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是表达事物的逻辑的方式,感性则是表达情感的方式。我们常说一个人是理性的,往往表达的意思是,他的行为是通过确定的逻辑得出来的,而这确定的逻辑包括了明确的准则,而这准则是平时一贯坚持的准则,可以描述的准则,那些疯子的准则自然不在这个范围了。
我们说一个人是感性的人,则并非否定他不具备理性,而是指明他在行为规范上以情感表达为主,这里说的情感表达不是说其自身的情感状态,而是指起行为是以情感表达为目的的。
那说回艺术上来,何为艺术?艺术源于表达,完全确定性的表达是死物,既它是确定性的,一目性的。而完全不确定的表达又是所谓的杂物、噪声,艺术恰好介乎两者之间。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因该是具备不确定性与确定性表达。确定性表达就是理性部分,不确定性表达就是感性部分。从成份上说,艺术品就有两大类,它们是相互交合的,只是我们从一个区分的角度来看罢了。一类是不确定性表达中透露着确定性的含义,抽象派绘画、蒙太奇电影、以及大家散文等这类作品,它们的发端都是不确定性或者说杂乱的表现形式,但其杂乱背后又有着明确的表达内涵。就像此刻我写的这篇文章,想到一点十一点,但是主旨没有变,我的理性在,皆有理性的框架下感性的敲下每一个文字。
另一类就是确定性中又透露出不确定性,语言里的隐喻,文章里的暗讽,电影里的揭露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在固定的基于现实条件得出的符合客观逻辑的内容,由于内在抽象逻辑框架的外延扩大造成的不确定性唤起人们对另一类事物的情感。
从电影来说,通过蒙太奇表现的内容,进一步反应出了故事,而故事本身又隐喻了其它的内容,就是两类艺术交融的地方,它们本质上还是一体的,只是先后顺序,重点比例不同。 《一步之遥》通过近乎荒诞的小故事讲了一个大故事,大故事又隐喻了更大的故事,这是姜文艺术表现的手法。 刚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觉得,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只觉得没看懂,但后来度娘解释电影隐喻后就明白了姜文的故事关。故事有了,隐喻有了,为什么观众不买账呢?
因为这是一部二不像的电影。若作为叙事篇,他表达的故事未免太过狗血,没错,就是狗血。剧情本身混乱,又无主旨,东一出西一出。作为情感片而又无甚情感引线。做作为艺术片,导演过于自嗨了,没有带动观众的情感,没有在不确定性中发挥出明确的确定性,又无从确定性中发挥出不确定性。没有情感共鸣,有无思想贯通,它也只能沦为一部不称职的故事片了。也许是我们过于严格要求艺术了,又或许是姜文过于艺术了,但结果是一样的。作为大众消费品的电影,若缺少合拍,则要不曲高和寡,要不就通俗一点吧。
艺术,只有被特定的人理解了才叫艺术。世上本无艺术,唯有被解读了的才能放得上艺术得舞台。艺术品诞生之处,则是表达艺术家自身的作品,它需要具备理性与感性的要素,从你的激情中展示你的思想,从你的逻辑体中表示你的情感,这是艺术最基础的层面,再深的层次不过也是二者的重叠使用。
在最近看完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提到了正的和负的方法,也既是区别与区别的方法,同样是逻辑与感悟的方法,这让我明确到,理形与感性的平衡是艺术的来源的观点。既要消除区分,又要能被区分出表达的事物,两个元素的组合表现了艺术的语言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