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分拆

在前面两篇里,我们讲了万物集成效应以及否定了人类自我中心论。

经过这两讲的铺垫,我们实际上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的世界观,一种关于人但是不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人类身处这么一个世界,它有一个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最基本的“物质组成”,这些基本物质不断相互作用,集成出很多东西,而集成出的东西也这么不断集成下去。

在人类的观察角度,在这基本物质之下是什么我们目前无法观测到。而集成物质的顶端,必须宇宙中心星体,甚至宇宙之间是否也进一步集成出什么也是我们无法观测到的。

只说在我们观察到的两极之间,一切都是集成与聚合产生的,除了我们能观察到的最小级,一切都可以分解。除了我们能观察到的最大级,一切都可以再集成。

人类只是这么一个世界中的集成聚合而成的产物中的一种。这个世界并不是因为我们而开始,也不会因为我们而结束,所以我们没什么特别的。

任何一个人类种族都是可以拆分成个体的,任何一个个体也是能拆分成生物组成的,任何一个观念也都是可以拆分成基本观念的。

总结一下就两点,人存在于一个由基本物质构成,不断发生集成聚合反应的世界中。作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人也是集成聚合产生的。因此,人类一切(身心)也都是可以分解的。

当建立了这么一种世界观,我们就能把处理问题的方法抽象成两大类——构建与分拆。

当我们要产生新事物时,我们使用的是构建方法。

当我们要理解旧事物时,我们使用的是分拆方法。

如果说当下的 AI 发展是一种创造意识的构建,那么人类对自我意识的理解就是分拆。

当对意识的零部件认知不足时,我们的分拆就会有很多假设的基础部件,这就导致关于意识的理论各不相同。

然而,当 AI 的发展,实现了一些意识基础的部件(比如视觉理解、语言生成等等),那么对意识的分拆就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前面我们说过:

‘当感知感知感知的时候,意识产生了。当意识意识意识的时候,“我”就产生了。’

接下来,我们就会回到“我”,对意识作出一些更深层次的拆分,在这过程中你会开始了解,我们在《幸福主义》当中说到的一些方法,为什么是有效的。

因为它们正是符合我们的意识分层运作结构的。

人类自我中心论

人类自我中心论有着悠久的历史,简单来说它就是将人类作为中心的论断。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中心观已经改变了,但是在很多事物上我们还是有这种认知倾向。

已经改变了的中心观最经典的当属地心说。

而没有改变的,最有可能的就是人类智能是最高标准,人工智能只配给我们打工。

上一次我们讲述了产生意识的三个基本链条。

其中的第一个链条是生命的基础。

在这基础之上,人类才具备的第二个链条。

而正是在第二个链条的基础上,我们具备了第三个链条。

而当下的 AI 发展,与人类不同,他们第一个链条是

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物质->电路元器件->功能模块->计算机

计算机程序->模拟神经元->模拟神经连结->模拟神经网络->模拟神经系统

而 AI 的在第二个链条之上,同样可以模拟人类的第三个链条。

至于能否出现意识,目前我们还无法判断,但就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它们已经能对语言文字以及图片视频进行“理解”与“处理”。

如果人类的第三个链条对于意识产生是充分必要的,仅仅是通过集成效应就可以涌现出意识,那么我们认为 AI 涌现出意识只是时间的问题。

当然,到这里我们还是人类中心论。特别是上面的这段论断,我们仍然在以人类为中心标准去衡量智能。让我们换一种说法,来重新描述三个链条。

链条一:计算基础设施(人类是生物计算基础,AI 是电路计算基础)

链条二:计算功能(人类的计算载体是神经系统,AI 的计算载体是操作系统叫计算系统也行)

链条三:持续计算结果(人类是语言思想意识,AI 目前是语言、也许还有思想,未来可能也有意识)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智能,只是智能的一种形态,它并不是智能的最高标准。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答上一次最后问出的那个问题了。

