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大脑的模型

要对自己的大脑进行观察就需要对它建立一个模型。大脑的物理形状就像是一块精雕的豆腐块,然而因为它在我们的脑壳之中,做为自我观察者,想要从物理方面对其生化方面的了解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认识自己的大脑,对其进行试验性的观测,更实际的是从内心层面或者说心理层面进行观察。 对内心进行观察可以是个古老的话题,也能是个新近的话题。前者涉及到了诸多科学时代前的体验论方法,后者更多的是现代心理学方法。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论选择,你既可以选择佛教唯识宗的理论,也可以选择左右脑的理论。在这里,我选择的是最简单的模型——意识与潜意识。 大脑作为一个器官自然是要工作的,就像其它器官一样。而大脑工作的结果就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这是我们的大前提。而对于大脑的工作,基于生活经验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我们能立即觉察到的,为我们所感知,为我们所控制的部分——意识。另一类则是我们不能立即觉察到的,甚至完全觉察不到的,不为我们所控制的部分——潜意识。 这里为了观察方便,将意识和潜意识与“我”分开了,但其实“我”本身就是意识与潜意识的融合体。通常而言的“我”只是被感知到的意识的那一面,而潜意识虽然通常不被观察到,但它实际上会对意识产生影响,进而最终影响了“我”。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潜意识会影响到意识,但是反过来说意识同样也能影响作用与潜意识,这也就给“我”提供影响自己被动被塑造的那一面。进而也就是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我”。 当然,对潜意识的理解以及影响不单单只能让“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我”,它还能解决我们在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但,只有一个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他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另一方面,比其掌控生活更容易掌控的是自己的内心。

April 24, 2022 · 1 min

注意力三大定律

你一定听说过,要保护自己的注意力。 我也是这样的,保护注意力这个观点实在是普遍,很多公号、很多课程、很多书都有提及。 如果考虑到注意力的同义词或近义词那就更多了。 注意力就像浇灌的水,投资的钱。你把它投到正确的地方它才能带给你可能的收获。 但注意力究竟要怎么保护呢? 注意力的保护也就是注意力的管理,就像一切的管理都需要技巧一样,注意力的管理也是需要的。 要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就需要知道注意力的特性。 注意力究竟是什么和人的意识有关,而意识这个话题本身又涉及到更深的脑科学以及心理学,加上个体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注意力的特性对不同的人或许也各不相同。 这里仅仅就我的自我观察归纳如下规律,不保证普适哦。 注意力第一定律 注意力关注的事物会不断放大。 你一定听说过,在怀孕的人眼里,满大街都是孕妇。 这就是注意力第一定律最直观的一个案例。但是,更多时候注意力第一定律是在你不知情的地方发生着作用。 比如,人们常常说要积极乐观,不要抱怨。但人们很少给出解释,他们更多的是出于生活的经验。而这正是注意力第一定律所能解释的。 当你喜欢抱怨的时候,你的注意力用在了那些负面的事务上,所以在你的世界里,你会更加倾向于关注那些能让你抱怨的事务。 同样的,如果你是一个乐观的人,你就很容易看到积极友好的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积极乐观友好的一面。 更实用的,当你不断地把你的注意力投射到你的目标之上,用于去寻找实现的路径。慢慢地,你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越来越多。相反的,如果你把注意力都用在关注阻碍上,你会发现困难重重。这里微妙的区别会产生巨大的不同的结果。 注意力第二定律 单位时间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这个很好理解,我们就不解释了。直接说说他对我们行为的影响吧。还是拿抱怨这个事情举例,当你倾向于抱怨生活或者工作的时候,由于第一定律的存在你对负面事务的关注会不断变大,结合第二定律很容易知道,我们对积极的面向的关注必然会减少。到最后,在你的注意力范围内,只剩下可以抱怨的事物了。 怎么样,抱怨是不是很可怕? 注意力第三定律 注意力只能通过注意力自身去改变。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体验,当你一个朋友在抱怨的时候。无论你怎么提醒他事物的另一面,他始终沉浸在自己的观点和情绪里面。 这既可以说是人的特性,也可以说是注意力的特性。最终能改变自己的就只有自己(注意力)。 这对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不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完全耗光,要保留一部分注意力用于注意力的审视,或者说自我觉察。如果你对正念冥想稍微有点理解,你会发现这说的其实就是正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要被情绪和念头带着走,情绪和念头带走的是什么呢?就是注意力。 当你的注意力被某个事物耗光,或是积极的,或是负面的。你就容易进入到一个自我封闭的状态,听不进别人的话语,感受不到生活的异常,甚至与整个世界割裂。这是非常可怕的。 到这里,注意力三大定律我们就说完了。你可以看到,我们举了不少负面的例子,为了回到积极的正途我们来注意一下它积极正面的地方。 当你追求一个目标的时候,你真正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紧盯着它。在这个过程里,你会发现路径与方法慢慢地就出现了。 当你情绪低落或者心情烦闷的时候,你真正需要做的也只有一件事情,去关注积极正面的事物,做一些积极正面的事情,慢慢的负面的情绪就会消退。 当你感觉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或者不自由的时候。你真正需要做的还是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用你的注意力去关注你的注意力。看看它都在关注着些什么,又或者被什么带着走。不用想着去改变他,因为改变自然会发生。 那么,锻炼注意力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 正念冥想。

