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冥想与生命的六个面向

上次我们在《你可以不那么忙》里给出了划分生命的六个方面,休息、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以及内耗。并且我们得出了一个行动的序列,按照这个序列我们可以远离忙碌。 另一方面,我们也强调了休息是最重要的,一旦觉得身心疲劳我们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应该是停下来休息。同时我们也明确了内耗是我们应该需要避免的第一件事情。 道理是如此,但是要真正做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然而做到他也并不是不可能,在次之前我们讲过正念与冥想,正念与冥想正是掌控身心的一套技术,学习了这套技术就能自如的把握生命的六个面向了。 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之前的观点,我们在幸福主义里主张人生应该追求快乐,而追求快乐有三个含义,创造快乐的情绪、保持平和的情绪、远离负面的情绪。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自我保持觉察,而正念与冥想就是锻炼自我觉察能力的一种方法。 结合上我们给生命划分的六个面向,很容易就能发现内耗正是负面的情绪的来源。它既不解决实际的问题也不带来快乐。同时,休息不足也会带来负面的情绪。 我们在看情绪实际上分为三种:快乐的、平和的、负面的。所以祛除负面的情绪,实际上就能达到我们追求快乐的广义目的了。 而上面我们说了,真正的娱乐应该是带来快乐的(意思就是有虚假的带来负面情绪的娱乐),生活、工作、学习虽然可能会带来不快乐,但这其实是一种取舍,要不就是短期的不快乐换取长期的快乐,要不就是在两种不快乐种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这种不快乐实际上并不能视作没有意义。 所以追求快乐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注意休息以及远离内耗。 正念与冥想本身既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提升把控注意力的方法,同时它还是一种使用注意力的技巧,当然这是你具备一定的把控注意力的能力后。 现在我假设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正念与冥想的能力,如果你没有那么你就可以开始练习正念与冥想了。 在具备一定的能力后,你能对自己的身心状况有所觉察,这是正念所提供的能力。你能觉察到你是否有负面情绪,你能觉察到你的负面情绪的来源(是休息、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以及内耗中的哪些活动产生的)。也就是我们之前说过的自觉。 自觉之后,就需要自主。我们之前也说过,我们这里重点强调一下,自主本质是对注意力的控制。控制注意力的焦点。休息不足的时候,就把注意力从正在进行的活动中抽离,选择一种休息方式。也就是把注意力放到放松的事物上,也可以释放注意力。正念和冥想就是前者,睡觉就是后者。 大多数时候我们做不到其实就是注意力不受控制,比如不能从当前带来疲劳的事物中脱离,比如内耗和娱乐,也就是停不下来。这时候释放注意力就不那么可能了,这是我们要做的就是应用正念和冥想技巧,把注意力专注的放到轻松的事物上,同时不要让注意力给拉回先前的事物。 我们的大脑并不能完全受我们掌控,生命进化出来的很多功能比如危险告警、未来预测、损失厌恶都是自然而然的产生的,这一点我们不能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应对他们的方式,具体点就是不用我们的注意力去强化他们。 他们会被动拉取我们的注意力,这一点我们不能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注意力拉回来。当然前提是你注意到了注意力的转移,这一点我们认为正念和冥想练习自然能达到。 简单点说,任何想法都像是天外的火苗,我们不能控制他们的出现,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不用我们的注意力去浇灌他。特别需要说明的事,想方设法想把这个火苗恰掉也是一种注意力的投射。真正有效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和它保持距离的看着它、第二种是给他打个标签。 使得我们需要正视它,如果无视它它还是会出现的而且越来越强,我们需要用注意力去告诉我们的大脑,我们收到了这个告警信息、这个未来预测、这个损失。但我们要做的就是仅仅如此而已,再多的注意力没有了。 把注意力固定在一点上,我们就是在休息,同时也是远离内耗了。 而当你休息充足并且觉得不在内耗上花时间,那么你就可以把你宝贵的注意力放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了。 它们可以是生活中与家人的陪伴、工作中对自我的挑战、学习上一次认知的升级又或者享受一场愉悦的视听享受。 要做到这些无非就是提高自觉和自主能力,在认真的感受与审视自己的生命后,去作出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生命的抉择。

