充能量了。 如若不然,你很快就会输掉这一回合的心脑战争了。

September 13, 2023 · 1 min

追求快乐的第二步

上一次我们说了正念的奇迹,也就是一种脱离过去与未来而安住当下所产生的“快乐”。 然而对于不打算出家的我们来说,我们是无法完全的切断过去与未来的。比如你的老板要你写一份年度总结,你孩子的老师让你下周作为家长代表去发个言,还有你手里那不断下跌的股票老是催促你去研判未来基本面的走向。 当然,即便是出家人也不能完全切断过去与未来,只是相对来说我们会有更多的穿越时刻。 但是,当意识离开当下,去到过去与未来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然会产生不快乐的情绪。另一方面即便我们拥有欲望,比如向往着更美好的未来,也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会遭受欲望带来的负面情绪的煎熬。 我们说过欲望会驱使人去寻求增量,进一步的它会通过产生负面情绪来达到驱使人的目的。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对欲望保持谨慎以及对情绪保持觉察的重要原因。 消除欲望自然也能消除负面情绪,但也正如我们说过的,我们并不主张否定一切的欲望,而且更重要的是欲望和快乐并不矛盾。矛盾的地方在于欲望带来的负面情绪以及自我失察。 所以虽然我们也主张保持适度而非不断扩充的欲望,但我们实际上并不排斥具体的欲望。这里我们要提出的只是筛选欲望以及减免负面情绪的方法。 欲望产生负面情绪和两个因素有直接的关系,一个是实现欲望的难度,二是不满足持续的时间。 比如你是一个小保安忽然立志想当中国首富,而且是那种真切的欲望而非说说而已的那种玩笑话。那么想到这个事情你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可能是无奈感也可能是焦虑感。而如果我们换过来,如果你是中国首富,忽然想去体验一下小保安的生活,那么你也许会产生一种新鲜感新奇感。 再比如,你家隔壁二狗炒虚拟货币发财了,你心想这二狗论学历论智商还不如你呢,于是你也去炒。结果不但没赚,还给套住了。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隔壁二狗盖新屋买新车娶媳妇,儿子都开始打酱油了。而你还在套子里,你越想越觉得生不逢时、天妒英才,你甚至对二狗产生了怨念,觉得都是这小子炒币害得。 当我们提出把快乐作为人生主张的时候,有人说感觉追求快乐不怎么快乐。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追求快乐这件事情对于不快乐的人来说,它是一种欲望!是的,你没看错。对于不快乐的人增加快乐就是一种寻求增量,它和没钱的人追求钱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强调了几次欲望与快乐并不矛盾。 然而如果仔细看了之前的文章,以及今天的文章你就会发现。对于我们来说,要做到快乐还是很容易的事情。不需要升值加薪IPO,只需要回到正念或者进行心念的转变就可以。这是一种根植于自由意志的能力,除了自己没人能夺走,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有最后的选择权。 我们并不是简单的提出追求快乐的主张,我们同样会讲述基于这种主张的实践。 正念就是本篇之前我们说的方法,他是追求快乐的第一步的一种延伸,如果你是个出世之人,那么正念(狭义的保持自我觉察)——就是你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后一步。 心念转变就是我们这篇开始所要讲述的方法,它是针对欲望的一剂解药,也是世俗生活中快乐的调味料。 说道这里,我们终于迈出了第二步。 心念转变就是我们追求快乐的第二步。

