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首先要明确一下,这里的文章指的是书之外那些分散着的文章,而不是构成书的篇章。好比我现在的这篇。)
书面文字的基本要素是字母或字,之后才有了词、词组、句子、段落、文章、书……它们并不是简单的排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字构成词、字词构成句子、句子构成段落……然而,除了结构的递进外,它们同时也是内容的递进,或者说表达的递进。为了更好的体会到这点,我们先来玩几个文字小游戏吧:
1、看到“接”和“直”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2、看到“更好”、“直接”、“本”、“看”、“去”、“挑”、“会”、“书”这八个字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3、看到“而不是构成书的文章”、“这篇文章你也不要看了”、“首先要明确一下”、“直接去挑本书看会更好”、“好比我现在的这篇”、“这里的文章指的是书之外那些分散着的文章”、“如果可以的话”这七句话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相信看到第三个问题的时候应该已经没有人看不出来上面的问题其实出自第一段。不过,如果我把它们放在第一段之前,你还能清晰明了的得到我第一段要表达的意思吗?
由于我的文章没有写完,所以我没办法给出第四道乱序的段落题。不过这三道题已经能说明问题了,那就是文字要素间的逻辑结构,能表达出分散的要素所蕴含的信息外的信息。词能表达出构成它的单字不能表达的意思,句能表达出构成它的字词不能表达的意思……而书,则能表达出构成它的文章不能表达出的意思。
人是有理解能力的,所以当你看到分散着的第一段的要素还是有可能拼凑出原意。但这里有些特别,那就是在乱序之前他们本身就有着表达结构,而且你一个不少的获取了这些要素。这个过程就像拼图。如果我把原本没有确定结构的要素给你时,会如何呢?比如,“接”和“弯”。这例子反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乱序的要素未必能得出“高一层次的表达”。
看书的同时也是在看文章,但看文章的过程不一定是在看书。当我们东一篇西一篇的看文章时,并不是不能得出超越这些文章的更高层次的理解,只是概率很低。同样的时间,看书的人“赚”大发了。
那是不是就不用看“文章”了呢?
那倒不是,如果你手头有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一篇文章就能解决,那么你自然该看文章,不管是单独的一篇还是书里的一篇。另一种情况就是你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大,目前市面没有提供了解决方案的书。那么你只能阅遍相关文章试着自己总结出答案,这种总结答案的过程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说的主题阅读,问题小的话没准你可以出篇论文,问题大的话没准你可以出本书了。
然而,除了这两种情况外,仅从投入吸收比来说,还是多看点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