November 23, 2024 · 1 min

你可以不那么忙

人总有忙的时候,忙起来会觉得这也做不完,那也做不完,巴不得一天变成两天用。 但大家其实都明白,一天就是一天,不会变成两天。 不管我们怎么想,时间也就那么多。 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 要做的事情多了,时间自然也就不够用了。 忙碌的根源既然不在时间,那就在我们要做的事情上了。 很多时间管理或者自我管理的书都会用重要紧急来给事情评级, 然而这通常只是给现有事件排定优先级,并不解决忙碌的问题。 要解决忙碌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先给事情做一个分类。 我们把要做的事情分两种,一种是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另一种是我们想做的事情。 在这两类之下,我们继续分子类,怎么分子类看大家自己常做的事和偏好,下面就说说我自己的分类。 我把日常会做的事分成了六个类别, 休息、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内耗。 前面三个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之后两个是想做的事情,最后一个是要避免不自己去做的事情。 休息就是身心的恢复,也就是我们疲劳困苦的时候,就要停下来去做的事情,睡觉、小憩、冥想、发呆等等。 生活就是我们为了维持愉悦的身心状态需要去做的事情(和休息的不去做什么区分),比如吃饭、运动、打扫卫生、陪伴家人等等。 工作就是我们为了获取生活资源所必须去做的事情,一般来说也就是赚钱,放在以前可能就是种粮食。 学习就是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这里的学习是排除工作中的那种被动学习,也就是不学不行那种,这里指的是主动学习,也就是可以不学的那种。 娱乐就是耗费心力的非必要消遣,娱乐也会带来愉悦,和生活部分不同,这里强调的是生活必须之外的活动。比如下棋、超出必须的运动、打游戏等等,举个例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听了一首歌之后,整个人已经恢复了,之后一直听下去。 内耗就是除去上面这些类型之外的身心活动,它们既不带来愉悦,也不带来知识、也不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是那种应该被休息取代的活动。 当对自己正在做和准备做的事情,有所分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决定要做什么了。 就我自己来说,休息首先是最重要的,最需要保障的。虽然生活和工作有时候会有些特殊情况,但大多数时候都是能保证的。 之后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之中取得平衡,一般来说先处理工作的事情,因为工作为生活提供里基础,一般工作之余处理生活中的事情也就足够了,但是重大事项还是以生活优先,因为生活才是工作的目的啊。 最后,还有时间就用来学习或者娱乐,这两者不能影响前三者。之余是学习还是娱乐,那就看个人状态了,如果学得下去就学习,学不下去坚持一会就去休息或者娱乐。 特别的,内耗是要避免的事情。如果说生命和时间可以被浪费,那就只有可能是内耗了。 一句话总结一下, 当你觉得忙碌到生活没有意义失去乐趣的时候, 可以先努力停止内耗。 如果还不行,那就把娱乐丢掉。 如果还不行,那就把学习停掉。 如果还不行,那就把老板炒掉。 如果还不行,那就啥也不干睡大觉。 一般来说,睡着了就不觉得忙了。 如果你睡不着,只能说明你太先闲了,那就把上面的事情再反过来捡起来啊。 当然,据个人观察,只要不内耗,同时娱乐、工作、学习三选一,大概率你就不忙了。 祝悠闲。

September 19, 2024 · 1 min

佛的两说

世上关于佛的说法大抵有两类,一种是叫人拜佛,另一种是教人学佛。 叫人拜佛者,是一种外求的方法。 教人学佛者,是一种内求的方法。 拜佛者,同样可以拜神仙。 学佛者,同样可以学科学。 在拜佛者的眼里,佛经说的是佛如何厉害,所以你要虔诚拜佛。 在学佛者的眼里,佛经说的是佛如何开悟,所以你也可以成佛。 佛经究竟是那一种呢? 其实两种都有,但哪一种是真经呢? 拜佛者、学佛者所见各不相同。 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相信哪一种可能只是取决于他们先接触到了哪一种。 上一次我写了篇《程序员看心经》,有朋友给我留言说心经讲的不是怎么成菩萨。而是讲的菩萨如何厉害,或者说是成了菩萨的人会如何。 拜神仙的人和学科学的人是两类人。 拜佛的人和学佛的人自然也是两类人。 争执无意,拜佛者只需信仰,学佛者只看证明。 本就是两类人,要做那种人,全由自己,各看机缘。

September 17, 2024 · 1 min

程序员看《心经》

阅读本文需要一丢丢的 javascript 基础,如果没有,花半个小时学习一下基本的语法就行啦。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萨说的是我们的内心,理解成我们的意识也行。因为人有时候会迷失内心,所以保有内心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状态,故而菩萨。前两句第一句说的是,用我们的心或者意识观察自己,看得久了,看得细了,我们就能到达智慧的彼岸。 般若就是智慧,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意思就是我们在一条河边,河对面就是有智慧的人呆的地方啦。到达智慧的彼岸会怎么样呢?就是明白了五蕴其实是空的,然后一切的痛苦厄难都拜拜了您,也就是可以送走它们的意思。 这一句是全经的纲领,前两句是方法,后两句是结果也是目的,照见五蕴皆空是收获的结果,有这个结果后就可以度一切苦厄了。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是佛陀的弟子,经其实就是大佬的传授的经验,通常就是语录的形势。从这句开始,就是在解释上面五蕴皆空是啥样,也就是在解释为什么五蕴皆空能够度一切苦厄,其实也在为前面能达到照见五蕴皆空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行方法提供理论证明。下面开始上代码了: let se = '赤' or '橙' or '黄' or '绿' or '青' or '蓝' or '紫'; let se = null; 假设我们我们有一个叫 se 的变量,他用来装我们日常看到的颜色,你可以理解他就是你盯着一面的眼睛看到的颜色,这个墙可以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然后当你背对着这面墙的时候,你不依靠记忆关于它的颜色是什么呢?是 null,也就是空。 这就话的意识就是佛陀在告诉舍利子,se 的值是具体的颜色,还是 null。他都是 se 这个变量,se = null 他是 se, se = ‘红’ 他还是 se。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句话的意识另外四个变量,shou, xiang, xing, shi 也是一样的,不管他们放啥具体的值,他们也可以放 null,也就是空值,都是一个变量。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淨;不增、不减。” 佛陀又继续告诉舍利子,法就是变量的概念,不是具体的哪一个变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变量通称,诸法空相,说的是任何变量等于 null 也就是空的情况。和变量的其他具体值,例如 ‘出生’,‘死亡’,‘肮脏’,‘干净’,‘1’, ‘-1’,是不同。null 这个值是不带有任何信息的,你不能通过 null 得到任何东西。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这里承接上一句,因为 null 不带任何信息,所以具体说就不表征具体的颜色、具体的想法、具体的行为、具体的意识。所以取 null 为空的状态下,身体的各种感觉、身体本身还有意识主体都”不存在“了、没有任何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和被意识到的对象。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没有感知主体,也就没有感知对象,自然也就没有感知范围,也就是不存在眼睛能感觉到的范围,以及意识能意识到的范围。因为全是 null 了。想想你背对着的重新随机上了色的墙的颜色,又或者想想自己是一个植物人,或者再简单点回忆一下你睡着的状态。只有醒着的你,能知道你”曾经睡着了“。睡着的你是不知道你睡着的,更不会知道你什么时候会醒来。同样地,你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老去和死亡,更不会知道自己已经对老去和死亡没有了判断。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在这种状态下,佛陀之前教授的解脱通过的另外的一条道路的四帝(不展开),“苦、集、灭、道"也自然不存在了,当然也不需要了,因为苦也是需要 let x = ‘苦’ 的。这时我们也不会去分析结构,然后给于内心中的变量赋予 null 之外的东西。通俗点讲,这类似你深度睡眠的状态却不完全相同,这种类似的状态能发生在你醒着的时候。 ...

