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月的时候用timelog纪录了一段时间的时间花销,到五月底看数据的时候,发现自己在刷社交平台上平均每天一小时。当时很惊讶,因为感觉上只不过是做其他事情的间隙刷一刷而已,可能也就十几分钟吧,但实际却花了这么多。于是五月底我把微博删了,朋友圈入口也关了。现在一个多月了,这段时间做事效率简直可以用飞升来形容。
我原来有个坏毛病,而且据我观察大部分人都这样。就是做事情的时候会时不时的看一下手机,其实就是时不时刷一下微博和朋友圈等社交平台。这一刷时间不知不觉就流走了,而且还打断了做事的连续性。排除掉它们的干扰后,我发现自己时不时看手机的欲望也没有了,做起事来那叫一个专注。
屏蔽它们会不会有损失呢?有。不过我找到了其他的替代方式。 我们平时刷社交平台除了作为打发时间的方式外,无外乎还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获取有用信息。第二个是社交。
社交平台本身就不是最有效的信息获取方式。更高效的方式是找更专业的信息源。比如,去新闻门户或app了解新闻,去招聘网站或app了解招聘信息,去测评门户或app了解附近店面的信息等等。从这个角度看,获取信息不但更高效了,也更主动了。
而对于第二个目的,社交平台本来就是做这个的。进一步细分,微博和朋友圈实际上帮我们做两件事情:一是满足每个人表达的欲望,二是满足对他人生活和状态的好奇心,有出于八卦的、有出于关心的。
想表达的时候你可以把它们弄回来然后发完再屏蔽掉,之后在百度微博名+微博或者自己的微信相册里面看别人的点赞和回复。虽然是有点小麻烦,但比起刷微博和朋友圈这花不了多少时间,而且搞不好后面你连发状态的欲望都没了,帮你又多省了一些时间。或者也可以开个公众号^o^,不但可以啰嗦很多,还可以锻炼脑袋。
我个人对于八卦兴趣不大,不属于主动寻求的那种类型,所以屏蔽它们并不会减少我的生活乐趣。而当我想起某个朋友,想关心他/她近况时,从百度微博名+微博或者微信名片的个人相册进去了解就好。
做到这些基本上屏蔽微博和朋友圈就是有益无害的事情了。然而,凡事都有意外,那就是有的朋友的朋友圈只能看最近三天。这就不完美了,所以在此献上最真挚和诚恳的建议: 删了他/她们。^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