April 5, 2022 · 1 min

构建自己的信息系统:输入输出篇

第三次工业革命又叫信息革命,一如蒸汽革命及电力革命一般,信息迎来了它的爆发——指数型爆发。 人们很难说究竟是信息的爆发促进了计算设备的发展,还是计算设备的发展导致了信息的爆发。但是从后来的发展看,它们确实构成了相辅相成抱团前冲的驾驶。 信息洪流已是不可避免,但到了今天事情又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的信息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温和,不再像江河里静谧的水流,它更像是满天的暴雨,每一滴似乎都朝你扑面而来,生怕你不知道它的存在。 前不久看完了《反脆弱》,里面提到这个时代大部分的信息都是噪音,真正有用的信息往往淹没在噪音的洪流之中。 不去获取信息吧,那么就会错失有用的信息。过渡关注信息吧,又会被噪音冲昏头脑。看似两难的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获得真正有效的信息。 不获取信息不是,获取错误的信息也不是,从流沙中筛出金子才是我们想要的。 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世界是片面的,但是这有助于我们解决一些问题,能让我们更多的关注到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 可以使用很多的维度去区分我们能接触到的信息,为了便于实施我只是简单的从主动与被动两个角度来优化我的信息摄入: 1,屏蔽不需要的被动输入信息; 2,提升主动获取信息的效率; 说了好像没说一样,但是按照两条原则自我观察一段时间就能发现可以优化的地方了。说说我这段时间具体都做了些什么吧。 1,绕过垃圾广告,浏览网页的时候,用了 chrome 浏览器的广告屏蔽插件,相信很多人在用了; 2,使用同样的邮箱管理工具,由于网龄够长,所以我有三个邮箱,使用统一的邮箱管理,通过过滤规则将所有邮件统一收件、归纳、屏蔽; 3,同样由于网龄太长,所以将近二十年的密码分布在了很多地方,可能是本子也可能是某个云笔记,甚至可能是一个txt文件里。早两年开始用 1password。但是,统一的工作一直没做,最近用了周末一天的时间全部归并了; 4,使用 rss ,使用统一的入口把我关注的人统一到一个地方来读取信息流以及博客更新,这么做最重要的是为了绕开垃圾推荐算法; 两条原则对应的结果就是,在我主动去获取我需要的信息的时候,我只用去一个地方就能无干扰的获取这个信息。而当我想要跳出自己的信息圈的时候,再去各个平台去退出登录状态随机无目的的获取信息。 而对于我们要传达的信息,我也简单的从重要和不重要的角度做了区分,同样是两个原则: 1, 重要的信息要经过认真的思考,应该方便跨时空传达及反复传达,且能收到反馈; 2,重要的灵感及思考应该在其消失前将其快速捕捉; 至于不重要的信息,随便怎么发甚至不发都没啥,朋友圈基本就是这类型。 基于上面两个原则,那自然就只能是通过写下来的方法了,因为记忆力是靠不住的。 然后,随时随地能写,且能及时保存和发布,那最好的途径还是博客。而正好,这个工作我之前已经完成了。不一样的是,为了让这个动作能变成随时随地,我将自己先前优化好的编程形式的写作的工作流放到了一台服务器上。这样我的各个设备都可以通过他完成写、存、发的过程。 总结下,就是按信息输出的紧急程度使用电话和语音通话,次一级的输出则使用微信、短信,再次一级别的则使用邮箱输出,项目管理工具反馈。这个顺序也是我获取沟通信息的紧急程度顺序。然后,对于那些特别重要或者稍微有点复杂的想法则采用文章的形式,公开则走博客,不公开则走邮箱,总之要留底。这样是我还没做完的事情,我会一点一点的把这些年我分散在各地的文章都统一收录起来,只用一个地方来管理。 额外的,之前不喜欢发公众号因为麻烦,所以改成了发链接的形式,这次发现了一个把博客转公众号快速发布的方法,和复制链接差不多,那就是直接把博客的排版直接附上去就好了。然后,再拍张我家可爱的猫猫就完事了。