August 26, 2024 · 1 min

从“我”说起

关于“我”的意识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或者说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意识到了“我”这么一个存在? 更远的,在没有意识到“我”之前的,意识能力又是什么时候出现了呢? 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受到记忆力的约束,不单是那种记忆力衰退的约束,更多的是记忆力尚未完全发展的约束。 以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从第三方视角来看。我们身边的人看我们,或者我们看身边的人。 这有一个潜在的假设,人人都是一样的,我和你并非一个特殊的个体。 这还有一个潜在的取舍,有意识表现的才算有意识。虽然有点残酷,但是一块有意识却无意识表现的石头,我们认为他是没有意识的。 意识是“我”的前提,而感知是意识的前提。换句话说,意识必定是具备感知能力的,这包括感知对感知的感知(后面我们会看到这种类型的感知的重要性)。 这里有一个和意识一样的取舍,有感知而无感知反应事物,我们认为它是没有感知的。 最后感知的前提是物质和物理性质,这既包括有形的物质也包括无形的物质。物质和他们的物理性质是感知的前提。同样的,尚未被证实的物质和物理性质,我们认为其实不存在的,比如暗物质和其性质。 现在我们可以部分的回答上面的一些问题了。 构成“我”的物质,在“我”出生前就存在了,物质不断的聚合或分散,在某个时期开始组成了我的物质边界,而这些都是在物理性质作用之下发生的。 这个边界之上,每时每刻都有物质进入,也有物质离开,边界也在不断变化。这个边界就界定了我的边界,也是我的物质基础。 而这个物质是不是我,则取决于一个意识的判断。既可以是我的意识,也可以是他人的意识。 离开了意识,这个物质边界就只是一个物质存在,是我们不曾知晓的山林中的一块石头,是不曾知晓的宇宙中的一粒尘,是我们不曾知晓的大海中的一朵浪花,边界只是一种短暂的物理形态。 虽然物质边界不断变化,物质也在进进出出,但物质边界之内的动态物质组合的物理性质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这个边界呈现出了感知能力。 有物质边界的实体很多,比如石头、砖头、微生物、植物、动物等等,但只有其中的一些有感知能力。 草履虫会向着营养物质游动,一朵花会向着太阳生长,小动物的行为则更为复杂,感知能力就是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进一步的人类设计的机械也是具备感知能力的,比如捕鼠夹、自动控制设备等等。 人类历经漫长的岁月才搞明白了物质和它的物理性质如何产生诸多的感知能力,并设计了众多的人工设备。这一切在当今的基础教育下并不难被人们所理解,但不要忘了取得这些成果的漫长艰辛岁月。 强调这个是当前人类正处于感知能力如何构成意识的探索阶段。 很显然,具备感知能力的事物也还是很多的,但是具备意识的事物显然只有我们能观察到的动物(包括高级动物)。 感知能力是物理性质的叠加结果,而意识是感知能力的叠加结果。 那么感知能力和意识的分界点在哪里呢?分界点真的存在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下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意识呢? 感知能力是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那么意识也一定是高级的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 这个高级一点的能力是什么呢?想想一个捕鼠夹的反应是不是很简单?我们把这种简单叫做机械反应,那么高级的反应就一定不是机械的反应。换个角度来说,再高明的机械反应,也还是机械反应。 我们再来看看与人的交流,我们和一岁小朋友以及和一个七八十岁老年人沟通会明显感觉不同,哪怕老人家老年痴呆了。 又或者你和一个初级棋手对弈以及和一个高级棋手对弈,感觉显然也会不同。 这个高级的能力就是,感知能力对感知能力的感知。更直白的说,就是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的同时将我们的反应产生的变化也作为做出反应的依据。 为什么我们会把下围棋作为人类智慧的巅峰?为什么爱因斯坦会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意识作为高级的感知能力,实际上是感知能力的高阶应用。最原始的感知能力是一阶,之后可以二阶、三阶、四阶……还能二三四阶叠加。 从这个角度来说,意识与其说是一个精神主体,不如说是一种大脑状态,它是有不同程度的,形象的说它是分层次。 然而并非只要是感知能力的高阶应用就会产生意识,意识的产生必须符合一定复杂度和组合方式,而这就是当下正在探索的。 到这里是时候回答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了,关于“我”的意识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类似,当感知感知感知的时候,意识产生了。 当意识意识意识的时候,“我”就产生了。

