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为人师是种病

我这人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喜欢教人做人的臭毛病…… 这么说可能有点极端,柔和一点说就是好为人师。按理说,我这么个年纪、这么个人生阶段不应该会有这个毛病才对。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染上了。等我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已经是犯病许久许久之后了。 什么叫好为人师呢?就是爱教别人,教别人做人、教别人做事。在我认识到自己的这个习惯之前,我对它的理解是爱真理、爱分享、看不得别人犯错。 且不说我认识到的真理究竟是不是真的真理、我分享的东西是否是值得分享的东西、我认为别人可以避免的错究竟是不是错以及是不是真的对他只有不好的地方。即便上面这些都是肯定的回答,这也不是好为人师的理由。重要的是对方是不是愿意听你讲真东西,更何况你还可能是错的,而且十分可能。 就像如果你邀请好友到家里吃饭,你自认为做了一桌好菜,既能满足对方的果腹需求又能满足味蕾享受。基于这样的自以为是,你总不至于掰开对方的嘴把饭菜硬塞进去吧?现代监狱可能都不会这么对待犯人。 但是,人的耳朵不像嘴一样,你甚至在几米之外就能把东西灌到对方的脑袋里。每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朋友的处境还远远不如路人过客,他们听到不愿意听的或许还能跑开,而朋友则不太一样,出于友谊他们往往没办法择路而逃。恋人和家人可能就更惨,他们的接触频率显然更多。 你说的话能否被人接受,最重要的还在于你是否能让对方舒服。当他人认为碰到一个头痛的难题,这时候你去解决他的困惑就是一种让人舒服的行为。但当对方和你诉说苦楚的时候,他可能只是需要你的理解与同情,这时去将对方的问题渺小化与无效化,那就是否定了对方的情绪。 对人而言,情绪是更底层的存在,理性只是后来之物。所以,能体恤他人的情绪是比宣扬真善美更重要的事情。何况,真善美的评判既受到主观感受的影响,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所以,见人就兜售本质来说是中无知的表现。 人是绝对的无知的。有知放而是相对的,这也正是科学的精神。也正因为如此,每个人的经历和观察不同,因此你没办法确定你的所见所闻所产生的结论一定是适合他的。既然不能确实是不是适合他,那么就没有教这一说了。你可以教别人写人字,但是你没办法教人做人。因为大家的处境是不相同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和别人交流,我碰到了什么样的情况,我的做法是啥。如果我在你那个情况,更具你描述的一些处境,基于我自己过往的经历和思考,我会选择怎么做。但,这始终是带着我个人印记的,不一定适用你。 当然,好为人师最大的问题不在这里。最大的问题应该把对方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放在心上。客观上的真也好,善也好,美也罢。都不及对方实实在在的感受重要,让人温暖舒服。做一个对他人温暖有用的人,也许才是最大的善,可能在第三人看来也是一种美。而我们心中的理想大义、最佳路径就留给自己欣赏吧。可以放在自己的心理、朋友圈或者博客,但是不去侵入他人的领域。 也不是变得自私了,他人要看就自己过来看,或者自己问。到那会,再把内心中的小玩物拿出来给对方看看,对方若感兴趣再徐徐到来,他为什么是我心中的真善美。或许对你而言也是种真善美,但也不一定呢。

