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的一个傍晚,结束了一天工作的我,和几个同事在单位饭堂享受着单身福利餐——为单位单身员工专门开设的晚餐(其实加班的也可以享受)。不知从何说起,谈到了单身话题。原先一个寝室的同事对我说到:“你打算孤独终老啊?”。由于高中时很喜欢苏轼与佛印打机锋的故事,自然懂得“心中有屎,眼中有屎”的文字伎俩。不到一秒的时间我就对同事进行了回应:“我潇洒的很,应该说我潇洒终老,孤独的是你。”同事顿时语塞。事后过了很多天,在《得到》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留言中,看到了这么一则留言:“你周围的人对你的反应,其实是你在他们身上的投影。我们认为别人会这么想,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会这么想。”心想,这不就是我同事在那天傍晚的心理活动嘛。并且早在汉朝就有人描述过这个现象——以己度人。
以下摘至百度:
以己度人(yǐ jǐ duó rén):拿自己的心思来衡量或揣度别人。出自 汉·韩婴《韩诗外传》。
在我和同事讨论的话题中。单身,这是一种客观状态。孤独,则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主体对某些事物的感知。同事对于我单身而得出孤独终老是有这么一个逻辑过程的:我是单身状态→我对我的单身状态感受到孤独→单身状态是一种孤独的状态→他是单身状态→他是孤独的→他貌似打算一直单身→他打算孤独终老。当然啦,思考快与慢,这更可能是他当时下意识的快速思考过程。
仔细看看这个逻辑链条,就会发现问题只是出现在第三个结论的推导:我对我的单身状态感受到孤独→单身状态是一种孤独的状态。只要有简单的逻辑基础就会发现这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逻辑错误——以偏概全。这里并不是说它们的前提和结论客观上是否成立,而是说在只有前提确定的成立的情况下无法推导出结论确定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