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有一年的时间了,去年的时候在多抓鱼上买书,为了凑单想起了朋友推荐过的这本书。它讲的是一种冥想的修行方法,或者说它讲的是通过冥想达到一种境界的具体方法。

这境界就是佛陀所证悟的境界,到达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八正道。八正道是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正思维。而佛学中的戒定慧,正是对这八个方法的归类,前三为戒,中三为定,后二为慧。

八正道就是内观的具体方法,证悟就是内观的目的。

佛教不同于佛学,佛教是宗教,而佛学是认识世界和自己的一种方法论。所以本书的作者一直强调,自己是在传法而不是在传教。也就是说,这里的法是不依赖于佛教的。你不需要建立起佛教的信仰,就可以通过法而获得解脱。

我是科学的无神论者。所以我没有信仰。但这不影响我对佛学理论的兴趣,世界是多面的,多个角度看它总是有益处的。褪去信仰的魅力,我们才能客观地看待这里的法。

佛陀的法,是只可体悟不可言传的。对法的描述都有体悟到了法的前提才能理解。这里不免会陷入一种逻辑谬误的可能,那就是不可证伪。当然,不可证为的事物未必就是假的。因为我目前也没有证悟,所以这里我们不妨做个科学假设,假设经由内观我们最终都能达到这个境界,而且进一步假设我们现在都到了这个境界,佛陀的前提就是我们的常识。

法是寂、是灭、是无常、是无无常。好吧,简单点说,法就是一切根本不存在,一切都是临时出现且不断变化的。这是我理解的版本,这个很符合量子力学、甚至很符合霍金的弦论。

理解的法和体悟的法还不太一样,按照佛陀的说法,理解的法只是一个观念,而体悟到的法才能让我们真正放下。上面假设了我们真正的体悟到了,那么我们可能就会接受法的这个事实,进而会理解发生在我们内心的事情上的很多事物也都是虚妄的,又因为外在事物最终是由我们的心去认知的,所以外在事物对我们而言也是虚妄的。当我们明白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临时的,我们就会抛弃执着,让一切事物回归它的本来面貌,平静的接受一切。

我没有体悟到这个法,相信很多人也未必能体悟得到。当然,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需要讨论一下,这里的体悟究竟是体悟到一种客观真理还是一种主观的价值观?还是两者的混合体呢?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更大的问题,真理是存在于物理世界还是精神世界?我们就此打住吧,谈谈我的看法吧。

人的体悟离不开人的观察,而人的观察最终是以观念的形式被自己所觉察。所以,体悟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认识,可以是自我人生意义的认识也可以是自我存在的认识,当然也可以是两者的混合。佛陀体悟的出发点是脱离苦海,所以他自我观察的对象则是痛苦,进而体悟到了什么呢?体悟到感受是变化的客观事实以及基于这个事实去否定存在、进而否定存在产生的喜恶,进而弱化了喜恶产生的感受。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感受到变化这个是客观的,后面的都是主观选择的。

去年下半年我开始了冥想,学习的是正念冥想。正念冥想的核心要义就是不批判的觉知当下。也因为正念冥想的原因,我前段时间拿起了《内观》这一本书,一开始我觉得内观是正念的更高级的形式。但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发现正念才是内观的精炼,剥离了对人不必要的约束——戒。剥离了对人的价值观传导——慧。把自我观察这一部分提炼出来,让我们能够觉知自己、认识自己。

不是告诉我们不要做什么,也不是告诉我们要到什么境界,而是让我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佛陀在研究痛苦的时候,得出了另一个观察,那就是人在不知道自己做什么的时候会有两种状态,一种叫作无明,另一种则是由妄念驱使。这两种状态常常给我们带来痛苦,因为我们需要去觉知他们,进而彻底消灭这种状态。

正念就是要觉知它们,而体悟法的本质就是止息它们。

正如上面所说,这种体悟是带有主观的价值观选择色彩的。很多人就不一定接受,比如我们的王阳明老师。所以,西方社会把正念单独发展了起来传遍了世界,这是更普世的。

当然,也正因为它只是觉知而不是止息无明与妄念,所以也就变成了一生的修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