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搭建一个博客

昨天的文章发出后有朋友问我有没有搭建教程,我当时回答他说是跟着hexo官网搭出来的。事后想想,仅靠官网上的文档是不足以搭出像我这样一个博客的,虽然并不是很复杂,但我自己在使用hexo之前其实还做了些其他工作。昨天复盘了搭博客的经历,今天就来复盘一下搭博客的步骤吧。 我的博客最终使用的是 hexo + Github Pages 搭建的。前者提供一个搭建模板,用于生成博客的静态网页。后者用来部署同时提供了类似 Nginx、IIS 等 http 代理服务。 准备工作 一台安装了 NodeJs 的个人电脑,用来进行文章编辑和发布用,同时也提供文章本地保存,也可以使用Github对项目及文章数据进行保存 一个Github的账号,免费的就可以,需要给电脑和账号间配置好ssh,详见github官网。 一个域名,由于目前主流浏览器对 http 协议都会进行安全提示,所以最好配个 ssl 证书,证书目前有收费的和免费的,免费的就可以 开始搭建 本地系统搭建,按照官网操作即可,命令如下: npm install hexo-cli -g hexo init blog cd blog npm install hexo server 运行完命令后,本地预览项目就跑起来了。可以通过浏览器打开 http://localhost:4000/ 预览效果。此时可以在项目文件夹内的source/_post下新建文章了,使用的是markdown格式,而且文章的开头需要按照示例的模板填写文章相关信息,详见官网。 在 Github上新建一个仓库,在项目的_config.yml中配置该项目的地址,以及指定推送的分支。之后会把 生成的静态博客页面发送到这个分支上,用来给 Github Pages 发布用。注意,免费账号只能通过 master 分支发布。 做完上述工作后,就可以在本地运行如下两行命令生成静态网页,并推送到我们先前指定的项目分支中了。 hexo clean && hexo deploy 上述命令是重新生成我们的静态网页,希望增量更新可以使用下面的命令 hexo generate --deploy 发布到对应的分支后,在项目的 setting 中的 Github Pages 的下,设置一下 source 选项就可以了,选择你要之前配置的发布的那个分支,免费账户目前只能是master。配置好,就能看到 Github 给你分配的项目地址了,一般是 https://你的账户名.github.io/你的项目名/ 这样的形式,过一会就你打开了。之后,你每次添加完文章后,都需要执行第三步来提交网站更新。 补充一下,这里的项目只是用来发布的,如果需要进行项目管理的话,可以用其他分支来保存项目数据,比如edit。也可以另外起一个github项目来保存,我就是使用的这一种方式。 ...

July 24, 2019 · 1 min

我的博客终于正式上线啦!