May 10, 2022 · 1 min

写在三十三岁的第二天

昨天我三十三了,也就是说今天是三十三岁的第二天。本来想昨天写这篇文章铭记一下的,但是昨天去外头玩了一圈回来写不动了。所以,就改成铭记一下三十三岁的第二天了。 对于一个爱玩的小朋友来说,一个放好几天假期的劳动节显然比生日更让人欢呼雀跃。于是,一路以来甚至到了成人之后,劳动节对我的存在感依然远胜于自己的生日。你和我说生日快到了,我可能没啥感觉,但是你和我说劳动节快到了,我就知道又该放假了。 尽管如此,有一些生日也还是具备特殊的意义。按照通常的理解,十岁、二十岁、三十岁等生日应该是人生的大节点,你看什么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是这样的描述。但我就不这么看,生命的密度不同,生命的意义也各不相同。生日的意义更多的在于你对其赋予的意义,也就是存在主义的那句话,存在先于本质。生命如此,生日亦是如此。你看,上面这句话还能这么说,生日先于本质。 所以你看,我在三十三岁的第二天来写这篇文章,也是很符合存在主义哲学的。那么三十三岁对我的意义是什么呢?它是另一个倒计时的开始。正如高三的第一天教导主任给学生们声明正式进入高考备考阶段的那样。三十五岁是中国互联网人的一个大考,而到了三十三岁也就表示距离大考只剩两年了。不论你是科班毕业还是半路出家,这都是面前实实在在的一个槛,假装看不见是没有用的。 这个备考期为什么不是一年,三年或者五年而是两年呢。正如大家一块上的中学,有的人初一就在为高考准备,而有的人高二才开始奋发图强,还有的人在读高四高五….这里面及有外部的影响,也有自我的觉知,当然还有大量的不确定性。个体遇到这种问题,可以发扬考古精神讨论为什么是这个样的,但更重要的是发挥存在主义的精神去把问题解决,并发现其中蕴含着的生命的意义。 存在先于本质,考试先于分数。未来的路在哪里也只有未来才知道,当下能做的除了且走且看之外,也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了,一如既往。

May 2, 2022 · 1 min

给自己炖点鸡汤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喝不下鸡汤了。至于为什么喝不下我也说不清楚,可能是喝得多了,敏感度降低了。又或者是阅历多了,无法再接受悬空的论断。最近收用的一句鸡汤是罗翔老师的那一句: “人生只有百分之五是可控的,而剩下的那百分之九十五是不可控的。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全力地去改变那可以改变的百分之五,因为他里面蕴含了可以撬动那百分之九十五的希望。” 原话不是这么说的,但是是这么个意思。你看,这句话里其实也有个矛盾,那就是那百分之九十五究竟是不是可控的呢?鸡汤常常被吐槽的一个点就是没营养。换句话说,就是感觉有用好像又没有用。可是,究竟什么才是有用的呢?一条职场心得?一个学习技巧?一条投资建议?那让人情绪激昂算不算呢?让一个对生活充满了绝望的人萌生了希望算不算呢? 要我说那当然算,按这标准都不能叫鸡汤了,应该叫鸡汤药。按这标准,《肖申克的救赎》、《三傻大脑宝莱坞》、《美丽心灵》这些电影也应该算鸡汤药了。只是很多人喝鸡汤的人其实远远不到说绝望的境地,甚至本身并没有负面的情绪。所以,我们还是叫回鸡汤吧。 所以你看,鸡汤还是有存在的意义的。它可以是你内心的一剂镇定剂或是兴奋剂。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能让你情绪兴奋的东西都能算上鸡汤。比如一些哈哈一笑的小视频,他们的作用过于短暂,甚至不能直达人内心的深处。因为过于短暂,也就更加容易成瘾。就像一口口的烟,舒服是舒服了,但药不能停。一停下来,它反而成为难受的根源。 人生在世,难免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新冠疫情,也可能仅仅是因为最近下雨,内心敏感的人尤甚。碰到这种情绪怎么办呢?抱怨吐槽嘛?这解决不了问题呀,还会进一步的让自己沉静在失落的根源里,眼见它生根发芽,眼见它林木参天,眼见它填满你的内心。这当然不行,抱怨不如改变,想想自己能做什么。碰到不可改变的时候呢?那就接受现实,暂且搁置,去做其它自己可以改变的事物。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内心却不是这么运作的。道理能说服理性,但是却不能说服情绪。一种情绪的蔓延,只能被另一种情绪的蔓延所停止。那去哪找那种会蔓延的情绪呢?你可能已经想到了。 没错,就是它——鸡汤。 鸡汤虽好可以不要贪杯哦。一个理由是,我们喝鸡汤的目的只是平稳情绪,进而让理性能够更好地做事。另一个就是同一个鸡汤是冷却时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喝了一个鸡汤生效了之后,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它就失效了,需要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之后,它才能继续生效。这个时间就是冷却时间,它取决于你的记忆。不过,你要是有金鱼记忆的那种天纵奇才,一句鸡汤就够你喝一辈子了。 所以,正常人备一份鸡汤菜谱还是很重要的,粤系的、鲁系的、川系的甚至阿玛瑞肯和大不列颠的也都来一份。如此,可保卷途无量。但是啊,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阅历和逻辑能力会有所提升,一些鸡汤也就失效了。比如真正的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半途而废。如果你有迷过路的经验,你要是在意识到自己走错路的时候,来一句这个。那你就不是情绪问题这么简单了,当然,把理性放到一边,坚信自己的道路,这口汤也还喝得下。 可万一碰到鸡汤备料不足,或者最近牙口不好确实喝不下怎么办?你可能又想到了。 没错,就是自己炖。 道理也很简单,人不一定能听进别人的鬼话,但是一定能听进自己的。因为你说出它之前,它已经在你的脑子里了。不信?每天晚上对着镜子和自己说我是天才或者我是帅哥/美女或者我是有钱人一个星期试试。 说了这么多,今日份鸡汤也炖完了,开锅: 积极乐观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选择。