July 14, 2024 · 1 min

我的2023

清明已经过去了几天,我这才开始回顾去年。不过比起去年一次性回顾三年的点滴,这也是种进步呢。 2023年是疫情放开后的第一年,在阳了过后,元旦前想去附近和早茶的店喝个早茶,发现已经关门了。很多店面和很多的人还是没有熬过过去的三年呢。 元旦约了广州的朋友们喝早茶,大多数的朋友们跑到外地跨年了,大家积累了不少外出的冲动呢。不过最后还是约到了灵敏和刘琰夫妇,饭后去他们办公室看了看,不得不感慨,在大家不怎么出门的几年里,有人还是在埋头进步的。 没有抢到回海南的票,自然而然的和对象要回江苏过年。回家前去万佳批发服装市场买羽绒服,也是因为疫情放开的原因,各店家开始提前清尾货,价格真的是便宜的没得说,拼多多都要自愧不如。衣服添置好就等过年回家了,回家前四处逛了逛,那些活下来的店面还是很乐观的,可以看出他们为接下来的营业额增长做足了准备,其中的一部分人几个月后为自己的误判付出了代价。 前一年回家把奥利奥寄养在了宠物店,家里横的它呆傻了一天多才开始慢慢吃东西,而且那个寄养的笼子怎么看也是中牢笼,生病的时候住住还行,也许没事的时候还是放在家里合适。于是给他买了喂食器,试着让它春节自己呆着。这个决定给节后后回来留了个惊吓。 这个春节是第二次来对象家过年,不像第一次来的时候那么紧张了,和亲戚们也熟悉了很多,去了黄海港逛了逛,还去看了一下荷兰花园(可能是叫其他名字),然后冬天的北方花哪开得出来,吹了一阵子冷风,这阵冷风也把我带回了河北冬天早操的早晨。几个人去星巴克喝了点热的,堂弟就呆着去吃七欣天了。这顿饭对象让我买单,但是最后抢不过堂弟,感觉在他们一家人的眼中,不,不对不是在眼中,在他们家人面前我就是个文弱书生,抢买单毫无换手之力,被对象教育了好久,有时间还是要加强体格锻炼呢。 回广州前,先和对象去南京看了看她的学校,本来担心保安不让进,毕竟疫情才放开没多久,而且去的是学校,然而对象和保安大叔聊了几句之后保安大叔居然让进去了。这也是对象让我觉得神奇的地方,很多事情我觉得按照常理沟通完全没可能的事情而不愿意沟通的地方,对象总能神奇的让常理失效。是啊,有什么事情不能去尝试沟通呢?沟通不正是架设桥梁的过程嘛? 看完学校又去苏州和对象的大学舍友们聚了个餐,这也是他们毕业后几年之后的聚会。想想我自己,也好多年没和舍友们相聚了,不过好在有我俊爷在广州。有一个大学舍友在同城就是种奇妙的感觉,会觉得自己始终和自己的大学生活联系着,虽然我这人比较宅很少找他吃饭,基本都是他找我。。。是啊,我一直就是个宅男。好在我的那些外向的朋友老喜欢找我出去玩,我才不至于一宅到底。有空的时候,还是要主动点呢,老让人家约不太好。 过年期间带着《存在主义咖啡馆》,但是没有看完,他是后面慢慢看完的。这是一本哲学小史,讲的嘛也就是存在主义。对生活及存在没有疑惑的人是不需要看这本书的。哲学是给发问者提问的,如果没有相应的问题,那么还是不要看哲学了。需要的时候自然会需要,否则只会平添问题。 节后回到家,猫猫“看着”一切正常,唯独他把零食箱子里的一整袋火腿肠翻出来吃了。也不知道它究竟吃了多少,也纠结要不要带去检查。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没有带去。但碰到这种情况,其实可以咨询一下医生的。在跑跳吃饭都正常一周后,它开始呕吐,而且吐出了血,于是呆着它去看了医生。照影出来,可以看到它体内还有一些铁环,因为没有肠梗阻,所以最后选择了内窥镜取物。用时三个小时,终于取出了大部分。剩下的它自己后面排便也排出来了。也是不是给他开了罐头它吃太撑,导致割到胃它可能也会慢慢排出来吧。不过还早最后没事,顺道长了一下身价。 以前的人过年前后是猫冬的时候,而我则觉得过年前后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工作没少多少,还有年底冲刺,生活又排满了更多的事情。这种过节真的是过节嘛?或许不是节日的问题,而是打工人的问题。现代工作不仅是反人性的,而且是反传统文化的。 忙碌的春节过后,就是常规的日常工作了。2022年下半年开始参与到 AI 画图项目之后,2023年就在这个方向上快速更新。几个月里,边工作边学习 AI 的相关知识。转眼就到了四月份,清明只放了周三一天假,并没有拼出虚假的三天假期。我觉得是一种进步,然而也要考虑五一的计划了。依旧,没有抢到五一会海南的票。于是爸妈和姐姐提出五一他们过来广州玩。于是就准备五一他们来的事宜和计划。 然而事情总是出乎意料的,五一他们过来了之后,很快三个人都阳了,其中老妈还是一阳。于是,五一他们不远千里来这边躺了几天又回去了。不过也好,也算开了个好头。不过怎样,一家人有计划相聚总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也是在五月,通过一段时间 AI 的学习后,开始意识到佛学对人的一些认知与 AI 对人脑的模拟达成的结果有某种程度的吻合。于是看了一些佛学的书,特别是一行禅师的书。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也看了一些杨定一的书,加上《存在主义咖啡馆》,还有我对冥想的实践。这些为我一直困惑的关于人生的一些问题的答案提供了思路。于是从五月开始我开始写《一种关于人生的主张》系列文章,一直到十一月份陆续写完,并给系列取了个大标题《幸福主义》。 