搭建个人博客的想法最早出现在2017年初,那会还在学习ruby on rails,想着有空自己搭建一个个人博客网站出来。在此之前,都是在各个平台零零散散写东西,qq空间、校内网、新浪博客、网易loft、部落格、微信公众号。 可以看到,由于网龄较长感觉各大平台都淌了个遍。也见证了各个阶段发布平台随着时间的变迁,微信的出现qq空间没落了,微博的出现新浪博客和校内没落了,网易loft和部落格也是小众,现在也就还有微信公众号还在浪潮上,这也是我目前公开写作的主要地方。但,谁又说的清楚下一个浪潮何时再来呢? 一开始只是写着玩玩又或者宣泄情绪,更新频率也是变来变去。但时间久了以后,发现自己已经写了不少东西。17年初是写的最频繁的时候,那会天天写ORID,于是萌生了把所有文章统一汇总到一个地方的想法,考虑到平台变迁的规律,加之在学技术,自然而然萌生了搭建个人博客的想法。 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搭就是两年多… 一开始想着学ror的话,就用它搭一个,搭出来丢到heroku上,网速慢的不行,就想着自己搞台服务器部署一下,好不容易部署了,就差域名和UI优化了,结果转去学js了…再然后,学express的时候,把服务器重置了…然后,想着既然学js,那就改用express + vue在搭一个吧。等一切准备就绪,服务器也续费了,域名也买了十年,工信部那边也备案了,就等部署的时候,js的学习进入了单页面应用阶段,于是开始重构博客项目,要写成前后分离的形式。这一步完成以后,就过年了…等过完年,我就开始找工作了,之后就开始了996的快乐生活。而搭建博客的事情也就没有在想过了。 终于,前段时间我结束了一年的996生活,搭建个人博客的事情再次提上了日程,然而尴尬的是我的阿里云服务器过期给注销了…在和阿里云沟通过后,考虑价格因素(双十一至少打对折)我决定等到今年双十一再买云服务器,博客的事情也就推到双十一以后了。 当然事情再一次没有按照我的预料发生,上周我报名参加了左耳朵陈皓的ARTS打卡活动,每周要写一篇技术文章,同时还有写一个汇总贴。考虑到我的微信公众号里90%以上的人没啥技术背景(其实他们也不怎么看…),总觉得在微信公众号上面长期更新技术类文章总是不太靠谱,于是乎又开始想着搭建个人博客了。鉴于之前的项目都没有做什么UI优化,就想先了解个博客模板系统来搭建,之后再买个服务器来部署。 先了解了几个朋友在用的模板,一了解发现服务器都可以省了,技术朋友们之前好像和我说过,但那会没有那么强烈的需求(需求果然是前进的动力啊!)也就没过脑子。于是上周末用小半天的时间,初步上线了(用第三方的东西就快啊)!这两天零零散散给配了域名和证书,还有就是把一部分的数据从之前的平台迁移过来,看起来算是有模有样了。后面有时间的话会把以前在各平台写过的文章都汇总过来,再看看情况考虑一下完善SE0、评论、RSS等功能,但这些都是次要的,发布功能才是最重要的。有一个自己的发布平台感觉还是不太一样的,哈哈哈! 虽然拖了很久,也还有很多不完善,但不管怎么说, 我的博客正式上线啦!

July 23, 2019 · 1 min

ARTS第一周

Algorithm:1. Two Sum /** * @param {number[]} nums * @param {number} target * @return {number[]} */ var twoSum = function(nums, target) { let map = {} for (i = 0; i < nums.length; i++) { if (map[nums[i]] !== undefined) return [map[nums[i]], i]; map[target - nums[i]] = i; } }; Review:WebAssembly — Is It As Scary As It Sounds? 作者通过实作一个简单的项目介绍了WebAssembly,里面还应用了几个介绍资源,看完后能对WebAssembly有个大致的了解。 Tip:如何快速搭建一个博客 通过Hexo搭建个人博客非常方便,不到半天就能搭好。 Share:Typescript未来会如何?

July 21, 2019 · 1 min

typescript未来会如何?

日前,阮一峰老师公开发表了对typescript(后简称TS)未来的不看好的观点。 阮一峰老师的核心逻辑是这样的:1,未来任何语言都可以写前端;2,在此前提下,为了解决js类型问题的ts本身作为js的超集并不具备天生的类型优势;由此两条得出一个结论,既然能用诸如java等强类型语言来写,为何还要用ts呢? 那阮一峰老师的观点如何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未来任何语言都能写前端?其实准备的说,是未来会有更多的语言至此WebAssembly(后简称WA)。浏览器目前的主流工作方式是,通过V8引擎将js代码进行编译,之后交由浏览器更底层的内核来执行。而WA,则是由多种语言转换成字节码交由WA虚拟机执行,而WA虚拟机则对接浏览器底层,其工作原理类似JAVA。从性能上,WA的执行比JS快很多。就像在服务端的JAVA的执行优于JS。 这么说来,好像JS会被淘汰一样。但事实是,就目前来说,WA还不能直接操作DOM。现有的方法都是通过间接调用JS实现,就使用和性能上说,还不如直接使用呢。WA与其看做是JS的颠覆者,倒不如看成是JS的补充者。在强计算的场景下,利用各语言的特长来对客户端的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扩展。 这么看来,即使很多语言能参与到浏览器中来,但核心地位的JS短期还是不会变化的,而且就目前的实现方案来看。现阶段的.wasm文件还是需要通过JS引入执行就很好的说明了问题。 即便你通过JAVA写了WA,你还是得使用JS。而有JS的地方,自然也就还有TS。 从另一个角度讲,微软背书的TS未来是否也会成为支撑WA的语言呢?如果可以,那也不是一种选择? 另一方面,JAVA的类型系统更加全面,但也更加复杂。就类型而言,很多人认为JS是自由的,在写代码的时候,不用考虑那么多东西,专注在业务逻辑上,某种角度来说,动态弱类型反而是JS的优良特性。而TS的出现,可以认为正好在JAVA和JS的中间建立了一个桥梁。一方面我们可以用any类型享受到JS的自由,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通过明确的类型在编译阶段扫除掉弱类型带来的潜在问题。阮一峰老师认为TS的类型系统不如JAVA就不如写JAVA这一点显然是不对的,因为若如此JS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 JAVA的发展和JS的发展源于他们在不同领域的特长发挥,脱离场景谈语言优劣是没意义的。 typescript未来会如何? 我觉得就类型系统和WA的发展来判断是不足以得出具体结论的。我更倾向于详细人类群体的惯性。我不认为未来会有很多后端会转职成前端,特别是使用它们现有的技术语言写前端。我更倾向于认为,未来写前端的还是前端。而要它们放弃现有的语言去学习新的语言来写前端也是不太可能的。所以,JS在前端领域依旧会是霸主,而WA的支持语言也并不会把JS、TS排除在外。而在前端项目复杂度越来越高的前提下,TS无疑是前端同学应对复杂工程最优的选择。