April 28, 2022 · 1 min

不明原因肝炎

开完早会看手机的时候,看到了丁香医生今天的推送,是关于近期不明肝炎的。看完后低落了好一会,难道真的如一些人所说的,考古学家在翻译玛雅人石板的时候,错误的把2022翻译成了2012?会广东话的人就知道这非常可能,广东话里面数字22的读法就不是一个音重复两次,细思极恐。还好,我不信预言这玩意。要是信的话,那为啥是信玛雅人而不信推背图呢? 新冠以来,闹心的事情确实多,或许事情本来没那么闹心,但是铺天盖地的各种消息让人防不胜防。很多人确实给影响到了生活,另一些是也确实一点没影响到,而大多数人就处于中间情况。你说影响吧,那确实影响到了。但你说影响很大嘛?似乎也没有,当然这里说的不包括上海里面真真切切的给影响到的人。 对我而言,现实层面的影响是啥呢,就是做了几次核酸,以及出行的时候考虑更多的风险。要是说的再细点,后者甚至可以说是心理层面的影响。是啊,对风暴中心(上海等)之外的人来说,新冠的影响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当然,也有一些天之骄子,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很遗憾,我没有这种素质。 人关注的事情,会在自己的世界里变大。是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心理一旦锚定了某类事物,大脑就会不断的去搜寻和他有关的信息。这一点通常来说能帮我们聚焦问题,甚至解决问题。但是啊,你不得不承认有的问题本身就是没有解决办法的,比如新冠的大流行以及这次的不明源因肝炎。还记得新冠最早叫什么吗——不明原因肺炎。 那我们是不是就屏蔽掉这些不好的消息,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说实话,前段时间我就开始试着这么做,不再去主动关注这类消息,更多的回到当下自己的问题里。然而一个遗憾的事实,你是躲不掉的。只要你还生活再这个时代,负面的信息总是会从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窜出来。且不说回避负面消息究竟是不是一个好的行为,回避负面消息实际上就不太可能。忽视它或是假装它不存在倒是可以的,直到它实际触碰到你的那一刻。 要是放以前,我肯定会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你怎么能放着问题不去解决呢?它要是发展了怎么办?最后造成不可挽回的问题怎么办?是啊,类似的问题还能问上许多个,但于此相反的问题只有一个,我又能做些什么呢?同样的要是放在以前,我同样会对这个问题嗤之以鼻。会愤怒的指出,你不能做什么就不做了嘛?不做什么不也是做了什么嘛?但以前的我不明白的是,一定要做些什么嘛?什么不做会不会是更好的选择呢? 你看,人年轻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无论如何做出一些改变总是好的。年长了之后,可能会觉得保持不变可能更好。这两者其实都属于偏执的行为,为了改变而改变,为了不改变而保守。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原教旨主义,这种主义的背后可能是相同的生理原因。年轻人荷尔蒙过盛,老年人荷尔蒙不足,都是生理的奴隶罢了。理性主义才是更好的决策依据。 当你秉承理性主义问出“我又能做些什么”的时候,这就不是逃避的借口。这完全可以是一个建设性的问题,顺着这个问题人就可以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又可以不做什么了。当然,非理性主义的解决方法也有,比如著名的宁静祷文: “亲爱的上帝,请赐给我雅量从容的接受不可改变的事,赐给我勇气去改变应该改变的事,并赐给我智慧去分辨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