这是我给自己关于人生的哲学问题的答案。那些,在病痛、失落、悲伤、迷茫以及虚无时我不断问自己的问题的答案。也算是我给这个世界寄予我思想的回馈吧。 五月末的时候,利用周五晚和周六日去了一趟汕尾、汕头、潮州两日游,算是我们对自己的一次突破吧,突破的时候出去旅游一定要是节假日。这一次突破,也让我们觉得,出去玩的机会还是很多的,一个平常的周末就可以,而非在那几个有限的节假日里,而且费用还便宜,票也好买。另一个,就是我那些潮汕朋友,原来潮汕两个字代表着那么多地方,就像我说我是海南的一样。 当然,两天会海南还是不太实际,火车就太久了。于是端午对象抢到了票,于是我时隔将近六年后又短暂的回了一趟三亚。说有变化吧,是有变化,但也没那么大变化,还是那么漂亮。真正让我觉得变化大的是,原来我的初中和高中居然分裂成两个学校了。我还是喜欢我当年初中的这个校区,在这里呆了四年。虽然那会沉迷网络,但比起高二去新校区后,沉迷学习来说,有更大的自有,每天都能回家开电脑,也每天都能回家洗热水澡。虽然家在三亚,但是我不喜欢洗冷水澡,一直都不喜欢,所以我也不喜欢下雨。下雪我倒是很喜欢。 时间短暂,只见到了三个老友。其实吧,我远程办公好几年了,回家办公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旅行办公其实未尝不可。但毕竟是有对象的人了,远程办公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有时间做饭,所以远程办公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用来给对象做饭。以前对象年年都会因为肠胃原因去医院,应激性肠胃炎。但自从自己做饭之后,就没再因为这个问题去过医院了。 体会到平常周末出游的便利,八月份的时候,对象请了周五一天假,拼上周六日,周四晚出发,去桂林和阳朔玩了三天。对象很想去梯田,但是这次我们没安排好时间。不过就算是探个路,为下次再来积累了经验。 在之后就是十一安排爸妈和对象爸妈在江阴见面,虽然我们这边有些做不到位的地方,但是对象父母还是比较包容的。虽然两地风俗和文化不同,但是爸妈们的价值观基本还是一致的。这一次姐姐也同行,所以见完面就呆着他们去无锡、苏州、上海都完了几天。小时候吧,我就老让我妈带我们出去旅游和玩,但是很多年他们也还没带过。那时的生活有很多的限制,所以这一次也算是一家子到自家城市之外的地方旅游了。爸妈见完面,我和对象的事情也算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吧。 下一步就是买房了。说到买房,这几年大家对这个话题不免会有惊恐,生怕踏空了。我们当然也怕。然而,这个世界风险和收益始终是并存的。而且人也不应该只考虑风险与收益,人还有责任、还有理想、还有梦。 我吧,其实在之前上班的区是有房子的,但是增城区离市区太远了,去度假还是不错的日常通勤就不太合适了。所以来到市区后,就一直租房子住。前些年出于种种原因,没有置换。既有转行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心力不足。也有,我和对象未来几年在哪个城市发展也不确定,还有户口挂靠等等。但总的来说时候未到吧,而且我自己的认知也没准备好。在买这个房子的时候,我对房地产还一无所知。像是开了个盲盒,如果我要还在增城区上班从自住的角度来说,也确实挺不错的。但放眼更大来看,这就不是一个最优的决策了。 第一次产生置换的想法是受对象其他,那是2021年,当时也去一些地方踩了踩盘,但是受当时的政策限制,也并非最好的置换时机。然而事情的走向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若2021年卖掉再买,那就是高位换盘,确实不是好策略。反过来,如果当时卖出去,过几年再买入,比如时下,那就是一个很好的决策。但人是有局限的,时局在未发生前也是无法准确预测的,衡量风险与收益的智慧就是对赌的智慧。当然,几年前的我是没这个智慧的,那时的我还没有接触到一点点金融的皮毛。也就是在那时开始,我也才开始接触的金融的皮毛。也才发现这门重要的学问。 之前也说过,也是从那时起我学习金融知识以及学习水库文集。很难讲我是为了学习房地产去学习金融,还是为了学习金融去学习房地产。总之处理技术之外,我又给自己增加了两门学习内容。2022年的年终,在进行了一年之后,我又去市场踩了一下盘,当时疫情还没放开,一些走向也是很明显的。加上广州当时一场急封行动,这个事情又搁置了。而且当时的认知也告诉我条件还是不成熟。 于是乎,在去年十月份确定要买房之前,在七月份我在白云山游荡的时候,一个想法涌上心头,该开始看房了,今年的看房之路就这么开始了。一开始只是周末有空的时候和对象去看看,后来就变成我有空的时候就去先筛选。在缓慢进展的时候,就到了十一。我们的看房计划也就变成了买房计划。对打算结婚的人来说,有一个自己能每天下班回家的房子,不用担心房东装修或者卖房要赶忙搬家,租房可以接受,但也有缺点。这点在2021一年内因为房东装修搬家两次的经历让我很明确。我不喜欢搬家,我家在我小时候一直搬家,所以我也不喜欢住校。我喜欢呆着一个固定熟悉的地方。所以在陪对象签下网签合同的那一刻,此前对房产与交易的种种恐惧都被心中的激动淹盖。 