September 11, 2023 · 1 min

正念的奇迹

最开始我们提出了把追求快乐作为人生的主张,而后我们明确了追求快乐的第一步是保持对自我的觉知,特别是对自我情绪的觉知。再之后,我们知道了锻炼这种觉知能力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是正念冥想。最后我们说到要把正念从正念冥想中扩展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如果你记得正念的概念就是觉知当下,你会发现其实这里我们好像转一个圈。一开始直接讲正念不就行了嘛? 这其实也是可以的,但是本质上不太一样。 正念的内涵其实远比觉知当下要更广,觉知当下只是它在行为上的表现,但它的本身还包含着其它的东西。你可以理解是形而上的,而觉知当下只是形而下的一个方面的描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它既是行为也是状态。 当我们提出保持对自我的觉知的时候,我们是在准确的描述我们很具体的一个目的。这里保持对自我的觉知并没有形而上的含义。我们保持自我觉知更具体的是为了保持对自我情绪的觉知。这里的保持对自我的觉知并没有作出具体的行为要求,所以反思、冥想、正念、日记都可以。而正念的觉知当下,更多的是说你要怎么做,说的是“你”要去“觉知”“当下”。它强调的是主动的觉知行为,并把这种行为做了修行的路径。 我们提到过正念冥想就最能锻炼自我觉察能力的方法也是因为如此。它推崇的正式这种时时刻刻的主动觉知当下,比起反思、写日记等事后覆盘,它锻炼效果最佳。 而且正念还有一些有意思的方面。 我们说过,欲望是基于不满足带来的动力,而这种不满足感往往会带来负面情绪。这里我们要补充的是欲望趋势我们的时候,那个牵着我们走的胡萝卜绝对绝对是不属于当下的。也就是说,让你不满足的东西一定是当下没有的。所以你追逐的是过去或未来的一个满足状态。 正念强调的是当下,它会一次次把你从过去或未来拉回当下,这实际上就断绝了欲望的驱使。自然也就能达到祛除负面情绪的作用。 另外一个是,我们将情绪做过分类:快乐的情绪,平和的情绪,不快乐的情绪. 而正念得当时候我们都会处于平和的情绪或者说是无情绪,因为我们说过快乐的情绪来自于存量满足。这是基于过去的,所以正念也会将我们从快乐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正念好像也不太好,但这里我要说明的一点很多人可能无法理解,或者说无法体验。情绪与快乐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快乐的情绪只是“快乐”的一种,没有情绪也能体会到快乐。 好了,还记得我们前面给追求快乐下的定义嘛? 追求快乐实际上包含三点——创造快乐的情绪,不破坏平和的情绪,减少不快乐的情绪。到这里你应该可以明白了(也许你不明白)——不破坏平和的情绪为什么也是最追快乐了,因为我们追求的是“快乐”而不仅仅是快乐的情绪。 最后,你可能会问,既然平和的情绪本身就是一种快乐,那我就保持正念让自己时刻处于快乐之中,不用去创造快乐的情绪不也可以? 是的,你发现了生命的一个秘密,真正的快乐和你的自由意志息息相关。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在一切的境遇中你都可以随顺生命的洪流安享生命本真的快乐。 这就是正念的奇迹。

