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两说

世上关于佛的说法大抵有两类,一种是叫人拜佛,另一种是教人学佛。

叫人拜佛者,是一种外求的方法。

教人学佛者,是一种内求的方法。

拜佛者,同样可以拜神仙。

学佛者,同样可以学科学。

在拜佛者的眼里,佛经说的是佛如何厉害,所以你要虔诚拜佛。

在学佛者的眼里,佛经说的是佛如何开悟,所以你也可以成佛。

佛经究竟是那一种呢?

其实两种都有,但哪一种是真经呢?

拜佛者、学佛者所见各不相同。

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相信哪一种可能只是取决于他们先接触到了哪一种。

上一次我写了篇《程序员看心经》,有朋友给我留言说心经讲的不是怎么成菩萨。而是讲的菩萨如何厉害,或者说是成了菩萨的人会如何。

拜神仙的人和学科学的人是两类人。

拜佛的人和学佛的人自然也是两类人。

争执无意,拜佛者只需信仰,学佛者只看证明。

本就是两类人,要做那种人,全由自己,各看机缘。

程序员看《心经》

阅读本文需要一丢丢的 javascript 基础,如果没有,花半个小时学习一下基本的语法就行啦。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萨说的是我们的内心,理解成我们的意识也行。因为人有时候会迷失内心,所以保有内心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状态,故而菩萨。前两句第一句说的是,用我们的心或者意识观察自己,看得久了,看得细了,我们就能到达智慧的彼岸。

般若就是智慧,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意思就是我们在一条河边,河对面就是有智慧的人呆的地方啦。到达智慧的彼岸会怎么样呢?就是明白了五蕴其实是空的,然后一切的痛苦厄难都拜拜了您,也就是可以送走它们的意思。

这一句是全经的纲领,前两句是方法,后两句是结果也是目的,照见五蕴皆空是收获的结果,有这个结果后就可以度一切苦厄了。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是佛陀的弟子,经其实就是大佬的传授的经验,通常就是语录的形势。从这句开始,就是在解释上面五蕴皆空是啥样,也就是在解释为什么五蕴皆空能够度一切苦厄,其实也在为前面能达到照见五蕴皆空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行方法提供理论证明。下面开始上代码了:

1
2
let se = '赤' or '橙' or '黄' or '绿' or '青' or '蓝' or '紫';
let se = null;

假设我们我们有一个叫 se 的变量,他用来装我们日常看到的颜色,你可以理解他就是你盯着一面的眼睛看到的颜色,这个墙可以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然后当你背对着这面墙的时候,你不依靠记忆关于它的颜色是什么呢?是 null,也就是空。

这就话的意识就是佛陀在告诉舍利子,se 的值是具体的颜色,还是 null。他都是 se 这个变量,se = null 他是 se, se = ‘红’ 他还是 se。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句话的意识另外四个变量,shou, xiang, xing, shi 也是一样的,不管他们放啥具体的值,他们也可以放 null,也就是空值,都是一个变量。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淨;不增、不减。”

佛陀又继续告诉舍利子,法就是变量的概念,不是具体的哪一个变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变量通称,诸法空相,说的是任何变量等于 null 也就是空的情况。和变量的其他具体值,例如 ‘出生’,‘死亡’,‘肮脏’,‘干净’,‘1’, ‘-1’,是不同。null 这个值是不带有任何信息的,你不能通过 null 得到任何东西。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这里承接上一句,因为 null 不带任何信息,所以具体说就不表征具体的颜色、具体的想法、具体的行为、具体的意识。所以取 null 为空的状态下,身体的各种感觉、身体本身还有意识主体都”不存在“了、没有任何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和被意识到的对象。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没有感知主体,也就没有感知对象,自然也就没有感知范围,也就是不存在眼睛能感觉到的范围,以及意识能意识到的范围。因为全是 null 了。想想你背对着的重新随机上了色的墙的颜色,又或者想想自己是一个植物人,或者再简单点回忆一下你睡着的状态。只有醒着的你,能知道你”曾经睡着了“。睡着的你是不知道你睡着的,更不会知道你什么时候会醒来。同样地,你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老去和死亡,更不会知道自己已经对老去和死亡没有了判断。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在这种状态下,佛陀之前教授的解脱通过的另外的一条道路的四帝(不展开),”苦、集、灭、道”也自然不存在了,当然也不需要了,因为苦也是需要 let x = ‘苦’ 的。这时我们也不会去分析结构,然后给于内心中的变量赋予 null 之外的东西。通俗点讲,这类似你深度睡眠的状态却不完全相同,这种类似的状态能发生在你醒着的时候。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因为我们没有从外界获取新的信息也就是具体的值来装载内心的变量,内心就没有各种赋值过程了,然后内心自然清明,也就能到达智慧的彼岸,也因为内心中的变量能保持在 null 上面,它不为外在所累了。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因为内心中的那些承载五蕴的变量都是 null 了,自然就没有各种形形色色的值出现,也就是情绪的表征没有来源了,执念也无处生根了,人到达了一种心如止水的涅磐境界,所以痛苦自然也就拜拜了您。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里就是总结啦,说的是佛们都是用这个“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方法获得了几种菩提,也可以理解成心境或是心理状态。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这里还是在做总结,意思是上面的那些证明讲完了,你小子应该能看出来这个修行方法是个好东西吧。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最后再感慨一次,这真能除一切苦厄。然后最后感慨一下,修行的四个过程,开始行动,正在到达,到达,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