December 20, 2021 · 1 min

RSS 订阅功能上线了

最近两周在进行自我信息管理的优化,其中的一个内容就是要屏蔽推荐算法投喂的垃圾信息,也可以叫做噪音。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的人来着不拒,有的人自我封闭,我自己就在这两个极端自己往复了很多年。 就拿微博来说吧,它在提供了很多自己专业视角及生活环境外的新鲜信息的同时,也提供了很多噪音,比如不需要的广告,一些低劣的创作内容,还有谣言。 以前我提到过屏蔽掉微博和朋友圈,然后通过几个信息大节点作为信息来源。其中一个节点就是连岳,后来连叔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当然最大的问题倒不是这个,重要的是兼听则明。我们需要听不同的人对一个事件的不同看法,特别是那些有独立观点的人。 这就有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偏好,比如这个喜欢写博客,那个喜欢写微信公众号,另一个喜欢写微博问答,还有一些喜欢发推特。 为了看不同人的观点,打开不同的平台,那就是不同的推荐算法给你推荐噪音了。 解决办法就是主动订阅,跨平台的订阅。而 RSS 这个上古的东西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我自己的 RSS 订阅设置还在研究阶段,但是既然我有一个博客,那么我自己就需要考虑先从做为一个站点的角度去提供 RSS 订阅。 这就是为什么我升级了这个功能。 说句多余的话,公众号正是 博客 + RSS 私有化形式,不一样的是我们受到了平台的限制。

December 19, 2021 · 1 min

评论功能上线了

最近开始注意主动休息之后,冥想就成了一个日常习惯。 休息之外的一个好处是,很多原来没意识到的事情也变得清晰了起来。 其中一个就是对于我这样的只是单纯的写点文字表达想法的人来说,微信公众号其实是个限制。 一天只能群发一次,一定要有题图,还必须去调一下格式,甚至发文章还要登录扫码。 专业写手为了流量可以将就平台,但对于我们这类纯属爱好的人来说,让一件原本轻松随意的事情变得麻烦了起来。 可以说公众号平台限制了自由,当然我们也有跳出平台的自由。 回到自己的博客之后,在博客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一天想写几篇就几篇,不用题图,再套上 markdown 的标准样式。free style,是自由的感觉。 而公众号,只用文字消息转发一下文章链接就好了。看的人自然会打开链接,不看的人给他看还浪费他的时间。 改成转发文字消息之后,公众号消息下面的评论也不开了,内容和评论分离是比较奇怪的事情。 但是,既然我公开表达想法,那么还是愿意听听别人的看法,所以时隔两年之后,终于把博客的评论完善了。 搭建博客用的是 hexo ,使用对应的 plugin 就可以了。评论的存储使用的也是 github , 和博客内容储存同源。 这样就能看文章的人就能评论,能评论的人就能看文章,一样的配方,一样的缘分。 这么一来,先是就把公众号里的水份读者过滤掉了,在之后 github 评论又把评论欲望不够充分的读者过滤掉了。 要是最后没有读者了呢?那就没有了嘛,毕竟我只是处于爱好写着完,顺道给人看看。 这样也能避免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了阅读量而写作,为谋生而写作。这类人不是在表达自己,也不是在科普观念,他们本质上只是在搞服务业。客户想看什么他们写什么,平台不让写什么就不写什么。 所以说,真正自由的人不应该把写作作为职业,顶多作为副业。除非,你有为自由饿死自己的觉悟。

