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们都会遇到不少的问题,有的能解决,有的不能解决。能否解决除了问题本身的原因外,我们的解决能力也是另一个原因。在我看来,在构成我们解决能力的众多因素中,排在第一的那是运气,明明什么都还没做问题就被别人解决或者自己消失了该多好啊。而在其之后的是逻辑,不是罗辑思维的那个罗哦。
第一次系统的读逻辑学的书是金岳霖的《形式逻辑》,当时读得难受不说,里面还有很多阶级斗争等不合时宜的内容,在那之后就再也没有碰过逻辑学的书了。一个原因是觉得自己看过这方面的书应该就够;另一个是内心潜意识中的排斥感,当时读得很难受,花了一个多月慢慢硬啃完,虽然也可能是因为第一次系统的读逻辑学书的关系,但那之后一看到逻辑学的书内心里好像就有个声音说,别碰!太痛苦了!
后来连岳推荐了《简单的逻辑学》,对比《形式逻辑》读的非常轻松,用一天就读完了。之前也推荐给了几个朋友,这里再推荐一次。从阅读时间和效果来说,读它真的是非常划算的一件事情。我就在这一天的阅读中理顺了不少认知偏差,什么是认知偏差呢?简单说就是不符合事实的观念。逻辑强调的一点就是观念一定要符合事实,说一些我读它时意识到的认知偏差和感受吧。
第一个体会是,觉得看过就不用看了是一个愚蠢的观点。看过不等于就能自发的行动,所以一定要反复的读,时不时复习一下,以提醒和检验自己的行动,尤其是好书。读了它我才想起来,原来很多《形式逻辑》里学过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意识到那之后很多时候没有按它们来行动。所以连岳说他买了好几本放在家里的各个角落,时不时顺手翻一翻,太有智慧了。
第二个体会是,真正有用的知识一定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它一定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读的东西有空中楼阁的感觉,那一定是没有把它和生活联系起来。尽管好的作者会把这点做的很好,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在生活中联系,在生活中实践。而逻辑学就是这样一门学科,虽然分类属于“高深”的哲学,但是其实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得最紧密,时刻存在于我们的语言和思考中。
第三个体会是,鉴于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它真是一门人人应该掌握的学科。正如开头所说,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需要靠逻辑去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是因为逻辑谬误引起,作者说,历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也是因为大众群体性违背逻辑而发生。群众的集体逻辑能提高到什么程度很难说,但可以肯定是每多一个逻辑清晰的人,那么世上的问题就会少一些,无论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还是从制造问题的角度。
我就说这么多了,感兴趣的朋友还是自己去多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