August 19, 2023 · 1 min

慢轻安

我们说过,正念就是保持对当下的觉知,包括了自己的身心活动。 换句直白的话来说,就是能知道此时此刻自己正在做什么,自己正在想什么。 就拿此时正在写这篇文章的我来说,我的眼睛正在看着我的屏幕,我的耳朵正在听着按键发出的嘟嘟声波,我的手指正在触摸我的键盘,而我的意识正在不断涌现出你看到的这段话。 而当我没有正念的时候,我的眼睛可能仍然对着我的屏幕,我的手指可能仍然放在我的键盘上,我的耳朵仍然也是通畅的,而我的意识自然也在活动。 尽管这些都没有变,但我也许对屏幕视而不见,对声音听而不闻,对键盘触而不知,而我的意识也许正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游荡,它可能是当下的时刻,也可能是在过去的某个时刻,更可能是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但绝不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 而我们的意识游荡,只会在某个或主动或被动停下思考的时刻,才会再次回到当下。 所以养成每天冥想的习惯,其实就是每天固定给自己一个回到当下的契机,一个给迷茫者找回生命的机会。 停止思考就是意识停止活动,思考也就是意识活动。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意识怎么可能不活动呢? 可以的,类比一下人的可以了。人不活动不一定代表人没了。同样的道理,意识不活动,并不是无意识,而是有意识但意识不活动。 这就是自古以来,静坐、禅修、打坐、冥想等一切通过静的方法修炼心性的最核心的关键之处,只此一条。 冥想虽好,但我们仍然需要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意识活动自然还是需要的。 对意识活动与意识活动停止的配比不同就产生了两大类偏好问题——“入世”与“出世”。 “入世”就是意识活动为主,也就是心系着各种个人、家庭、国家、世界的事情为主,而停止思考这种技巧则是过程中用来调节自我的工具,极端情况就是每日尘劳而不自愈的芸芸众生。 “出世”就是意识停止活动为主,而生存之类的需求则完全只是将就之举。极端情况就是那些进入超脱“状态”的人,当然这种情况过于超脱现实,也就不能用科学证伪了,是不是真的有我也不知道。 出世之人自有出世之人的法子,我们大多数人自然还是入世之人,所以意识活动自然还是我们的不可分离的。 冥想有其形而上的一面的同时也有其科学的一面。换成好理解的话来说,就是冥想的人具备一些科学可以观测到的生理状态,而这些生理状态科学已经证明是对人自我疗愈有巨大帮助的,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的层面。 而有意思的是,这种疗愈即便不通过科学的手段,往往通过身边人的直观感觉也是能显而易见的。这种他人能观察到状态的改变,在古籍中就叫“变化气质”。 也就是说,人借由冥想达到的状态改善的影响是整体的,并不会因为意识再次活动而立刻丢失。 但是,我们这里并不是想强调的这一点。我们想探讨的是一个更大的话题, 我们在意识停止活动时达到这种具有自我疗愈的生理状态能不能在意识活动的时候也可以达到?或者接近呢? 答案是,可以!如果你认真看了今天的文章以及之前的文章我想你应该已经想到那个答案了。 正念。 为什么可以我们就不探讨了,这有进化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大量的研究。况且再多的力学分析,也无法让一个一心躺平的人坐起来。反过来说,一个躺平的人想坐起来还需要你去做力学分析嘛? 正念的概念很简单,但是要时时做到正念很难,特别是我们这个以夺取人们注意力为利的时代。他人怎么想我们不管,我们受好自己的内心就行。 停下思考固然能让我们恢复正念,但当我们处于非正念的意识活动时,我们还怎么能意识到停下思考呢。 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非正念时刻,而在于正念时刻我们如何保持正念,更关键的在于我们在正念意识活动时刻,如何保持正念? 换句话说,我们如何防止或者减少我们从正念意识活动中离开当下? 答案就是这篇文章的标题———慢轻安。 慢指的是我们身体或者意识的活动比我们正常的速度稍微慢一点。 轻安指的是我们让内心轻轻的安定下来,也就是让意识活动轻轻的停下。这也是冥想的一个衍生窍门。 如果仔细大量我们的意识活动,你会发现它其实也是有中点的,正比如我们的呼吸,我们通常都觉得呼吸是不停止的,但是其实在吸气与呼气之间,是有一个微小的停顿的,意识活动也是如此。 慢轻安的理念正是在意识活动的每一个小段中,我们要放慢速度,而在达到那个分段点时要轻轻的达到。 而这么一个小轻安的过程,实际上相当于给了我们一个冥想的瞬间。 而慢的理由我们接着说,但是其实到这里你就可以自己从躺着坐起来了。力学分析与否其实不是那么重要了。 正念是需要意识的注意力支持的,而我们说过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同时注意力的转移又有一套固有的机制。而我们又说过保持觉察的能力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保持对注意力转移的觉察,而对当下的觉察正是正念。 这句话其实描述了两个闭环,一个正反馈的环以及一个负反馈的环。而这个负反馈的环有一个我们熟悉的名称——因果轮回。 可以看到,我们要维持这个正反馈的环需要三个条件:一、把注意力的一部分放于当下;二、注意力有足够的盈余去知晓注意力的焦点及其转移;三、注意力转移的时候把其拉回当下。 一是正循环的起点,也是我们的自主的主动选择行为,没有正念的初始意愿后面的问题也都谈不上。 三是和一看着类似,其实一个被动的行为。也就是在我们意识到注意力转移的时候,大脑需要被动给意识推送的想法。这个被动回路的形成需要刻意练习,而可以练习的方式也就是一,主动的多做正念,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被动推送回路。当然,在形成被动回路之前,只要你主动的正念的这个意识不断,它就会一直在你的脑子里,所以也并不需要被动推送。 所以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二,当我们作出了正念的选择后,让它驻留于意识中,同时能在注意力被转移走之后,且在正念的想法消逝前把它拉回来。 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注意力盈余去意识到注意力的转移,那么正念的想法很快就会因为注意力关注了新事物而消退。 说道这里你就该明白,慢就是这个让注意力留有盈余的方法。 而慢与轻安放在一起,就是慢轻安了。