April 27, 2022 · 1 min

休息真的不简单

去年十月份在博客里写了《休息不简单》的文章,在那篇文章里我强调了休息的重要性,然而几个月过后,我把休息的重要性又忘记了。最近一段时间出现了比之前更严重的疲劳症状,具体细节就不说了。我们在做精力管理和时间管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自己的心态管理,就像管理肌肉那样,自然的状态应该是放松的状态,紧绷的状态也只能是短时的,用力太猛心弦易崩。以下是休息不简单的原文: 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觉得睡觉是不重要的。如果你这么觉得,试着熬个夜看看,一个不行那就来两个。 但是说到休息,似乎除了睡觉之外也没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要有的话,也就是另一些人有午睡的需求。 我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例子,只重视睡觉,而且是晚上的那个。尽管不睡午觉会给我带来明显的副作用,但是我还是在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的去减轻不午休带来的崩溃的下午。 然后呢,今年我确实找到了这个办法,那就是喝茶。我喝茶会出现心悸以及失眠。所以,长久以来我并没有把这个作为一个解决方案。但今年我发现,如果平日用脑很多,做事情够专注那么心悸的感觉就没有了,也可能是没有觉察到。然后,晚上也会累得一睡就着。 然而执行一段时间后,整个人都不好了。我出现了慢性疲劳的症状。于是乎,我又恢复了午睡的习惯。咖啡因只是麻痹了人的疲劳感,并没有消退人的疲劳。因而,短期可以起到奇效,长期自然导致疲劳的堆积。 无独有偶,对于有午休习惯的人来说,不午休带来的疲劳感是强烈的、明显的。对比之下,日常生活中还充满着微弱的、细小的疲劳感。这些小的疲劳感一般不足以堆积到让人明显不舒服的地步,因为人一般都会有被动休息。 身体放松就是身体的休息状态,精神放松就是精神的休息状态。当一个人脑袋空空无所事事,那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动休息的状态。正常情况下,被动休息也就够了。所以大部分人大多数时候,完全不需要去关注休息这件事情。 只有身体或者精神长时间属于紧绷的状态时,人才需要去刻意放松或者说刻意休息。一个人扛着一个大鼎又或者长时间想着哥德巴赫猜想只要时间够长,他必然会疲劳,进而停下来休息,对于这种休息也不用特别去关心。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那种即便处于静止状态也无法放松的情况。 对于身体而言,这种情况就是肌肉劳损。也就是在解除施力状态后,肌肉依然紧绷的状态。这个时候就是主动拉神、按摩、热敷、红外、电疗等等。医院理疗科就是干这个的,如果你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可以去医院看看。 对于精神而言,可能的情况更多。最常见的可能就是失眠,又或者做什么事情静不下心来。更严重的,可能会累及其它系统,比如身体的慢性疲劳、焦虑症、抑郁症等等。我最近出现就是日常忙碌引起的慢性疲劳。 所谓的精神,无非就是大脑。主动放松要做的其实是能让大脑放松的事情。药物虽然可以,但这是不提倡的,很可能会成瘾。所以,我们主要是通过自然的方式。大体思路是三个:1、去掉压力源(姑且这么定义产生疲劳的因素);2、提高抗压能力;3、提高恢复能力; 1大部分是不可行的,因为压力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有压力才有动力,除了少数比如打游戏老打不过产生的压力外,很多压力还是需要我们承担的。 2抗压能力和个人的心理素质有直接关联,这个提升也是个人相关的,不能一概而论。 3才是我们真正日常能做的。前面提到恢复有被动和主动,所以我们这里说的是主动的。身体的恢复主要靠新陈代谢,大脑也在这个范围里。保持和提高新陈代谢水平自然就是一个可以主动去做的事情,老生常谈了,多运动多喝水营养充足。 上面是通过主动的调整生活方式,来提高被动恢复的途经。而精神层面的按摩是啥呢? 答案是让精神放松的活动。感觉像是循环定义对吧,但其实这个就是个判断标准。适合个人的方法留给个人去探索了。说说适合我的方法吧。 散步、跑步、游泳、洗澡、听音乐、冥想。 然而,方法是次要的,主动才是主动休息的关键。