July 21, 2019 · 1 min

水滴阅读学习体验

几个月前萌生了考雅思托福的想法,但是考虑到自己的词汇量问题就先搁置了。再过了一个多月,知道了水滴阅读,是从池建强老师的公号上知道的。出于好奇点了一下推荐链接,然后给我跳到了词汇量测试的页面。接着同样出于对自己词汇量的好奇,我进行了测试。 测试完后水滴阅读给我推荐了初心之旅三的课程,是三本童话:《小王子》、《爱丽丝梦游仙境》、《绿野仙踪》。本着年纪越大越需要年轻的心态的想法,我就报了这个课程。 课程是一百天的,完成八十天的学习就能获得实体书,于是我在拿到实体书后,没等课程结束就把他们都看完了。 三个月下来的体会是,童话真好看啊! 我甚至觉得,童话其实不是写给小朋友看的,而是写给大人看的。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其实我还是个孩子啊!这非常可能,毕竟我还长着豆豆。 我之前使用过流利说,还写过文章分享。那也是个很好的学习app。但是,流利说有个弊病,那就是学完课程以后,就没啥可学了。只能重复课程,当然这是相当无聊的。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把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比如看美剧呀、看英文书等等。流利说侧重于口语,所以在阅读和美剧上面,总是差一点点。当然,有了语感对看美剧和看英文书还是很有帮助的,只是词汇量真的是一道坎。 最典型的场景就是当你看着美剧,能听出他们的每一个发音,但是就是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词…又或者你能一目一行的扫过一句英文,偏偏有一个词汇不懂。 词汇不像帅哥美女,能让你一眼就能记下来。他更像我们这些大众脸的普通人,要想从人堆里认出来只能多接触。背单词书是一种方法,但大部分和我一样的凡人是抗不住的,太难受了。我十分肯定,能经受住单词书的无聊的人,如果能保持那种坚忍早晚出人头地。 另一个方法就是阅读原著,不过阅读原著也是有个要求的,那就是要有一定的基础词汇量。你想啊,十个单词的句子,你九个不会,咋看下去?这比背单词书还难受。 鉴于此,我的词汇量一直很差,自然我的英语一直也不咋地,直到我后来遇见了流利说。在跟着流利说叽里呱啦的复述跟读的过程中,无意中积累了一定的基础词汇量。这让我在水滴阅读的测试里,达到了中等词汇水平(其实就比文盲好一点),然后我就不用从美国小学语文开始读,而是开始读更有趣味的童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有一定的基础词汇量,可以去测试一下,看看推荐阅读书目感不感兴趣,感兴趣的话可以试一下,没准英语就用起来了。

