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提到,从内容的表达与吸收的角度看,除了两种情况外,应该少看点文章多看点书,这次我们将这个结论进行一下扩展。

先前的核心论据是,比起看四处分散的文章,看书往往会多一些更高层次的表达——通过有着特定逻辑结构的文章表达出一个大主题。在这个论据里,我们对文章和书是有预设的。那就是四处分散的文章和有着逻辑结构的书。

尽管从概率的角度上讲,一般性的文章和一般性的书也近似符合这一点预设,但近似并不是完全相等。而且通常阅读者的阅读单位也是按篇按本来统计,并没有到能忽略差异的数量级。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基于前文的选择标准。

把书看成文章的集合,那么前文的结论就可以变成,少看些互相孤立没有逻辑关系的文章,多看些相互联系且有递进关系的文章集合。如此一来判断标准就更简单明了。应用这个标准我们可以来初步判断哪些书和文章值得读、哪些不值得读。比如,那些东抄抄西抄抄拼凑出来的书和那些编排不合理的散文、杂文、小说集就不值得读,而那些精心编排的连载文章值得读和某个门户做的主题文章集就值得读。通过它还可以判断一些新的文章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号、得到以及喜马拉雅听。感兴趣的可以试试判断看看。

需要提醒的是,这是在追求阅读的投入吸收比最大化的目的下的判断。要是其他的目的自当不必如此。之前说的两种特殊情况是出于解决问题的目的。还有出于开心的目的阅读,比如看笑话小说什么的。

不单阅读如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目的,才最可能收获自己预期的结果。小到小事,大到人生。 几天前问过大家一个问题,你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还可以换一种问法: 你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是享乐吗?是成长吗?是成功吗?是财务自由吗?是繁衍后代吗?是因果轮回吗?是获得救赎吗?还是其他的呢? 如果有,它是怎么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