April 26, 2022 · 1 min

认知大脑的模型

要对自己的大脑进行观察就需要对它建立一个模型。大脑的物理形状就像是一块精雕的豆腐块,然而因为它在我们的脑壳之中,做为自我观察者,想要从物理方面对其生化方面的了解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认识自己的大脑,对其进行试验性的观测,更实际的是从内心层面或者说心理层面进行观察。 对内心进行观察可以是个古老的话题,也能是个新近的话题。前者涉及到了诸多科学时代前的体验论方法,后者更多的是现代心理学方法。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论选择,你既可以选择佛教唯识宗的理论,也可以选择左右脑的理论。在这里,我选择的是最简单的模型——意识与潜意识。 大脑作为一个器官自然是要工作的,就像其它器官一样。而大脑工作的结果就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这是我们的大前提。而对于大脑的工作,基于生活经验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我们能立即觉察到的,为我们所感知,为我们所控制的部分——意识。另一类则是我们不能立即觉察到的,甚至完全觉察不到的,不为我们所控制的部分——潜意识。 这里为了观察方便,将意识和潜意识与“我”分开了,但其实“我”本身就是意识与潜意识的融合体。通常而言的“我”只是被感知到的意识的那一面,而潜意识虽然通常不被观察到,但它实际上会对意识产生影响,进而最终影响了“我”。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潜意识会影响到意识,但是反过来说意识同样也能影响作用与潜意识,这也就给“我”提供影响自己被动被塑造的那一面。进而也就是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我”。 当然,对潜意识的理解以及影响不单单只能让“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我”,它还能解决我们在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但,只有一个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他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另一方面,比其掌控生活更容易掌控的是自己的内心。

April 24, 2022 · 1 min

注意力三大定律

你一定听说过,要保护自己的注意力。 我也是这样的,保护注意力这个观点实在是普遍,很多公号、很多课程、很多书都有提及。 如果考虑到注意力的同义词或近义词那就更多了。 注意力就像浇灌的水,投资的钱。你把它投到正确的地方它才能带给你可能的收获。 但注意力究竟要怎么保护呢? 注意力的保护也就是注意力的管理,就像一切的管理都需要技巧一样,注意力的管理也是需要的。 要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就需要知道注意力的特性。 注意力究竟是什么和人的意识有关,而意识这个话题本身又涉及到更深的脑科学以及心理学,加上个体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注意力的特性对不同的人或许也各不相同。 这里仅仅就我的自我观察归纳如下规律,不保证普适哦。 注意力第一定律 注意力关注的事物会不断放大。 你一定听说过,在怀孕的人眼里,满大街都是孕妇。 这就是注意力第一定律最直观的一个案例。但是,更多时候注意力第一定律是在你不知情的地方发生着作用。 比如,人们常常说要积极乐观,不要抱怨。但人们很少给出解释,他们更多的是出于生活的经验。而这正是注意力第一定律所能解释的。 当你喜欢抱怨的时候,你的注意力用在了那些负面的事务上,所以在你的世界里,你会更加倾向于关注那些能让你抱怨的事务。 同样的,如果你是一个乐观的人,你就很容易看到积极友好的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积极乐观友好的一面。 更实用的,当你不断地把你的注意力投射到你的目标之上,用于去寻找实现的路径。慢慢地,你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越来越多。相反的,如果你把注意力都用在关注阻碍上,你会发现困难重重。这里微妙的区别会产生巨大的不同的结果。 注意力第二定律 单位时间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这个很好理解,我们就不解释了。直接说说他对我们行为的影响吧。还是拿抱怨这个事情举例,当你倾向于抱怨生活或者工作的时候,由于第一定律的存在你对负面事务的关注会不断变大,结合第二定律很容易知道,我们对积极的面向的关注必然会减少。到最后,在你的注意力范围内,只剩下可以抱怨的事物了。 怎么样,抱怨是不是很可怕? 注意力第三定律 注意力只能通过注意力自身去改变。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体验,当你一个朋友在抱怨的时候。无论你怎么提醒他事物的另一面,他始终沉浸在自己的观点和情绪里面。 这既可以说是人的特性,也可以说是注意力的特性。最终能改变自己的就只有自己(注意力)。 这对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不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完全耗光,要保留一部分注意力用于注意力的审视,或者说自我觉察。如果你对正念冥想稍微有点理解,你会发现这说的其实就是正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要被情绪和念头带着走,情绪和念头带走的是什么呢?就是注意力。 当你的注意力被某个事物耗光,或是积极的,或是负面的。你就容易进入到一个自我封闭的状态,听不进别人的话语,感受不到生活的异常,甚至与整个世界割裂。这是非常可怕的。 到这里,注意力三大定律我们就说完了。你可以看到,我们举了不少负面的例子,为了回到积极的正途我们来注意一下它积极正面的地方。 当你追求一个目标的时候,你真正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紧盯着它。在这个过程里,你会发现路径与方法慢慢地就出现了。 当你情绪低落或者心情烦闷的时候,你真正需要做的也只有一件事情,去关注积极正面的事物,做一些积极正面的事情,慢慢的负面的情绪就会消退。 当你感觉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或者不自由的时候。你真正需要做的还是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用你的注意力去关注你的注意力。看看它都在关注着些什么,又或者被什么带着走。不用想着去改变他,因为改变自然会发生。 那么,锻炼注意力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 正念冥想。

