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Machine Turn Quickly 1917 by Francis Picabia 去年今天,茶余饭后真切的意识到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在未来的世界里,文盲可能不再只是指那些不识字的人,那些不懂英语、不懂编程的人可能也在文盲之列。 文盲是什么?是指不识字并且不会写字的成年人。在我们的语境里,这里的字自然是汉字。按照这个定义,即便你会说汉语不懂得汉字,你依然是文盲。 不懂汉字有什么坏处呢?首先,你不能直接从文字中获取信息,你只能通过他人朗读的方式;其次,你不能将自己的信息纪录或间接传达给别人,你需要他人代笔。

如果能有个随行秘书或翻译,文盲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前提是你请得起。好在时代不断发展,朗读、语音输入、翻译这些都能交由科技来完成。在更遥远的未来,没准直接进入脑波时代,文字都省了。

然而,未来毕竟不是明天就到。在来与未来之间还是会有个过渡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要不自己来、要不用科技、要不请人。如果你把时间也看做一个成本,你自然会得出还是自己来最划算的结论。这重要吗?

很重要。如果你是编辑社的主编,现在要招助理编辑,你当然不会考虑那些不识字需要使用朗读软件看文章,需要使用语音输入完成文字的人。 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是效率的问题。当我们置身自由市场的时候,同样的结果效率高者胜,当然啦,老板的文盲儿子除外。 经济全球化自不用说,社会智能化也已是必然。 当我们接受世界80%或者更高比例的新思想和新技术是在英语文献中。 当我们接受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当我们接受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他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吸收和消化。 当我们接受一个人的最终生产力取决于他对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度。 如果你崇尚自由市场并接受上述观点。你自然而然会得出不懂英语、不懂编程在不远的未来会是很吃亏的一件事,这关乎个人命运。可能有人还会焦虑,像我一样。 带着焦虑的我当时立下了两个山头,并仪式性的发了条朋友圈。 一年来我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源于这焦虑。或许未来还会出现什么别的重要“文字”,但这是更长远的事了。 在那之前,我得和去年的自己说声: 再见啦,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