October 23, 2021 · 1 min

惜命生活美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有的人珍惜,有的人不珍惜。 如果给生命加上一个刻度,那么这个刻度就是我们的时间。 珍惜生命的人,会珍惜自己的每一刻时间,会努力的去感受时间带来的美好。 有的人珍惜自己的赚钱时间,有的人珍惜自己陪伴家人的时间,还有的人珍惜自己打游戏的时间。 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美好,珍惜生命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然而,只要是人就离不开衣食住行。对待生活,珍惜生命的人是可以有同样的态度的。 不浪费每一次装饰自己的机会, 不浪费每一次享受美食的机会, 不浪费每一次休息放松的机会, 不浪费每一次出行游历的机会。 生活与生存最大的区别在于,生存之外生活要美。 面对生活中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们既可以草草了事,也可以别出心裁,区别也许只在珍惜生命与否。 穿衣不单要保暖,还要好看。 吃饭不单要果腹,还要好吃。 居家不单要遮风避雨,还要舒适惬意。 出行不单要达到目标,还要赏花弄月。 虚无生意义,粪土开鲜花。 生命既然只有一次,不如美美过生活。

October 22, 2021 · 1 min

休息不简单

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觉得睡觉是不重要的。如果你这么觉得,试着熬个夜看看,一个不行那就来两个。 但是说到休息,似乎除了睡觉之外也没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要有的话,也就是另一些人有午睡的需求。 我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例子,只重视睡觉,而且是晚上的那个。尽管不睡午觉会给我带来明显的副总用,但是我还是在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的去减轻不午休带来的崩溃的下午。 然后呢,今年我确实找到了这个办法,那就是喝茶。我喝茶会出现心悸以及失眠。所以,长久以来我并没有把这个作为一个解决方案。但今年我发现,如果平日用脑很多,做事情够专注那么心悸的感觉就没有了,也可能是没有觉查到。然后,晚上也会累得一睡就着。 然而执行一段时间后,整个人都不好了。我出现了慢性疲劳的症状。于是乎,我又恢复了午睡的习惯。咖啡因只是麻痹了人的疲劳感,并没有消退人的疲劳。因而,短期可以起到奇效,长期自然导致疲劳的堆积。 无独有偶,对于有午休习惯的人来说,不午休带来的疲劳感是强烈的、明显的。对比之下,日常生活中还充满着微弱的、细小的疲劳感。这些小的疲劳感一般不足以堆积到让人明显不舒服的地步,因为人一般都会有被动休息。 身体放松就是身体的休息状态,精神放松就是精神的休息状态。当一个人脑袋空空无所事事,那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动休息的状态。正常情况下,被动休息也就够了。所以大部分人大多数时候,完全不需要去关注休息这件事情。 只有身体或者精神长时间属于紧绷的状态时,人才需要去刻意放松或者说刻意休息。一个人扛着一个大鼎又或者长时间想着哥德巴赫猜想只要时间够长,他必然会疲劳,进而停下来休息,对于这种休息也不用特别去关心。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那种即便处于静止状态也无法放松的情况。 对于身体而言,这种情况就是肌肉劳损。也就是在解除施力状态后,肌肉依然紧绷的状态。这个时候就是主动拉神、按摩、热敷、红外、电疗等等。医院理疗科就是干这个的,如果你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可以去医院看看。 对于精神而言,可能的情况更多。最常见的可能就是失眠,又或者做什么事情静不下心来。更严重的,可能会累及其它系统,比如身体的慢性疲劳、焦虑症、抑郁症等等。我最近出现就是日常忙碌引起的慢性疲劳。 所谓的精神,无非就是大脑。主动放松要做的其实是能让大脑放松的事情。药物虽然可以,但这是不提倡的,很可能会成瘾。所以,我们主要是通过自然的方式。大体思路是三个:1、去掉压力源(姑且这么定义产生疲劳的因素);2、提高抗压能力;3、提高恢复能力; 1大部分是不可行的,因为压力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有压力才有动力,除了少数比如打游戏老打不过产生的压力外,很多压力还是需要我们承担的。 2抗压能力和个人的心理素质有直接关联,这个提升也是个人相关的,不能一概而论。 3才是我们真正日常能做的。前面提到恢复有被动和主动,所以我们这里说的是主动的。身体的恢复主要靠新陈代谢,大脑也在这个范围里。保持和提高新陈代谢水平自然就是一个可以主动去做的事情,老生常谈了,多运动多喝水营养充足。 上面是通过主动的调整生活方式,来提高被动恢复的途经。而精神层面的按摩是啥呢? 答案是让精神放松的活动。感觉像是循环定义对吧,但其实这个就是个判断标准。适合个人的方法留给个人去探索了。说说适合我的方法吧。 散步、跑步、游泳、洗澡、听音乐、冥想。 然而,方法是次要的,主动才是主动休息的关键。