有自己的一个家是一种信仰,与房地产无关。是值得为之奋斗的美好事物。有了产权的保证,很多在出租屋里不会做的事情,才能没有顾及的去做。比如添置一架钢琴,有或者挑选心仪的家私。 在十一假期后的一天,团队告诉我因为老板的资产被黑事件,团体要减薪和裁员。正当我在想如果减薪的话,还要不要干下去的时候,对面告诉我我可能需要暂时离开团队了。虽然对面很难过伤感,但我其实松了一口气。因为我也为没时间看房为难,我认为买房这件事窗口期可能不多了。时间就是价值,减薪之后加大时间的损失,裁员反而还我自由。自由,是我呆在这个团队最大的原因。我不喜欢九九六,甚至是骨子里的厌恶。所以虽然也有确定,我还是很喜欢自己的团队的,因为自由。最终安慰了一下 leader 之后,确认能拿到最后的工资就恢复了自由身。 从2019年加入团队,到2023年10月,连续呆了四年。作为一个裸辞过三次的人,我对自由的向往已久。只是之后,我选择这份自由来看房。目标嘛,按照业内标准看房两百套。对房地产走势、政策、经济的看法每个人都有。所以这个过程中,我也在听着各方面的声音,有看好,有看坏,还有不好不坏的。学会把不同的生意放在一起,站在不同的角度解读同一个事情,让自己的脑袋和自己打架,是一件很耗脑力的事情。要是我当时还在上班,天天敲着代码,我的脑袋能量肯定是不够的。如果过去几年的是理论学习,看房的这几个月则是微观理论验证。 这个过程里,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有两件,第一件是对房子的认知不断变化,比如一个小区,今天觉得不错,多看几个之后也就觉得那样。一些原来不想去看觉得偏远的地方,去了之后发现以外的好。还有一些本身各方面的很好的小区,因为大众的一些观念价格严重低估。事不躬亲不知道。很多人不过是活在观念的陷阱里了。 另一件就是有自己的脚把广州城区走了一遍。最开始我走过通什,后来走过三亚,再后来走过增城,而现在走了一遍广州。走过在珠江两岸,走过广州塔,走过省委大院,走过中信。广州吧,好像也没有那么大。大城市和小城市比不在自己的地大,地哪里没有呢?真正大的是密度,谁能在同样面积的土地上放进不同的产业、不同的设施、更重要的是形形色色的人。有人的地方才有城市,才有房地产。 最开始我倾向于自己住了六年熟悉的客运站这里,后来又觉得旁边燕塘方便,再后来觉得海珠北不错。如果不是对象的公司准备搬到黄埔区,我们很可能选在海珠区了,或者也可以说海珠岛。从海南岛,到海珠岛也是一种怀旧呢。 择城、择区、择筹、择时。在一步一步过筛子的时候,时间来到了十二月。因为我另一个伙伴要跑路,所以团队又想把我叫回去。等于给我放了两个月的假期,但我很忐忑,虽然我觉得不用担心工作的事情,工作自己会送上门,但没想到这么快,回到熟悉的团队比区新团队也会少适应时间。但,我还没买到房子啊。我还没看够两百套呢。和对象考虑了半天后,觉得还是回去吧,毕竟两个月没入账了,看房重要吃饭也重要呢。于是看房的速度又减慢了。 2023年的最后两天我们筛选出了一套符合我们需求的房子,在和卖家隔空博弈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我们目标单一带来的谈判劣势,我们发现了另一套之前看过却没留意的房子。也正是这套房子,开启了我们新年的第一天,也是我们第一次在谈判桌上与人长时间博弈。 如果说2023年有什么影响深远的大事的话,那就是 AI 与买房。这两件事一件促进了我对自己的认知,另一件促进了我对世界的认知。当然也不仅仅也他们觉得,他们只是在一系列积累中最终开花结果的地方。出去这种大时空尺度的事情,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忆的小事。 比如在七欣天的那次,堂弟问对象吃什么蟹,结果对象指着生鲜缸里的活蟹说吃这个,那一顿四个人七百多。所以我没抢到买单,对象很不高兴,嗯,都是我的错。但我真的扭不过180多斤的大汉啊。 比如在三亚和伟哥还有老鸭和椰子水聊三两马车,还有见识李家的豪宅,以及他家那台望远镜。像我们在初一的时候,一伙人众筹过家里的放大镜,要由我研究组装一个望远镜出来,当然最后当然是做不出来的,因为光有凸透镜是不行的,还有要凹透镜啊。当然,还有那些我来不及拜访和叙旧的老友。 比如在上海的时候,老父亲逞强要去淮海路怀旧,结果我们从淮海路走到外滩,他的脚就告警了。后面他们三个就佛系自己逛了,这样也挺好,一家人去一个地方,各逛各的。 比如和俊爷涛哥一块和来广州的大学同学吕建吃了饭,建哥当年在大学对我提醒过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廉则无友”,当年我自然是听不进这句话的。但后来我明白这句话讲的其实叫和光同尘,与同流合污并不一样。对了,涛哥是俊爷媳妇,女生。是四个人吃饭,不是六个人。 比如韩旭同学带娃来广州玩,也是和俊爷涛哥夫妇一块吃的饭。这些都是上大学之前,在学校群提前认识的人,当然还有我另一个舍友尧子。 还有广州亲戚疫情后难得的聚餐,还有小舅公给的广州队对江苏队的篮球票,还有那颗陪我看了一下午房的柚子。 生活总在继续,一成不变的不是生活,而是你选择生活的方式。 2023年是疫情放开后的第一年,人们开始走出家门,人与人的互动开始回到从前。 生活再一次丰富了起来。