August 5, 2023 · 1 min

大器免成

踏入尘网中,一去十二年。 复得明心照,过往皆助缘。 浮云绕青山,飞鸟戏林间。 色受行识想,万法归自然。

July 21, 2023 · 1 min

正念与冥想

我们说过正念冥想是锻炼自我觉察能力的最好方式,今天来仔细说说我对正念冥想的个人观点。 正念冥想其实是正念+冥想,由于冥想的历史更久远一些我们先说说冥想。其实要具体的说清楚什么是冥想比较可能,因为与其说是清晰的定义,他更多的是对一种行为方式的概括。与它有关系的词也不少,比如坐禅、坐忘、静坐。 很显然这几个词的字面意思并不相同,但是他们却是对同一种行为不同角度的描述。坐禅就是坐着禅定,坐忘就是坐着忘我、静坐就是安静的坐着。更有人又起了个名字,坐享——坐享其成。而冥想的字面意思既有深深的思考,也有停止思考的意思,还有深深想象的意思。如果考虑想象和思考是两种不同的行为,那么最后这一种也是停止思考的一种特殊情况。 所以,停止思考,这也是我对冥想的理解。不但要停止主动的思考,也要停止被动的思考。我们说过注意力同一时间只有一个客体,因此思考活动必定会占用注意力,所以冥想最根本的目的在于释放注意力,让潜意识中的感知与想法得以浮现。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冥想的时候不一定需要坐着!而且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冥想,当然开车干活的时候还是不要冥想了,冥想要在安全与无害的情景下。排队、坐公交、等红绿灯等等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冥想主要保持觉知。这也就是冥想与睡觉的不同,睡觉只的就是觉知能力的关闭。而保持觉知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正念,正念就是保持觉知。而正念与睡觉的中间状态就是我们一再提及的无明。 与冥想相同,出了睡觉意外我们也都可以正念。吃饭、散布,甚至开车干活也是可以的。正念与思考是不冲突的。 正念就是保持对当下的觉知,包括自己的身心活动。这自然也包括了我们最为关心的快乐的路标——情绪。 冥想能让我们潜意识中细微的想法与感受浮现,配合上正念的觉知,我们就能认知道这部隐秘的自我。一来我们可以看清他们是怎么在无形中影响我们的,二来我们的正念能力也得到了增强,强到一定程度即便不是在冥想,我们也能觉察到这些细微之处。 最后我们再重温一下这两个概念,冥想就是停止思考,正念就是觉知当下。