October 19, 2021 · 1 min

辞旧迎新(己亥)

今年过年不太寻常,但说回来又有哪年是寻常的呢。只能说今年特别不寻常吧。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初三了,其实假期也不是特别忙。主要前几天刚回来放纵了一把,玩了几天的塞尔达传说。。。 放纵了几天之后,理智也顺利回归了。果然,人还是需要休息的,休息过后的脑子就像是重启后的电脑一样,似乎变快了一些。 旧年又是忙碌的一年,这是我最后一次这么形容旧年了。因为我发现忙碌才是常态,轻松悠闲才是需要特别说明的不寻常状态。 旧年我已步入而立之年,在古人看来这应该是人生的中年,特别是孔子所在的春秋战国。但在现代社会这还不到三分之一,也许还不到四分之一。对于寿命我是相当乐观的,然而三十这道坎也确实让我体会到了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尽管我一直是那种不运动就会有过敏性疾病来犯的体质,因而也就保持了间歇性的体质锻炼。 但旧年我体会到了不同以往的恢复力,表舅和我说这是三十岁的代谢水平下降导致的。除了恢复力以外,另一个体现就是精力有所下降,更具体的就是似乎身体更容易疲劳了,不过这也可能是年初没做好好锻炼导致的。 然而这并不是绝对的,知道了原因是代谢率降低努力维持好代谢水平就好。这也是我在旧年形成的一个观念,就是自我的“状态管理”。在此之前,在我的自我管理理念里只有“时间管理”以及“期望管理”。现在看了“状态管理”是更为基础的。 最近因为肺炎的事情关注到了钟南山,看他的身体状态,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84岁并且还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老人。讲真,如果不是别人说的话,你应该看不出来吧? 我有时会说自己要活过一百岁,做一份喜爱的工作一直到生命的尽头。现在看来,我只是想想而已,并没有未这件事情做真正的准备。对于很多认为“注意力”>“时间”>“金钱”而言的人来说,状态管理正是对应于注意力的那个管理选项。 对于这个链条也可以这么理解,维护好自己的状态才能高效的做事,高效的做事就能节约时间,节约下时间就能更好的赚钱或者理财。而时间与金钱则是优质生活的两个重要基础。 旧年我换了一份工作,来到了新的公司。新公司的采用的是远程办公,这就额外的需要管理好自己的状态。诚恳的说,在状态管理这件事情上面我没有做得很好,特别是天气变冷以后。生活与工作完全杂糅在一起,虽然不再996,也节省出了一天两个小时左右的通勤时间,但是不稳定的工作状态下,实际上又贴进去了更多的时间。这是新年我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的状态管理的另一个理由。 工作繁忙的另一个理由是目前的公司对我有着更高的要求,当然这是好事。在工作中的学习才是最高效的学习,闭门造车、闭关修炼更多的时候只是人们的想象而已。 IT这个行业需要大量的学习,终生学习在其他行业可能只是一种号召,但在IT这个行业则是实实在在的要求。套句古话,“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在紧张的工作,忙碌的学习后面,是被不断满足的好奇心。很幸运能来的现在的团队,很幸运能和优秀的同事共事并向他们学习。世界宽广,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就越多。当发现自己不知道的越来越多,说明你知道的也就越多了。对技术是如此,对人生亦是如此。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我们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太多的东西需要了解。对世界的探索是没有尽头的,对自我的了解似乎也是如此。 在大一的时候,我们思修老师就给我们讲了古希腊一座神庙上的谏言:“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我真正开始认识自己是在工作以后,那会自己对于生活的状态非常不满意。于是乎不断思索着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自己能做什么。 几年前,我可算梳理出了自己三观的完整第一版,那会觉得未来的人生就是对这套体系的修修补补,自己对自己相当了解了。 后来我谈恋爱了,第一次谈恋爱。工作以后我的很多老同事一直说要谈恋爱,但我始终没有做好这个准备,第一份工作里我过得很不开心,也不是说全不开心,但不开心确实是生活的主调。离职后,不开心的源头没有了,我也就恢复了开朗乐观的状态不那么有攻击性了,也就机缘巧合的遇到了女票。 旧年我们迈入了第二年,旧年回顾前年的时候,我感慨自己花在女票身上的时间太少,旧年我认为在时间这个角度上我算是有所改进。但是,在质量上因为自己状态管理的不好,所以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恋爱就像是照镜子一样,虽然每个人都有很多小毛病,但是随着关系的深入我也发现自己的小毛病不是一般的多。在认识自己这件事情上我也大开眼界。虽然我一直知道自己有自己不了解的地方,但当你真正看到自己身上那些不被自己了解的地方的时候,还是感到惊异、诧异、甚至不相信的。好在我的思维还处于开放的状态,也许也没有完全开放。但是,我确实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以及自己存在自己尚未接受的问题这个问题。认识问题,是改变问题提高自己的第一步。为了那些自己爱的人改变,这是爱的责任。 几年前看《人性的弱点》的时候,我意识到了自己的沟通问题,往后在和朋友沟通上面我确实改变了一些自己的不友好的交流方式。然而,旧年我意识到了在这方面我还有很大的不足。一方面我在和朋友交流的时候,有时还是太“不给面子”了,这一点对关系好的朋友尤其恶劣。 我就有一个好朋友因为房地产的问题在朋友圈评论里辩了一下,然后对方对我屏蔽了朋友圈。。然后,我因为朋友圈被屏蔽又生气不主动去理这个好朋友。。感觉自己还是个任性小朋友啊。另外也有一个大学同学因为对谷歌看法的不一致,也屏蔽了我。