July 11, 2019 · 1 min

我读《世界为何存在》:体验比结果更重要

从罗辑思维买下这本书很多年了,但是一直没时间看。每每在书架上看到它,心底总会跟着问到那个问题:世界为何存在?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不单是我个人,更是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或许在文明未形成之时,某个原始人惊异于这个世界的存在时,在语言尚未形成之时,它就存在了。 很多人,或许对这个问题并不感兴趣,做好自己的事情,过好自己的日子,开开心心的不去想那些难解的问题,生活也照常进行,太阳依旧东升西落,一切也没有什么变化,可能还会少一些困惑,多几分知足常乐。 思考大问题时很容易带来困惑,你会直面虚无,你会发现自己的无知,更有甚者会否定存在的意义,否定生活的意义。思考大问题看起来好像不单充满了艰难险阻,还可能让你脑海里熟悉的世界支离破碎。 然而思考大问题也并不是只会带来这些东西。神经病院里究竟有多少人是思考大问题住进去的我并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很多历史上优秀甚至伟大的头脑都思考过这类问题。在这个过程里,他们留下了不少经典著作,我们往往管他们叫哲学家。 《世界为何存在?》自然是这些著作里的一本。不同以往的是,他记录着当下的优秀头脑们对这个对最新思考。也可以说,记录着人类对这个问题的最新认知。 当然,和人类历史上的每个时期的经典著作一样,他并没得到问题的最终答案,似乎这个问题也永远没有最终的答案,理性总会在某个地方停下脚步。 从这个角度而言,那些说不要想那么多的人,也没说错。想那么多干什么呢,毕竟你也不会彻底想明白。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结果总是那么重要。 世界也常常是以结果来做为衡量标准的。你的考试分数是多少?你的账户余额是多少?你的不动产又有多少?数字作为我们认知世界的工具,同时也成了认知我们自己的标准。然而,数字真的是一切嘛? 颜色有着特定的光波长,但为什么某个数字的波长会成为你眼里的蓝色?而另一个则是红色?水有着不同的温度,为什么某个温度你会觉得“热”,而另一个温度会觉得“冷”? 数字可以量化一些东西,做为评价的标准。但,它永远不能代表我们最完整的体验。体验是远比结果更重要的东西。夏天十几度的水往往让人觉得凉爽,冬天十几度的水则往往让人觉得冰凉。 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如果仅仅用结果来衡量,那么它就是0和1的问题。0说明你没有获得答案,1说明你获得了答案。从0出发,往往到不了1,很可能永远是0。 量化来看,一切似乎没有变化,一切都显得没有意义。然而,真的没有意义吗? 当然不是。过程里你至少能收获智识的体验。当然,这个体验是不是在你的价值观里占有一席之地,则另当别论。 体验是很重要的东西,它能让人直面人生的虚无。如果说人生有什么意义,抛去具体但答案不论,客观地讲它给我们提供了可能仅此一次的终极生命体验。 但话说回来,这一生究竟有何体验呢?做为一个非宿命论者,我更加相信我们的自由意志正是给我们选择自我体验的基石。对于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而言,不论我们处在何种境遇,我们都有选择的自由,选择我们自我体验的自由。 我们的体验,小则可以卑如蝼蚁,大则可以壮如宇宙。卑微者往往无法察觉自我的卑微,宏大者则往往暗爽于自己的宏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一年菩提,便是开悟。”等等都是内心宏大的体验。 但也不是人人都能修炼出这等心境,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的寻常体验不过就是喜怒哀乐。如果说分数只会带来痛苦,财富只会带来悲伤。那么这些社会对人的衡量标准于我们还有用吗? 我觉得没有。 对我们最重要的是那些能带来开心快乐的体验。而苦痛悲伤,应该是我们要避免的体验。我们追求成长,追求财富增长等等,本质上都应该是为了丰富我们的开心快乐幸福体验,如与此相背,则本末倒置。 如果在每一个选择之中,我们能衡量自己短期会牺牲多少快乐体验,又收获多少快乐体验,长期又有则怎样的结果,那么一切选择应该就变得简单了。 遗憾的是,真相和未来往往在于迷雾之中。虽有自由意志,但是很多选择未必那么明朗。一定的经验、犯错和学习是不可避免的。 尽管如此,想明白自我体验的重要性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避免你在打磨自己选择能力时,朝着牺牲自我体验的方向一路狂奔。同时,你也就能多一个角度看待他人的选择。 有的人行事利益至上,那是因为财富的增长让他体验到了最大化的快乐,或者最小化的痛苦。 有的人行事道义至上,那是因为底线的坚守让他体验到了最大化的快乐,或者最小化的痛苦。 有的人行事疯疯癫癫,那是因为放飞的自我让他体验到了最大化的快乐,或者最小化的痛苦。 而还有的人,做事犹犹豫豫,赚钱觉得低俗了,坚守底线觉得吃亏了,按心情做事又觉得浪费时间,自己吃素又见不得别人吃肉…这群可怜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最想体验的是什么。 让自己体验良好的事情也就是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而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就是自己心中有价值的事情。 你觉得有价值但没能让你开心的事情其实没价值。 如何让幸福体验最大化呢? 我目前也没有具体的答案,它就如同如何使财富最大化一样,是个复杂的价值衡量体系。 但我知道情绪是对一个体验的检验标准,归结起来有如下两点, 一、多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二、不开心的时候,想想为什么。 如果你思考世界为何存在这种大问题会不开心,那就不要想了,哪怕你想得明白。 如果你思考世界为何存在这种大问题会觉得很愉悦,即便你想不明白又有何妨呢?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比起结果体验更加重要。 比如这终将结束的生命^o^。

