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第一次喝了樱桃味的可乐,相当难喝。今天又去了上次买它的超市,发现居然下架了。不知道是就我去的这家还是大面积下架了。不过好在我中意的香草味还在,谢天谢地。
它们上市前应该是做过市场调研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小范围的试喝。即使巴菲特再喜欢樱桃味,可口可乐公司也不会就此投放到新的市场去。这种方法虽然能反映接受度,但是购买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假设有一百个人试了樱桃味,其中有80个人表示可以接受。然而,当把原味、樱桃味还有香草味放在一起时,可能只有40个人会买樱桃味。预测市场反应从来就没那么简单,好在这么复杂的事情不用我们消费者来做,我们按自己的偏好选择就好。
在没有清晰明确的偏好前,跟风选择未必是坏事,在选择的节点大多数人觉得正确的选择合适你的可能性自然更高,这符合决策科学。然而,更科学的决策是持续决策,或者说持续选择。巴菲特说樱桃味的可乐好喝,还授权可口可乐把自己的脸上印上去,看在他的面子上你买了瓶,觉得好喝下次自然接着买,觉得不好喝下次自然就不买了,管它可乐市场部得出樱桃味的认可度是99%还是多少。
很多选择也存在认可度和名人推荐,比如工作和人生观。它们和可乐一样,或偶然、或从众、或由他人推荐有了最初的接触。它们和可乐又不太一样,有的人尝出了味道并顺从自己的喜好做出选择。有的人尝不出味道,自然也没有喜好。还有的人尝出了不喜欢的味道却不作出任何选择。你问他为什么,他可能会回答你:
咖啡因上瘾,不喝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