April 5, 2022 · 1 min

构建自己的信息系统:输入输出篇

第三次工业革命又叫信息革命,一如蒸汽革命及电力革命一般,信息迎来了它的爆发——指数型爆发。 人们很难说究竟是信息的爆发促进了计算设备的发展,还是计算设备的发展导致了信息的爆发。但是从后来的发展看,它们确实构成了相辅相成抱团前冲的驾驶。 信息洪流已是不可避免,但到了今天事情又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的信息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温和,不再像江河里静谧的水流,它更像是满天的暴雨,每一滴似乎都朝你扑面而来,生怕你不知道它的存在。 前不久看完了《反脆弱》,里面提到这个时代大部分的信息都是噪音,真正有用的信息往往淹没在噪音的洪流之中。 不去获取信息吧,那么就会错失有用的信息。过渡关注信息吧,又会被噪音冲昏头脑。看似两难的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获得真正有效的信息。 不获取信息不是,获取错误的信息也不是,从流沙中筛出金子才是我们想要的。 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世界是片面的,但是这有助于我们解决一些问题,能让我们更多的关注到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 可以使用很多的维度去区分我们能接触到的信息,为了便于实施我只是简单的从主动与被动两个角度来优化我的信息摄入: 1,屏蔽不需要的被动输入信息; 2,提升主动获取信息的效率; 说了好像没说一样,但是按照两条原则自我观察一段时间就能发现可以优化的地方了。说说我这段时间具体都做了些什么吧。 1,绕过垃圾广告,浏览网页的时候,用了 chrome 浏览器的广告屏蔽插件,相信很多人在用了; 2,使用同样的邮箱管理工具,由于网龄够长,所以我有三个邮箱,使用统一的邮箱管理,通过过滤规则将所有邮件统一收件、归纳、屏蔽; 3,同样由于网龄太长,所以将近二十年的密码分布在了很多地方,可能是本子也可能是某个云笔记,甚至可能是一个txt文件里。早两年开始用 1password。但是,统一的工作一直没做,最近用了周末一天的时间全部归并了; 4,使用 rss ,使用统一的入口把我关注的人统一到一个地方来读取信息流以及博客更新,这么做最重要的是为了绕开垃圾推荐算法; 两条原则对应的结果就是,在我主动去获取我需要的信息的时候,我只用去一个地方就能无干扰的获取这个信息。而当我想要跳出自己的信息圈的时候,再去各个平台去退出登录状态随机无目的的获取信息。 而对于我们要传达的信息,我也简单的从重要和不重要的角度做了区分,同样是两个原则: 1, 重要的信息要经过认真的思考,应该方便跨时空传达及反复传达,且能收到反馈; 2,重要的灵感及思考应该在其消失前将其快速捕捉; 至于不重要的信息,随便怎么发甚至不发都没啥,朋友圈基本就是这类型。 基于上面两个原则,那自然就只能是通过写下来的方法了,因为记忆力是靠不住的。 然后,随时随地能写,且能及时保存和发布,那最好的途径还是博客。而正好,这个工作我之前已经完成了。不一样的是,为了让这个动作能变成随时随地,我将自己先前优化好的编程形式的写作的工作流放到了一台服务器上。这样我的各个设备都可以通过他完成写、存、发的过程。 总结下,就是按信息输出的紧急程度使用电话和语音通话,次一级的输出则使用微信、短信,再次一级别的则使用邮箱输出,项目管理工具反馈。这个顺序也是我获取沟通信息的紧急程度顺序。然后,对于那些特别重要或者稍微有点复杂的想法则采用文章的形式,公开则走博客,不公开则走邮箱,总之要留底。这样是我还没做完的事情,我会一点一点的把这些年我分散在各地的文章都统一收录起来,只用一个地方来管理。 额外的,之前不喜欢发公众号因为麻烦,所以改成了发链接的形式,这次发现了一个把博客转公众号快速发布的方法,和复制链接差不多,那就是直接把博客的排版直接附上去就好了。然后,再拍张我家可爱的猫猫就完事了。

