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满足感是人的天性,这种追求常常十分迫切。尽管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书籍都告诉了人们这样一个道理,理性的、刻意的推迟满足感常会有较大的收益,但大部分人大多数时候还是办不到。因为这天性早已深深的刻在人类的基因里。
试想在远古的狩猎时期,那些捕捉到猎物后没有马上吃掉的“淡定”家伙会面对什么?那时候没有冰箱吧?可能会有个吃货队友吧?“淡定”的结果自然就是食物中毒或者饿肚子,再后来基因里写着“淡定”的家伙们慢慢的越来越少,没准可能绝后了。
继承了“不淡定”的我们,肚子饿了的时候想要立即吃饱、困了的时候想要立即睡觉,即使是不按时吃饭睡觉的时候也是想要立即完成手头的工作、立即打完这把游戏或者立即打下一把游戏、立即看完这集或者立即追完这部剧。什么?失恋的不想吃饭?那是你想要立即修复关系啊,我就不信你遵循内心提出分手会不吃饭。对于想要的东西,我们就是这么心急。
这当然算是好事,早点完成一件“事情”我们将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下一件事情。就连现代项目管理的目的也是以最短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但是啊。
很多东西不是你想快就快的,凡事都有个过程,有的长有的短。这个道理每个人都知道,然而在具体的事情上,人们还是会希望立即满足,尤其是对于那些不能立即满足的事情。常比如,读一本书、学一门语言。对于越是不能立即满足的事情,人们立即满足的愿望就越强烈。愿望是带有情绪属性的,强烈的情绪无一例外会影响人们理性。
广告业者、销售业者、传销组织、甚至骗子都很了解这点。他们常用手法无非是制造“立即”、制造“满足”。别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我能做到,别人都做的很慢的事情我能很快做到。对于说到做到这两件事情的,真的很了不起。而对于说到做不到或者说到并且重新定义了做到的,要注意了。
有基本常识和对常识的理解挺重要的,尤其在面对需求可能被立即满足的情况下。 作者花了几个月甚至几年十几年的时间写出一本书,想花几个小时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就完全吸收作者的思想,可能吗? 任何语言都是由基本的文字组成的,没有文字就没有词组、句子、段落、文章…在学习语言时希望不记单词就能直接听懂或者脱口而出,可能吗? 如果有人说他能让你立即看完一本书,并且完全吸收作者的思想。你信吗?又或者说他能让你从头到尾一个单词也不记,能听懂英语、能脱口而出。你信吗? 有常识的你当然不信。但他要是说,让你几分钟看完一本书、让你不背单词学好英语呢?心动了吧? 文字作为我们指代世界的工具,常由于抽象性使得人们将其与其指代割裂开来,也叫做是“定义遗忘”。正是定义遗忘让那些说到做不到你定义的人将其所说的变成了你的定义。
让你几分钟看完一本书,可能只是用眼睛快速扫一遍,也可能只是找出几个问题的答案,甚至是摘出几个大论点并脑补了逻辑框架,但唯独不按作者的行文逻辑来吸收思想。让你不背单词学好英语,可能是让你在看文章、或者背句子时分散的记单词,但唯独不是拿着一本词汇书从A开始。
每个人对不同的文字和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别人是否做到了他自己定义的事情和你关系不大。要清醒的是,你的准确的定义是什么?
比如说,当你理解读书这个事情的时候,你的理解并不是“读书”这两个字,而是“读书”这两个字背后指代的行为。如果可以,你更应该清醒的意识到,你想要你定义的“读书”行为给你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当然可以不断改变你对读书的定义,但只有在你清醒的意思下,你的读书才不会在追求立即满足的心理作用下“被”糊里糊涂的重新定义。你才不会在完成了表面上的“读书”这件事情的时候,遗失了你的初心。
不单读书是这样,其他事情也是。 弄明白自己的心,定义相应的行为,通过常识判断实现的条件。最后,为了不让立即满足的愿望遮掩了你的初心,还需要一点点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