May 29, 2019 · 1 min

我读《动物农场》:不要被猪忽悠,更不要做猪

前不久读了乔治奥维尔的动物农场,在里面看到了熟悉的历史,甚至还有一些熟悉的人。 不同于王小波笔下的特立独行的那只有勇气的猪,这里的猪更加聪明,也更加讨厌。 农场是一个生产的地方,要生产就需要有劳动,而有劳动自然就应该有所得。理论上应该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事实上,农里的劳动分配却是不均的。动物们感受到了剥削,于是偶然的机会,大家造反赶出了人类,建立起了动物的农场。然后呢,经历了一段时间当家做主的热情以后,农场里的动物再次出现了阶级,大多数的动物最终过上了不如从前的生活。 这本上个世纪的书,揭示了一些有趣的历史。当然,在如今这个年代,还是有一些神奇的国家在上演着动物农场的故事。这些国家的人,怕是一辈子也看不到乔治奥维尔的这个故事吧。 那么,对于极端环境下看到故事的我们,除了希望自己的国家不要变成这种极端情况外,这本故事对我们究竟有没有启发意义呢? 有的。 因为总有一些人,会想去当猪的。 这个故事有多个面向,但是最本质的内核就是劳动及劳动所得的分配。里面的欺骗、暴力、洗脑等等都是为了让某些动物多劳动,而另一些动物多获得。 想获得更多有错吗?没有。 想劳动更少有错吗?没有。 既想获得更多,又想获得更少有错吗?还是没有。 有错的是,暴力、欺骗、洗脑。 你看,抢劫、诈骗、传销这些,是不是就是当代的动物农场现象? 然而,现象不仅于此。这些只是已经写入法律法规的,还有大量在模糊地带的劳动成果侵吞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而且,即便是写入法律的那些现象,在发生之后,诉诸于法律已经是完羊补牢。所以,事前识别这类现象相当重要。 怎么识别呢? 就是上面说的, 是否有人想通过暴力、欺骗、洗脑等不在信息对称情况下,又或是自愿方式获取你的劳动所得。 再强调一次, 是否有人想通过暴力、欺骗、洗脑等不在信息对称情况下,又或是自愿方式获取你的劳动所得。 抢劫、诈骗、传销这些你当然知道了。下面做一些简单的场景分析。 给老板打工算不算? 如果劳动内容、工时、待遇是提前谈好的那就不算。但是,如果工作后,发现很多之前没谈甚至和说的不一样的情况,那么就是。比如,招聘的时候公司伪装自己的外包公司属性又或者不说明自己996加班的事实,那么就是。 购买了知识服务没有达到效果算不算? 如果在购买知识服务之初,服务提供方清楚说明了,按照何种方式使用知识服务能达到何种明确的效果那就不算。 但是,如果购买知识服务之初,服务提供方含糊其词,对于使用知识服务方式及能达到的明确效果没有给出清晰说明,那么就是。比如,一个叫《30天速成英语》的课程,一来没有说你每天需要学习多少小时,二来没有清晰定义“速成英语”。结果,你以为每天五分钟,三十天达到英语专八水平。但,最终知识服务方的解释是,每天读十六个小时以上,速成英语是指三十天每天能记住十个单词。这种就是通过暗示给你一个预期,然后卖的是另一种不符合你预期的东西,最终解释权还是在对方那。 我个人很看不惯这种现象,现在的很多知识服务提供者都玩这种东西,出现的现象就是只能隔一阵子出一个新的课程误导一波新的读者,杖着人口基数大总有收不完的智商税。 旁氏骗局算不算? 如果是明着的庞氏骗局就不算。 但是,如果是明着说一套,背地里说一套的,那就是了。 比如,和你说你买一个理财产品,每给月给你50%的回报,然后没有说这些利润何来,且最终无法兑付,那就是了。注意,辨析点在于,能否兑付。如果,不能兑付那就算了。能兑付你赚钱了,就不存在被获取劳动成果的事实。 再比如,一个卖家告诉你,我们卖一个东西给你,你要赚钱重点在于你购买某个东西之后,有人愿意从你这里花更高的价钱购买,或者是更多的人买更多份。这里的东西,不管是课程还是虚拟币。只要明确说明了,那么就不算,只能是愿赌服输。 信息不对称算不算? 那得看情况,如果卖家和你一样不知道某些信息,那么就不算。因为如果他把他知道的告诉你,那么你们之间的信息就是对称的。比如,上面的hr也不知道老板接下来要996,那么他就不是。推荐你知识服务的朋友也不知道,那么他也不是。卖你理财产品的销售不知道到该产品的本质,那么他同样不是。 这一条是对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补充。同时,它也告诉我们既要防止坏猪,也要防止笨猪。如同动物农场里猪之外的动物,每一只都是受害者,同时每一只都在推波助澜。 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去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把问题想得更明白,理性做决策。 然后,很多时候,想获取你劳动成果的人是不希望你有理性的。 要不通过洗脑搞坏你的脑子。 要不通过调动你的情绪压制你的理性。 典型的就是贩卖焦虑和贩卖希望的。 不否认,焦虑和希望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也是确实存在的。 但,贩卖者的焦虑是不是真的是你的焦虑?如果是的话,是否真的有那么大的影响? 又,贩卖者的希望是不是真的是你的希望?如果是的话,是否真的有那么大的影响? 如果是的话, 他是真的能做到还是只是一个想做猪的人?