December 20, 2021 · 1 min

RSS 订阅功能上线了

最近两周在进行自我信息管理的优化,其中的一个内容就是要屏蔽推荐算法投喂的垃圾信息,也可以叫做噪音。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的人来着不拒,有的人自我封闭,我自己就在这两个极端自己往复了很多年。 就拿微博来说吧,它在提供了很多自己专业视角及生活环境外的新鲜信息的同时,也提供了很多噪音,比如不需要的广告,一些低劣的创作内容,还有谣言。 以前我提到过屏蔽掉微博和朋友圈,然后通过几个信息大节点作为信息来源。其中一个节点就是连岳,后来连叔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当然最大的问题倒不是这个,重要的是兼听则明。我们需要听不同的人对一个事件的不同看法,特别是那些有独立观点的人。 这就有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偏好,比如这个喜欢写博客,那个喜欢写微信公众号,另一个喜欢写微博问答,还有一些喜欢发推特。 为了看不同人的观点,打开不同的平台,那就是不同的推荐算法给你推荐噪音了。 解决办法就是主动订阅,跨平台的订阅。而 RSS 这个上古的东西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我自己的 RSS 订阅设置还在研究阶段,但是既然我有一个博客,那么我自己就需要考虑先从做为一个站点的角度去提供 RSS 订阅。 这就是为什么我升级了这个功能。 说句多余的话,公众号正是 博客 + RSS 私有化形式,不一样的是我们受到了平台的限制。

December 19, 2021 · 1 min

评论功能上线了

最近开始注意主动休息之后,冥想就成了一个日常习惯。 休息之外的一个好处是,很多原来没意识到的事情也变得清晰了起来。 其中一个就是对于我这样的只是单纯的写点文字表达想法的人来说,微信公众号其实是个限制。 一天只能群发一次,一定要有题图,还必须去调一下格式,甚至发文章还要登录扫码。 专业写手为了流量可以将就平台,但对于我们这类纯属爱好的人来说,让一件原本轻松随意的事情变得麻烦了起来。 可以说公众号平台限制了自由,当然我们也有跳出平台的自由。 回到自己的博客之后,在博客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一天想写几篇就几篇,不用题图,再套上 markdown 的标准样式。free style,是自由的感觉。 而公众号,只用文字消息转发一下文章链接就好了。看的人自然会打开链接,不看的人给他看还浪费他的时间。 改成转发文字消息之后,公众号消息下面的评论也不开了,内容和评论分离是比较奇怪的事情。 但是,既然我公开表达想法,那么还是愿意听听别人的看法,所以时隔两年之后,终于把博客的评论完善了。 搭建博客用的是 hexo ,使用对应的 plugin 就可以了。评论的存储使用的也是 github , 和博客内容储存同源。 这样就能看文章的人就能评论,能评论的人就能看文章,一样的配方,一样的缘分。 这么一来,先是就把公众号里的水份读者过滤掉了,在之后 github 评论又把评论欲望不够充分的读者过滤掉了。 要是最后没有读者了呢?那就没有了嘛,毕竟我只是处于爱好写着完,顺道给人看看。 这样也能避免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了阅读量而写作,为谋生而写作。这类人不是在表达自己,也不是在科普观念,他们本质上只是在搞服务业。客户想看什么他们写什么,平台不让写什么就不写什么。 所以说,真正自由的人不应该把写作作为职业,顶多作为副业。除非,你有为自由饿死自己的觉悟。

October 23, 2021 · 1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