这两个事情都是我跑到人家朋友圈评论里发表不一样的看法导致的。其他类似的事情还有,这里并不是别人没有保持开放的头脑和思想,而是我忽略人性的弱点。很多人对不同意见的第一反应是排斥的,诚然我自己好像也是这样子的。。只是我的逻辑性比较强,很多时候别人扯不过我。。。 但是,我在沟通上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在这里。最大的问题是我在亲近的人面前。与亲近的人沟通会存在一些不一样的场景,就是很多时候沟通问题的不可回避性。这是与朋友之间的最大不同。由于问题的不可回避性和对自我影响性,在沟通的时候就出现了非要出结果的倾向。这次春节回家和父母的沟通上这个问题也再一次表现了。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存在,但是在于和父母沟通及出现矛盾的频率低,所以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然而,在恋爱关系中女朋友帮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个问题,对于最亲近的人,我们往往缺乏耐心、缺乏沟通技巧、缺乏包容。性子直、说话直不应该成为我们逃避责任的借口。 旧年对责任也有新的理解,原来我总觉得责任和自由在一定程度是对立面,每多一分责任就是少一分自由。然而现在的我不这么想了。责任本质上是自由的体现,我们的自由意志不在于让我们逃避责任,它在于让我们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责任。 勇敢的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起相应的责任才是真正的自由。 从不选择、不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以及为他人所选负责的人生都是不自由的人生。 大四选着工作的时候,我想着找工作应该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为标准。 工作几年后时候发现,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更重要。应该是先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努力过上自己希望的生活。 现在又做了进一步调整,应该是先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做好成为这种人的责任,之后再努力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 旧年还有很多收获,也有很多不足。但是和上面这些比起来,我觉得都是些小问题。人的精力有限,还是优先把大的问题处理好。 新的一年,我已经不需要把注意力在自由的寻找及维持上了。我已经做出自由的选择,更多的注意力应该转到责任上面了。要用更好的行动去实现自己对生活的希望。希望是行动的信念,行动是希望的道路。要相信自己的行动能实现自己的希望。 新的一年要尽到改善沟通方式的责任,让重要的人不因沟通而不快。具体就是看一些沟通的书,并时长反思自己的沟通方式。先定三本:《非暴力沟通》、《冷暴力》、《人性的弱点》。 新的一年要尽到保持身心健康的责任,让重要的人不因健康而担心。具体就是规律作息、注重营养、保持锻炼、健康风险防范。 这些年为了节约注意力,我采用了以事情为导向的自我管理方式。现在看了这种方式有些消极,事情少的时候还好,有很多事后终结反思的时间。但是事情多的时候,就一个接着一个紧急的事情出现,基本的生物节律难以保证,对成年人而言,生物钟确实是存在的,不规律的作息确实会导致个人状态的混乱。是该对自己更严格点了,所以规律作息会作为个人状态管理的重要部分。 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新年会恢复使用手账的习惯,一方面要规定好自己的每日休息时间,每日睡眠最长时间,起床时间等等。另一方面要规划好自己的工作内容,把合适的状态分别留给重要的人和工作。 营养方面旧年留意到了母亲所在的家族成员中糖尿病发病率似乎有点高的,似乎有遗传性的糖尿病易感基因,虽然母亲和姐姐并没有患病,但这一点值得注意。在吃饭方面需要要更加注重营养结构,减少碳水的摄入比例,补以杂粮及果蔬,低油低盐低糖。说得再具体点,就是要自己好好定食谱,好好做饭了。 运动方面,旧年保证了运动频率。但是也出现了断断续续的问题。而且其中有一段时间是集中无氧,一段时间集中有氧。新年需要更加规律,需要无氧和有氧结合的方式,两者缺一不可。 健康风险防控方面。具体就是保险配置以及家庭常备医疗知识的补充。前者我一直托着没做,后者是以前没有相关概念。新年如果可支配时间充裕会进行这方面的投入。 新的一年要尽到努力提高自己的责任,努力负起的更大的责任,努力让自己和重要的人们更加开心快乐。具体就是提高专业水平、提高认知水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具体一点就是多学习、多看书、多解决问题。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专业水平,王国维曾说做诗词的三层境界。前两层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暗合了做任何专业与学问的路径。我自己转行IT的过程就符合第一层。现在等于出在第二层,但是王国维只说了第二层的表象,具体如果做缺没说。这也是我转行之后时常会想秉承专业主义,在打造专业技能时应该抱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这几天看了科比的一些资料,我感觉我可算找到了答案,感谢科比。 当然,只有专业水平也是不行的,新年还是需要适当拓宽广度,做一名T型人才。 已经半年没有写文章了,一写写了好多。 最后,虽然已经初四了,但还是要说一句: 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January 28, 2020 · 1 min