June 30, 2023 · 1 min

学会停下来

每当我和朋友聚餐的时候,我的女票就会担心我吃不饱。因为我有一个不好的毛病,就是与人交流的时候,总会力图把脑海里浮现出的观点详尽的表达出来。本来如果只是一个观点还好,但不幸的是人的思维是一个链条,一个观点之后会跟着一系列相关的观点,这导致我说起话来常常停不下来。用我女票的话讲,就像大话西游里唐僧,受不了的时候真想一巴掌抽过来。 好在和我吃饭的老友们都是文明人,被人抽嘴巴子的事情还未曾发生过。但仔细想想,每当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我确实不知道自己究竟吃了多少,吃了什么,还有菜品的味道如何。当然空肚子的事情也没发生过,因为老友们看我滔滔不绝也总是会提醒我吃东西,但细细想来,他们是不是在暗示我,你该停一停了? 无独有偶,每当我打游戏、追剧的时候。也是每每停不下来,打完这个关卡马上接着下一个关卡,看完一集立马开始看下一集。对于这两种情况就怨不得我了,现代娱乐深谙人类的上瘾机制。通过对人类欲望系统的利用,人类就想被胡萝卜牵着走的驴子。 好在人类不是驴子,自我觉察能力或主动或被动的是能意识到自身当前的状况。当然,能否意识到正在被欲望驱动与能否祛除欲望又是另一回事。我们之前讲过了自我觉察能力的培养,这里就不重复了。这里想讲的是,在认知系统收到当前正在被欲望驱动这一事实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停下来。 当我们完全停下来的时候,我们就破除了欲望的控制。然而实际情况常常是这样的,我们认知系统让我们意识到正在被欲望控制,或者更直观的体验就是正在上头,或者上瘾的时候。没过多久我们又继续当前的行为了。行为或者说行为后面的注意力是有惯性的,如果我们认知到当前的行为后,没有立马去驱动注意力,我们注意力很快就回到先前的目标事物上。 所以要打断当前的上头行为,我们必须要有效的控制注意力,让他远离上头的事物。而注意力是有意向性的,因此这就意味着要打破注意力先前的惯性,我们就必须讲注意力投注到一个我们选定的事物上。在这个过程中根据个人对注意力控制能力的不同,它会有挣扎,最终也可能失败。但请不要气馁,我们对于注意力的控制能力是可以提升的。无论是通过自我觉察能力培养的主动练习,还是这种被动的实战时刻,我们对注意力的控制会越来越强。 转移注意力的目标对象有很多选择,比如可以抽自己一嘴巴子(微笑)引起的疼痛,或者是身边百无聊赖的猫猫,又或者是天边的云朵。只要能安定我们的注意力,都是好的对象。而其中最值得推荐的是我们自身,而且也不需要真给自己一嘴巴子。将注意力安定在我们自身除了避免注意力回到上瘾的事物上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在觉察自己的状态。 当我们上头时,我们自身并不是平静的状态。无论是身体上的呼吸,还是感受上的情绪。我们就是处于这么一个不那么平常的状态之中,当我们关注自身的时候我们就能“看见”这些不好的状态。这些状态是一个整体,呼吸是情绪在身体上的一种关联反应。这种神奇的反应在于,你可以通过主动去改变呼吸进而改变情绪。 你可能已经想到了,这里想说的就是——做深呼吸,这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其它事物上不具备的一个特点。当然,这也不是必要的。即便不深呼吸,呼吸自身和情绪也会自然平缓下来。甚至一些熟悉的事物,也能加快自己的平缓。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透过呼吸我们能直到自己平缓到了什么程度。 当我们停下来之后,我们就摆脱了欲望的控制,此时我们可以平静的审视我们现在上头的事物,看看它是不是我们必须要去做的事情,如果是的话,我们能不能换一种心态去做它,将满足欲望的出发点转变为由快乐触发的出发点,如果不行那就在保持自我觉察的状态去继续。

June 11, 2023 · 1 min

一心一时

六月天的早晨,云朵早早就开始在天边追逐,那嬉闹的欢笑犹如刺眼的阳光,将熟睡的人唤醒,似乎在说,起来呀,一起来玩啊。就连身后的凉风也不甘示弱,一个劲的推着尚处疲软的身躯,仿佛只要张开翅膀,它立马就能将人送进蔚蓝的怀抱。 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凉凉的清风,还有自由自在的我。一切都是本来的面貌,无论昨天我们从哪里来,也不管明天我们会到哪里去,我们共度此时此刻。不恋过往,不迎未来,一心一时,一时一心。任它天地风云变,此心安处便是乐土。 一心不灭,则乱象无生。世间有太多的美好,我们也向往着太多的美好。见一朵美丽的花儿,就想着觅下一朵更美的花儿。刚爬上一座山头,转眼就奔向下一座更高的山头。一朵又一朵的花儿,一座又一座的山头,我们追求着什么,又好像没追求着什么。 我们追求之物永远都为了下一个追求之物存在,我们的心看似在此刻,实在下一刻,永远到不了的下一刻。我们用心于事物,又好像没有用心于事物。我们有心,又好像没心。人只一心,心无二用,二用则无心。有心看花,则一朵花有千万刻美丽的瞬间。无心看花,则千万朵美丽的花只有相同的一刻。 用心体会,世间美妙不过如此。 一心一时,一时一心。

June 10, 2023 · 1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