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TED讲睡眠的视频《why do we sleep?》(by Russell Foster),深深震撼了。

在此之前虽然有觉察到睡眠对恢复精神状态的重要性,但没曾想到它居然是学习的最后一环。说白了,就是睡眠质量同学习留存率挂钩了,或者说那些用于学习的时间究竟有多少有效同你的睡眠时间充足度挂钩。

站在脑袋的角度,把它比作一架飞机,睡眠充足的脑袋和睡眠不足的脑袋,给我们的体验不是头等舱和经济舱的区别,而是能飞和不能飞的问题。

视频的演讲者是Russell Foster,一名临床神经科学家。值得提出的是,目前关于人类为什么需要睡眠还没有定论,但大体上分为三个类别:1、睡眠的时间用于启动身体修复;2、睡眠的时间用于节省能量;3、睡眠的时间用于构建重要的神经连接以及弱化次要的神经连接。

究竟哪个或者那些对呢?Russell Foster并没有给出绝对明确的选择,但是临床依据充分表明第3点是正确的。

具体来说,良好的睡眠质量会增加你的集中力、注意力、决策力、创造力、社会技能和健康。而较差的睡眠质量在降低你记忆力与判断力的同时,会增加你的情绪变化、压力、愤怒、冲动、肥胖、药物依赖(含药物、酒精及咖啡因饮品)、癌症发病率,严重的甚至会引发精神疾病。

吓不吓人?反正吓到我了。当然,一切的科学数据都是统计数据,个人符不符合由统计得出的普遍规律还得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判断。 如果你关于自己睡眠的结论和上面是符合的,并且想提高睡眠质量不妨往下接着看Russell Foster是怎么说的。

睡眠的时间因人而异。它是由身体决定的,即是在理想状态下,你从睡着到自然醒的时间。一切通过人为手段干扰并导致其缩短的方法,如果最终不能形成自发,那么他们就是无效的。

怎么判断呢?很简单,看你的大脑会不会沉溺于微睡眠,或者叫非自愿睡眠。其实就是看你会不会犯困,甚至不自觉的睡着。开车的朋友要尤其小心了,这是非常致命的风险,而且你除了睡够觉根本无法彻底防范它。

明白了自己的睡眠需求,就需要保证它了。生物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一个惰性定时器,要改变它的话必然要经过一个调节期。 倒班和经常倒时差的人的睡眠质量实际上很差。在调节期,那些新旧生物钟交集以外的睡眠时间实际上质量非常差,因为大脑介于睡眠状态和清醒状态之间。

生物钟这个特性的意义除了不要轻易改变生物钟外,还有什么呢?答案是,在不得不进行生物钟调节时候最好进行“微调”,这又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常识了,就是先往前或者后调一小段时间,然后维持一段时间,之后再往调一段时间,重复执行到最终想调节的时间段。

这里有个小技巧,那就是睡眠生物钟的启动会受到光线变化影响。在入睡前减弱环境光线会加快睡意的唤起,在醒来后加强环境光线可以减少睡意。如果在睡前醒后做相反的事,那么相应的会推迟睡眠时间以及延缓清醒时间。

理论也好、方法也罢,永远都有适用范围。适不适合自己,一试便知,当然前提是你想改变。 阅读原文里放了个根据时间自动调节屏幕亮度的软件,macOS/Windows都可以用,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