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前说过冥想就是让大脑停止思考,这是一种顾名思义的理解。

在知道意识是自下而上产生的以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停止思考”了。

我们的大脑时刻都在运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正如我们说过的,有感觉、情绪、想法、觉知等等。

我们同样说过当我们保持对当下的觉知时,我们是保持正念的。

而当我们失去对当下的觉知时,我们也就进入了无明状态。

觉知与其他大脑活动会竞争资源,这个资源也就是注意力。

任何感知活动都需要注意力才能上升到意识层面,或者说被意识到,而我们说过觉知是一种高阶的感知,因此对觉知的觉知也是需要注意力的。

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会放在我们生气的对象上。

而当我们觉知到自己生气时,我们还会额外分出一些注意力,来觉知正在生气的自己。

因而,当注意力不足的时候,我们自然也就很难保持对自我的觉察也就是正念了。

因此,为了保持对自我的觉察,以及实现我们关于人生的主张,我们需要强大的注意力。

强大的注意力有两个方面:1,锁定注意力焦点的能力;2, 注意力焦点的承载能力。

冥想要做的事情,就是让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可以是呼吸、图像、声音等等。

要做到这点其实也要求保持觉知,保持对注意力的觉知。

当锁定了注意力,其他活动短暂或者没有获得注意力,也就可以认为大脑“停止思考”了。

所以冥想并非让大脑完全不工作,不然与深度睡眠以及死亡其实没什么差别。

锁定注意力焦点的能力,我们也可以叫它——定力。

当我们具备足够的定力时,我们就可以试着保持觉知的同时把注意力的焦点放大。

比如先从呼吸放大到身体,放大到房间,放大到街区,直至放大到整个宇宙及其尽头。

要做到这点也还是需要保持对自我(注意力)的觉知,当定力不足时把注意力放大,那么因为注意力本身的不足,也就是注意力能够承载的焦点不够大时,注意力就很容易被大脑当中的其他活动夺走,进而失去对自我的觉知。

所以,冥想和正念其实是相互关联的,冥想需要对于一个“点”内的正念,而正念需要对于一个“点”外的冥想。

而这两者共同的窍门其实就是注意力,控制了注意力,你就控制了你自己,也就是我们说过的自觉则自主的“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