人类智能不是智能的唯一标准,人类文明也不会是文明的唯一标准。

文明从来都是自下而上的产物,先有了智能个体而后经过复杂的过程形成了独特文明。

而人工智能很显然和我们不具备相同的计算基础,因而它们的智能个体与我们本质上也会大不相同。

因此,人工智能最终大概率会形成它们自己的文明,而人类文明可能只是它们文明的注脚。

万物集成效应

上一次我们从“我”的角度,探讨了意识的来源。在这一个过程的背后,其实是一个简单的规律——集成效应。

集成效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个体的集成会呈现出个体不具备的集体特性。我们上次讲到的物质的形成,边界的产生,感知的形成以及最终的意识的涌现都是这个道理。

涌现正是用来描述个体的集成得出集体效应的一种描述。

应用这个规则,我们再来重新回顾一下,意识的产生过程。让我们从目前科学观测的最原始的地方开始。

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物质->(细胞->组织->系统)->生命

神经细胞->神经连结->神经网络->神经系统

用于感知简单刺激的神经细胞->用于感知复合简单刺激的神经连结->用于感知复合复合刺激的神经连结->用于响应复合刺激的神经连结->用于感知响应复合刺激的神经连结->用于响应感知响应复合神经刺激的神经连结…->神经系统->意识能力->关于我的意识

第一个链条是生命基础,第二个链条是神经系统的基础,第三个链条则是我们意识产生的基础。

涌现的产生不是必然的,集成效应需要两个基本条件:1. 正确的集成方式;2. 足够的集成规模。

电路元件组成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就是不同的集成方式。人类与猩猩的心智差别也是不同的集成方式(表现在神经系统的集成)。

个人的幼儿心智状态以及成人的心智状态则既有集成规模也有正确的集成方式。

个体既可以作为低层次集成涌现出的高层次对象,当然也可以作为低层次的集成单元进而集成出更高层次的对象。

家庭、社团、群体、国家、种族、文化、文明这些都是有人类单体集成而出的高层次的对象。

同样地正如生命有不同形态,意识也有智商高低,家庭、社团、群体、国家、种族、文化、文明因为期个体单元间的集成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关系属性)的不同也表现出不同的集体特征。

当然,不管如何以人类为意识基本单元集成出的各种高层次对象之间还是有着共性而言。

但,如果以非生命形态构建出了非人意识,那么这些非人意识单元再进一步集成还会延续人类文明,或者表现出与人类种族文化文明相容的文明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学会先摈弃人类自我中心论。

从“我”说起

关于“我”的意识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或者说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意识到了“我”这么一个存在?

更远的,在没有意识到“我”之前的,意识能力又是什么时候出现了呢?

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受到记忆力的约束,不单是那种记忆力衰退的约束,更多的是记忆力尚未完全发展的约束。

以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从第三方视角来看。我们身边的人看我们,或者我们看身边的人。

这有一个潜在的假设,人人都是一样的,我和你并非一个特殊的个体。

这还有一个潜在的取舍,有意识表现的才算有意识。虽然有点残酷,但是一块有意识却无意识表现的石头,我们认为他是没有意识的。

意识是“我”的前提,而感知是意识的前提。换句话说,意识必定是具备感知能力的,这包括感知对感知的感知(后面我们会看到这种类型的感知的重要性)。

这里有一个和意识一样的取舍,有感知而无感知反应事物,我们认为它是没有感知的。

最后感知的前提是物质和物理性质,这既包括有形的物质也包括无形的物质。物质和他们的物理性质是感知的前提。同样的,尚未被证实的物质和物理性质,我们认为其实不存在的,比如暗物质和其性质。

现在我们可以部分的回答上面的一些问题了。

构成“我”的物质,在“我”出生前就存在了,物质不断的聚合或分散,在某个时期开始组成了我的物质边界,而这些都是在物理性质作用之下发生的。

这个边界之上,每时每刻都有物质进入,也有物质离开,边界也在不断变化。这个边界就界定了我的边界,也是我的物质基础。

而这个物质是不是我,则取决于一个意识的判断。既可以是我的意识,也可以是他人的意识。

离开了意识,这个物质边界就只是一个物质存在,是我们不曾知晓的山林中的一块石头,是不曾知晓的宇宙中的一粒尘,是我们不曾知晓的大海中的一朵浪花,边界只是一种短暂的物理形态。