May 19, 2019 · 1 min

恋爱就像照镜子

每个人对自我的认知都是有偏差的,当然,我们对他人的认知也是有偏差的。所以,真实的我们究竟是什么样的其实很难说的清楚。能说清楚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些侧面,再考虑人在时间中的变化,那么我们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那就更说不清楚了。 真实的我、我眼中的我、他人眼中的我从来都是不同的。真实的我究竟是什么样的,往往并不重要。我们通常更希望自己是自己眼中的那个模样,至于真实的我究竟是不是自己的认为的、希望的那样,那就很难衡量了。大部分时候,我们还是倾向于认为自己就是那个样子的。直到某天从某个他的口中我们听到了不一样的看法。 “啊,原来是你是这样看我的。” “什么我既然会是这个样子的?” 我们究竟是什么样的,并不取决于我们怎么想,而在于我们怎么做。 我们在独处的时候,很多需要多人参与的行为是无法发生的,因为我们在此种情况下究竟是如何的,那也真的只能是凭空想想而已。 就好像一个没有做过程序员的人,和你说996很轻松,那是不靠谱的。如果他甚至要开编程课,你十有八九是会嗤之以鼻的。这些事情,即便是做过程序员的人也未必说得一致,何况是一个没有实践经验的人呢。 这里面的问题在于,他的观点是没有实践支撑的,因而他对于事物的认知也就停留在想想。而就像我们上面所说的,想法并不等于实际。 我们看一个人靠不靠谱,并不是要听他怎么说,而是要看他怎么做。看他做过的事情以后,你才能衡量他说的那些东西是否是他做过的。 思维的大多数形式,还是语言。所以,一个人说的东西,如果如其所想,而他又不是不说实话的人,那么他的话语就反映了他的想法。 对于一个言其所想的人而言,当你发现其言行不一的时候,就可以知道,他的自我认知出现了偏差,亦或者你对他的行为认知出现了偏差。对于一个亲密关系中的个体来说,无论是哪种偏差,都是需要进行自我认知的校验的。 恋爱就像照镜子。 一个独处的人,是无法发现自我认知的偏差的,甚至对自己的认知存在的巨大的盲区。我们在他人的面前展现越多真实的自我,则越有可能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那一面,也越可能发现自己在有的方面和自己想得不太一样。 而与他人交往的最深层的关系,当属情感关系。在情感中,我们认识他人更认识自己。有时或者有一些困惑和沮丧,这是纠正一切认知偏差都会发生的事情,因为他们在否定那个“自以为是”的自我。然而,正视他,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更好的自我,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那个自我。 以前没谈恋爱的时候,很多人和我说,你要谈恋爱,你怎么能不谈恋爱的。 问及他们理由的时候,总是留出一丝诡异的笑容。成年人当然知道他们在说啥。 但,仅仅如此么? 我觉得不是,在我看来,除了生理需求的满足外,更重要的是下面两点。 更开心的生活, 更完善的自我。 除此之外,宁缺毋滥。

May 16, 2019 · 1 min

我读《跃迁》:顺心而动,顺势而为

最近把古典的《跃迁》读完了,知道这本书是因为一起学JS的珠海的大师姐半个多月前来广州面基的时候她送的。 拿到书的当天晚上我就看了起来,光是在看几位大牛写的推荐序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本书不简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除了三篇正儿八经的推荐序外,腰封还有背面推荐的大V就有十几个,徐小平、吴伯凡、李笑来、姬十三等等。我想,看到这里稍微有点眼力劲的你应该也能看出点端详了吧? 要知道在一个IP时代,大V们普遍还是很看中个人声誉的,推荐书这种事情可不单单是顺水人情这么简单,想要推荐关键还是得有料。 《跃迁》顾名思义,讲的就是“跃迁”。这个跃迁既可以是人生等级的跃迁,也可以是能力等级的跃迁,还可以是职位的跃迁。之所以如此,因为本质上都是个人的跃迁。在书中,古典划分了三个次序:认知跃迁、能力跃迁、能级跃迁。经过这三个阶段,你就会收获一个跨越式成长。而这就是本书所谓的“跃迁”。 