April 12, 2024 · 1 min

AI与大脑

最近两年 AI 的热度远超从前,并且开始真正进入了人们的生活。AI 翻译过来就是人工智能,也就是人类创造的智能,这里的智能自然而然是以人类自身的智能来对标的。至于是否达标则众说纷纭。很多人认可图灵测试,但也有很多人不认可。然而不管标准如何,以人为对标总是没错的。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工智能能做到人的智能所做到的事情,它就是通用人工智能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的人工智能,包括时下(2024年4月)的 GPT 都还不算,因为最重要的一点它目前只能从语料,以及转换成语料的其他信息中学习。这也是杨力昆(音译)的主要观点,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应该能像人一样,不单是从语料中学习,更重要的是从这个世界中自住学习。不妨想想,人类的任何知识,最开始是从何而来的?是上帝或者外星人送给了人类一本书嘛?不是的,至少对懂科学的人来说不是的。他们最初来源于智力对自然的认知与创造。 尽管如此,另外两位图灵巨头还是从 GPT 中看到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未来,他们认为人类或许已经找到了那把关键的钥匙,只要时间继续往前走,那扇门很快就会打开。而门后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无人知晓,人类是在拿自己的未来做一场豪赌。于是在 AI 的狂飙中,我们总能看到保守派的呐喊。 这个世界会往哪里去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万物自有其时。我们能真正掌控的也自有自己。虽然如此,对大多数人来说,掌控自己确实也没那么简单。在《幸福主义》系列里,我们强调要过快乐的人生,就需要对自己的内心保持觉察,掌控自己的大脑以及其中的观念。然而,这并不容易。正如我们提到过的,心和脑时刻处于博弈之中,我们的脑时时刻刻都在准备着夺取我们的注意力,而我们的心倘若不够强大,那么它很容易就失守,导致我们陷入无明与执念当中。 《幸福主义》系列,讲的就是要过快乐的人生就需要保持自我觉察,并且重点强调保持自我觉察的方法,也就是我们说的追求快乐的第一步。至于追求快乐的第二步,我们也用了三篇文章讲了具体的方法。然而我们发现,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解方法论层面,不讲解其中的一些更底层的运行原理,我们已经讲解了的方法很多人找不到操作的着手,也无法衍生出更适合自己的更具体的操作方法。 上一个系列我们讲的是“明心”,接下来我们要讲的就是“见性”了。我们一起来到大脑里看看,来看看这个“我”与“世界”的媒介,来看看心脑战争的战场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个过程里你会理解大脑究竟是怎么工作的,最重要的你会更加理解人性。也许你还会明白什么叫真正的虚无,会明白为什么我们选择主张把追求快乐做为一种人生,而不是其它什么的。 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和 AI 有什么关系呢?AI 恰恰是打开这一切自我认知的关键钥匙,它的成功不仅仅是计算科学的突破,更是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突破。是它使得我们更加了解自我,也为我们验证人类历史中,关于人的假想哪些更可靠,哪些更有道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 AI 热度超前的当下,比起 AI 技术,人类更应该关注自身。 AI 注我,而非我注 AI。

April 7, 2024 · 1 min

postgresql快速上手

快速安装 a. 通过图形界面安装(适合 windows, macOS); b. 通过命令行包管理工具安装(适合 windows, macOS, linux); 快速配置 a. 端口配置,默认 5432; b. 启动服务,图形界面或命令行启动服务; c. 用户配置,默认当前系统用户以及一个默认的 postgre 用户,可自己新增用户; d. 密码设置,密码需要专门设置; f. 链接工具,可以设置系统变量添加工具,比如 psql 或者 pg_restore 之类的,也可直接使用可执行文件路径使用; g. 数据库配置,有默认的数据库和用户数据库,可以删除和创建; 快速使用 a. 链接数据库,可指定用户,数据库,还有端口; b. 使用数据库,链接上以后有个类似命令行的工具,支持 SQL 语句进行查询,同时也支持数据库管理命令,比如删除数据库,切换用户,导数备份等等; c. 作为服务,链接程序配置端口、用户、密码、数据库连上之后通过orm 等链接库使用即可;

December 12, 2023 · 1 min

幸福主义

这是本系列的最后一片文章了,哲学的话题通常不太好写,写了其实也没多少人看,看的又没多少看完,而看完又能去照着做,坚持着做的就更是少中更少。 我们深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袭来。当下的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之外,用于关注自身的时间更是所剩无几。 这一方面是由于当下的很多工作时长不断变长、学习任务不断变多、生活需求也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各种以掠夺注意力为首要利益的商业模式大行其道。 我们并非要否定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以及多元商业化的价值与意义。相反我们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很赞同罗素的“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并且我们也不认为人可以真正的主导外部世界,主导这个世界的进程。群体的行为发展大于个体的总和,那是另一个是维度上的事态演变。并非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 从宇宙星辰,万千人潮中去看每一个个体,看到都是渺小与微不足道。世界离开了每一个个体也都将照常运转,就像人少了一个细胞,哪怕是脑神经细胞也无碍于你的意识。 个体的意义不在于外部环境,而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世界看我渺小,我看世界亦是如此。我们不能阻止外部世界定义我们,外部世界也不能阻止我们定义他们,这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自由意志。 当我们觉醒自由意志,当我们厌烦外部世界对我们的定义,当我们想要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归处时,我们该如何找到答案呢? 很遗憾,这是一个无解的题。因为提出问题的是自由意志,回答问题的是自由意志,制定答案的还是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是可以改答案的。 这并不是一个有答案的问题,甚至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有一个答案的,而觉醒的自由意志除了自己可以改自己设定的答案之外,它更不可能接受自己之外的答案。包括很多人想当然的——生存。 所以与其把这视为一个问题,把生命视作一张答卷。我们不妨把它视为一种提出主张的机会,把生命视作一张没有预设的白纸。四条纸边就是我们与世界的边界,边界之外我们听天由命,边界之内我们肆意发挥。 那么我们要在这张纸上涂抹上什么呢?对我们的人生我们要提出什么样的主张呢?是生存嘛?是财富嘛?是真理嘛? 自由意志真的是太自由了,所以你能看到古往今来不同人提出不同的答案。有唯心的、有唯物的、有神创的、有机械的等等等等。相信在未来一定也会有更多的主张出现。 然而这么多的主张反而给了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为什么新的主张会出现?为什么呢? 因为对老的主张不满意。年轻人不喜欢老东西们制定的标准和规矩,要自立门户。你看西方哲学的分流、宗教的分流无不是如此。 觉醒了自由意志的人,自然而然知道这是必然发生的。一百个自由意志,必然最终是一百个人生主张。一个自由意志的主张必然和环境对它的局限、它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 它是自由的,但它也不是完全自由的。它是不自由的,但也不是完全不自由的。四条纸边就是它的边界。因为环境在变,所以我们的主张也会变,也就是说我们的自由意志大概率是会改变主张的。 无论是别人给的主张,还是我们自己定的主张,在我们感到不满意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改主张。我们把这句话倒过来你就会发现。我们改主张是因为不满意就主张。再换句话说,是为了——消除不满意。 什么是不满意呢?是一种情绪,具体地说是一种负面情绪。所以,当我们把“消除不满意”,“生存”,“财富”……等主张放一起的时候,我们发现“消除不满意”的优先级其实更高。 而消除不满意其实有两种可能,一种就仅仅是消除不满意,另一种则是找到满意的。同时,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也让我们了解到,心理的活动产生往往也与情绪相关,除了被负面情绪驱使之外,也会被正面情绪驱使。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把作为人生追求的主张,这里的快乐是广义的,正如前面我们对他的定义——创造快乐的情绪,不破坏平和的情绪,减少不快乐(狭义)的情绪。 这种关于人生的主张,其实是一种元主张。它是关于人生的主张的主张。而元主张之外的主张,就退变为追求快乐的途径,比如生存、财富、真理…… 在提出这种主张之后,我们也提出了实现的要求与方法,最根本的就是要对自我保持觉察。我们花了很大的篇幅说这个,因为它确实非常重要。没有觉醒自由意志的人,通过加深对自我的觉察以及理解,自然也会觉醒自由意志。 对自我保持觉察也就是我们提示的追求快乐的人生主张的方法论,有一个词简单的概括就是——自觉。 而之后我们说的正念也好、冥想也罢、还有心念转变,都是自觉时所具备的能力,当然也可以通过这些能力放过来训练自觉。对于这些能力我们也用一个简单的词概括——自主。 自觉则自主,自主则可以选择快乐。 我们认为过一个充满快乐的人生是一种幸福。 因此,虽然历史上已经有人用过这个名字。但在这里我们还是要把这种关于人生追求快乐的主张叫做—— 幸福主义。 祝开心。 ^o^