ARTS第二周

Algorithm:2. Add Two Numbers /** * Definition for singly-linked list. * function ListNode(val) { * this.val = val; * this.next = null; * } */ /** * @param {ListNode} l1 * @param {ListNode} l2 * @return {ListNode} */ let addTwoNumbers = function(l1, l2) { let result; let currentNode; let temp = 0; do { if (!result) result = currentNode = new ListNode(0); else currentNode = currentNode.next = new ListNode(0); temp = (l1?l1.val:0) + (l2?l2.val:0) + temp; currentNode.val = temp % 10; temp = (temp - temp % 10) / 10; l1 = l1 && l1.next; l2 = l2 && l2.next; } while(l1 || l2 || temp); return result; }; Review:Simplify your JavaScript – Use .map(), .reduce(), and .filter() ...

July 28, 2019 · 1 min

await探究

这周在js群里讨论了一道今日头条的面试题,这题考察的是对microtask(微任务)和micratask(宏任务)的理解。题目和输出如下: async function async1() { console.log('async1 start'); await async2(); console.log('async1 end'); } async function async2() { console.log('async2'); } console.log('script start'); setTimeout(function() { console.log('setTimeout'); }, 0); async1();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 console.log('promise1'); resolve(); }).then(function() { console.log('promise2'); }); console.log('script end'); // output: // script start // async1 start // async2 // promise1 // script end // async1 end // promise2 // setTimeout 这里就不对微任务和宏任务进行深入探究了,这里我们来探讨一个有意思的小问题(假设你已经掌握了微任务和宏任务)。 很多人对于async1 end出现在script end之后,而不是出现在async2之后感到有所疑惑。 出现这个疑惑是因为对await的工作原理不够了解,下面我们来解释一下。 先说说为什么有的人会认为async1 end出现在script end之后。这是因为,在代码的书写上,由于使用了await关键字,所以可以使得我们用同步的代码去写异步的代码。 await async2(); console.log('async1 end'); 很多人会觉得是js引擎在执行第一句的时候会暂停,等异步函数执行完了再去执行第二句,这就是误区所在。async/await的作用只是让我们像写同步代码一样写异步代码,而不是把异步代码变成同步代码。 这段代码还是异步的。 ...

July 28, 2019 · 1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