本书一共有五章,前四章讲述跃迁的方法论,而第五章则偏向于信念,讲述的是古典关于跃迁的内在动力也既他所说的心法。 第一章说要想成为高手,实现跃迁必须要懂得“利用事物规律,放大个人努力”,属于贯穿本书的一章。 接下来第二章开始讲了我们要利用的“规律”,即由“幂律定律”揭示的头部效应。本章的核心就讲一个道理:无论身在何处、在做何事,要往“头部”靠拢。这既适用于就业、择城等个人选择,也适用于做好本职工作等个人努力。说得更直白一点,在面临选择的时候要选择头部。在选择既定的时候时候,要在方向上努力进入头部。 第三章承接第二章主要讲如何提高自己的认知效率、学习效率、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古典看来,学得更快,学得更好,意味着更强的选择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既,能更好的完成上一章的选择头部、进入头部的战略。所以,本章其实是实现上一章的方法论中的基础能力部分,也既个人的内在提升部分。与内在提升对应的就是与外在交互的部分,也既接下来第四章的内容。 第四章,讲的是我们如何从时间的维度及空间的维度去解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这一章是本书的核心方法论所在。时间和空间的描述我觉得不是很清晰,我觉得更好的说法是,看得更远、看得更深。其中看得远,只讲了“轮回问题”模型,提供的方法论是打破负循环,建立正循环。而看得深只讲了“系统”模型,提供的方法论是多层布点。 最后的第五章,古典讲了在应用上述方法论时的内在选择。即,我们看世界、看自己、看人际的出发点。这一部分更多的是个人选择,而非方法论。就好像一副扑克牌,1、2、3的大小问题是可观的。而打牌的时候,先出1还是3,又或者是2,这就是个人选择了。这一章,可以归结为是古典基于观察及个人人生体验提出的一些面对人生的底层方法分享。 自打进入IT以来,我的加班一直很多,个人时间严重被占用,诸多好习惯也停滞了。在我个人反思过去一年加班得失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第一个冲击我的是“聪明的勤奋”的观点,我不是一个不勤奋的人。但,近年的观察确实注意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同样的努力放在不同的地方,结果能差很远。是努力不对嘛?不是,努力是基础。只是我们要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以为努力能解决一切问题,那是思考上的偷懒。这和那些勤奋上的偷懒的人没有本质的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如果对方是一个勤奋上偷懒的人,而选择上勤奋的人,你可能连他都不如。所以,为了维护努力的勤奋的好名声我们要做什么? 聪明的勤奋。 我们要把勤奋交给聪明的选择,而不是交给运气。这是本书对我最大的提醒,提醒我过往我留意到了却没有认真思考过的,选择大于勤奋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提醒我的观念,但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一个。 对于这本书我也是有一些不认同的地方,仅举一例。里面说了功利的学习法,或许为了打破常规的学习法,所以古典强调这个,但我认为他忽略了一些问题。那就是,功利的学习法的目的在于找到答案。而我们的阅读除了找答案还有体验历程、提高逻辑等等。不同的读书方法有不同的使用场景,我觉得这是古典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但没说的。 书里还有很多的观点和方法论,推荐每一个人不能了解下面这句话的人都去看看:“取势、明道、优术。” 这好像是长江商学院的校训,我最近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这里的“势”是什么?是区块链火就去做区块链、AI火就去做AI嘛? 我觉得不是,我觉得“势”是一种系统性的外在力量,它在于能放大你的努力。 取势在取,我们不是要跟着趋势走,而是要借助趋势加快实现我们的目的。 有网友给这句话的前面加了一个词,甚是喜欢。 “正心、取势、明道、优术。”