November 17, 2023 · 1 min

半杯水的现象

面对半杯水,消极的人会想着没了半杯,积极的人会想着还有半杯——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个的老故事了。然而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故事其实是有个陷阱的,那就是二元对立,这是一种观念的陷阱。 我们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一个正念的人会如何看这半杯水? 正念的人看到的就是半杯水,既不是缺了半杯的水,也不是还有半杯的水,就仅仅是半杯的水。 正念是一种当下的视角,观察到什么就是什么。 消极的人是怎么看的呢?他除了半杯的水之外,还“看到”了一个满杯的水,这个半杯水的差距会形成一个“对增量的追求”,也就是我们说过的欲望,而这种欲望是会产生负面情绪的。 积极的人是怎么看的呢?他除了半杯的水之外,还“看到”了一个空杯,这个半杯水的差距会形成一个“对存量的满足”,也就是我们说过的狭义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一种正面的情绪。 现在你再来想想,这两种情况,情况一是我们可以有十个装满水的杯子,而现在只有半杯水,我们可以拥有的更多。情况二是我们不但连水都没有,甚至连杯子都没有,我们一无所有。 发现了嘛?除了半杯水这个当下的状态,其他的观念以及情绪都我们附加的,他们无论是基于记忆还是基于想象,都是我们脑运作的结果,这种脑的解释是无穷尽的。 当然这其中脑的运作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基于记忆的前一分钟还是满杯水,然后喝掉了半杯。这种情况下积极的看就是一种想象,消极的看就是一种记忆。这里会有个有意思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记忆呢?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想想,我们就不讨论了。 这里我们要引申的是,还有半杯和差半杯一定就会产生情绪嘛? 答案是否定的。可以把还有半杯和差半杯当作“二次现象”,那么情绪就是脑基于“二次现象的运作”。 如果把情绪当作“三次现象”呢?脑自然会有对于三次现象的运作,比如产生一些基于情绪的行为。如此循环下去,像一个绵延而去的水波。 当你的心足够强大的时候,你就能意识到脑的这些行为,你自然而然也就是能打破这个循环过程。 一种方法是觉知当下停止脑的运作既可,也就是正念或者冥想。这个我们说了好多次啦。 另一种方法也就是观念转换,我们可以很直接的调整自己的观念,但很难直接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过通过调整观念也就是对于现象的解读,也可以达到调整情绪的目的。 比如当你觉察到对于半杯水的不满足导致负面情绪时,你改变一下观念,想着还好还有半杯水,那么你的情绪就会跟着转变。当然,如果这时你会返回去想还差半杯水,那么情绪也会变回去。 再比如,当你追逐一个漫长的目标时,离终点的距离尚远时,一方面既可以将视角转换到已经完成的部分用以激励正面情绪。也可以通过拆分目标,将欲望的完成难度与完成时间减小以避免负面情绪。 还比如,当你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的时候,想一想生命中美好的事物,试一试饿自己几顿,闭一会气,到医院重症科转一转,也许你会发现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好。 还有各种应用我就不举例了,有缘人自行探索吧。 到这里你会发现,观念转变其实不是很难,这是自由意志给我们提供的一个能力,难得还是保持对自我的觉察这一条,当做到了追求快乐的第一步,第二步自然也就能做到了。 守住你的心,自然也就能守住你的脑,进一步的也就能用好你的脑了。

November 16, 2023 · 1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