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还在频繁刷微博的时候,很喜欢看微博问答。特别是看那些我比较关注的大V的问答。看了一段时间后,我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不看他们的回答,我是不是就不能想清楚想明白问题呢?首先,上来直接看答案肯定是没有想了。其次,看了别人的答案也并不表示就明白了,如果自己不把完整的思考过程走一遍,不但不能理解对方的表达思路,更重要的是判断对方说的对不对都无从谈起。
现在的知识创业这么火,学习社群、成长社群一个又一个,不禁让我想起了所有人都接受过的传统教育。传统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两个字——被动,信息接收上的被动。大部分人都是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即便少数超前的,也没有跳出划定的范围。如果学校给每个学生都配一个单独的老师根据个人特质制定教学计划,那现在很多批判传统教育的大V多少会小点声吧?
现在的这些社群并没有本质改变,里面的人大多数还是在被动接受的状态。那些社群创始人和当年学校的老师貌似也没有什么区别,本质上就是个知识传播者。真正是知识生产者是不搞社群的,因为他们都工作的重点是创造新知识,而不是传播知识,搞研究是要花时间的。这里并不是要贬损传播者,他们是知识得以普及的重要力量。那么问题来了,在学习成长甚至其他社群里社群发起人和社群成员有什么不同呢?是什么值得后者肯为前者花钱?
就像微博问答一样,我们不过是花钱买答案罢了。加入社群的人都希望社群能帮他们解决问题,也就是给他们一个“答案”。然而他们真的能得到吗?或者说社群真的能给他们这个答案吗?
答案是不相关。只要顺着微博大V的答案是哪里来的?是看了别的微博大V问答吗?社群创办人是怎么办到的?是加入了别人的社群吗?想下去,你就会发现取决因素在自己身上。 在于你主动想了什么,主动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