April 15, 2019 · 1 min

春风又绿江南岸

在经过了一年的忙碌加班后,稍稍静下心来,忽然发现又到了遍地都是股神的时期了。 上周和同事一块吃午饭的间隙,听到一个刚毕业不到两年的同事和另一个毕业不到一年的同事兴奋的交流到:“昨天股票赚了三百多”。 那天的午饭他加了餐,吃了近四十块,在中信广场这本不算很贵,但对比平时,这顿饭充满了乐观的喜悦。作为一个体重不到一百斤的小伙子,他平时也就吃个二十多块。 早在2015年初牛市的时候,当时的几个同事也天天在单位的饭堂里,互相对比昨日收益,早饭、午饭、加班时候的晚饭。那时他们还有一个群,好像叫“冲破一万点”。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别说一万点六千点都没到,每日的兴奋交流,也变成了后面的比惨交流。谁谁谁割了多少肉离场,谁的哪支股票被停了牌,谁又要彻底放弃等待下一个牛市。前同事说,冲破一万点后来也逐渐没人说话了。 转眼间四年过去了,似乎新的一轮小牛又来了。听说新晋大妈们纷纷操起家底准备到股市里,大有所为一番。前同事的群可能会再次沸腾吧,只是这一次是为冲破一万点高喊呢,还是为了解套高喊呢。 我问赚了三百多的同事:“你是咋买股票的?买了哪支?” “我兄弟教我买的,买了XX股。” “他很牛逼嘛?” “他玩了半年,有人带他,他一个同事比较牛逼。” 我没在说话了,因为不知道他这兄弟信息准不准,也不知道他这兄弟的同事是否是真牛逼。 隔天中午,前一天和我们一起吃饭的另外两个也是刚毕业不久的同事开始讨论起了开户的问题。再隔天同事们开始讨论起了具体的股票。一如我前同事们当年开始炒股的架势。 他们当中或许会出一个真正的股神,也可能大潮退去全身而退。 但人性告诉我,他们更可能成为新一波的韭菜。

March 10, 2019 · 1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