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理工科出生的人,毕业后每每看到理工类的书籍,浑身都充满了不舒服。 不幸中的万幸是,作为对比,在我的眼里社科类的书籍变得特别可爱。和电机学、工程电磁场这些书比起来,简直就像小说一样,越读越起劲。 在社科的海洋里浪了几年后,为了解决生存的问题又拿起了理工类的书籍。意外的发现,它们其实也很有意思。 细细回想,早年在学习理工类的书籍时,也不缺理解世界的愉悦,只是这种愉悦是建立在应试之上,应试结束后大多数的知识就弃而不用了。
很难说那些学而不用的知识不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派上用场,也很难说他们会派上用场。但客观而言,学习总是比不学习要好。因为学了未来还有派上用场的可能,而不学则会有懵逼的可能。
在接受了学习总比不学好的观念以后,我们不妨多想想如何学习会更高效?这里分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如何更高效的学习某一内容,这一点市面上不缺书籍,也不缺公开课,我就不啰嗦了。另一个层次是,如何安排学习的内容才能更好的改善我们的生活。
学习这个事情分为两种最基本的动机,一种是出于情感,另一种是出于实用。我们这里所说的高效的学习,就是从实用的角度而言。
还是说回我们在学校里的学习,它们除了应付考试顺利毕业外真的就没有其他用处了吗?不是的,只是它们的用处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它们并不解决我们工作生活中最亲近的问题。即使是冷门的知识专业也有在里面深耕成为顶尖人才的人,对他们而言这些知识当然是生活所需。
知识最大的用处某过于解决问题,而每个人都必然面对着数不尽的问题。当你认为把注意力和时间投入到学习这件事上是一种聪明的做法时,不妨进一步想想,若学习的本质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么把这块用于学习的时间进一步根据你面对的实际问题分配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上是否更聪明呢?
个人认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区别在于,主动学习的学习内容是根据自己面对问题的优先级来安排的。这里的优先级是带有个人主观成分的,不同的人有不同划定。而被动学习的内容则并不是以实用为导向,它们更多的受外界与心情的影响,比如基于兴趣的学习、基于恐慌的学习等等。
导向的不同,并不意味着它们的内容不会出现重合,也并不代表着被动学习就是有害的。但当把学习当作一个长期的事情来做时,鉴于学习的最终效果取决践行的这点,我们自然而然会得到下面的结论:
主动学习的长期受益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