虽然物质边界不断变化,物质也在进进出出,但物质边界之内的动态物质组合的物理性质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这个边界呈现出了感知能力。

有物质边界的实体很多,比如石头、砖头、微生物、植物、动物等等,但只有其中的一些有感知能力。

草履虫会向着营养物质游动,一朵花会向着太阳生长,小动物的行为则更为复杂,感知能力就是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进一步的人类设计的机械也是具备感知能力的,比如捕鼠夹、自动控制设备等等。

人类历经漫长的岁月才搞明白了物质和它的物理性质如何产生诸多的感知能力,并设计了众多的人工设备。这一切在当今的基础教育下并不难被人们所理解,但不要忘了取得这些成果的漫长艰辛岁月。

强调这个是当前人类正处于感知能力如何构成意识的探索阶段。

很显然,具备感知能力的事物也还是很多的,但是具备意识的事物显然只有我们能观察到的动物(包括高级动物)。

感知能力是物理性质的叠加结果,而意识是感知能力的叠加结果。

那么感知能力和意识的分界点在哪里呢?分界点真的存在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下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意识呢?

感知能力是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那么意识也一定是高级的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

这个高级一点的能力是什么呢?想想一个捕鼠夹的反应是不是很简单?我们把这种简单叫做机械反应,那么高级的反应就一定不是机械的反应。换个角度来说,再高明的机械反应,也还是机械反应。

我们再来看看与人的交流,我们和一岁小朋友以及和一个七八十岁老年人沟通会明显感觉不同,哪怕老人家老年痴呆了。

又或者你和一个初级棋手对弈以及和一个高级棋手对弈,感觉显然也会不同。

这个高级的能力就是,感知能力对感知能力的感知。更直白的说,就是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的同时将我们的反应产生的变化也作为做出反应的依据。

为什么我们会把下围棋作为人类智慧的巅峰?为什么爱因斯坦会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意识作为高级的感知能力,实际上是感知能力的高阶应用。最原始的感知能力是一阶,之后可以二阶、三阶、四阶……还能二三四阶叠加。

从这个角度来说,意识与其说是一个精神主体,不如说是一种大脑状态,它是有不同程度的,形象的说它是分层次。

然而并非只要是感知能力的高阶应用就会产生意识,意识的产生必须符合一定复杂度和组合方式,而这就是当下正在探索的。

到这里是时候回答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了,关于“我”的意识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类似,当感知感知感知的时候,意识产生了。

当意识意识意识的时候,“我”就产生了。

AI与大脑

最近两年 AI 的热度远超从前,并且开始真正进入了人们的生活。AI 翻译过来就是人工智能,也就是人类创造的智能,这里的智能自然而然是以人类自身的智能来对标的。至于是否达标则众说纷纭。很多人认可图灵测试,但也有很多人不认可。然而不管标准如何,以人为对标总是没错的。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工智能能做到人的智能所做到的事情,它就是通用人工智能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的人工智能,包括时下(2024年4月)的 GPT 都还不算,因为最重要的一点它目前只能从语料,以及转换成语料的其他信息中学习。这也是杨力昆(音译)的主要观点,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应该能像人一样,不单是从语料中学习,更重要的是从这个世界中自住学习。不妨想想,人类的任何知识,最开始是从何而来的?是上帝或者外星人送给了人类一本书嘛?不是的,至少对懂科学的人来说不是的。他们最初来源于智力对自然的认知与创造。

尽管如此,另外两位图灵巨头还是从 GPT 中看到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未来,他们认为人类或许已经找到了那把关键的钥匙,只要时间继续往前走,那扇门很快就会打开。而门后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无人知晓,人类是在拿自己的未来做一场豪赌。于是在 AI 的狂飙中,我们总能看到保守派的呐喊。

这个世界会往哪里去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万物自有其时。我们能真正掌控的也自有自己。虽然如此,对大多数人来说,掌控自己确实也没那么简单。在《幸福主义》系列里,我们强调要过快乐的人生,就需要对自己的内心保持觉察,掌控自己的大脑以及其中的观念。然而,这并不容易。正如我们提到过的,心和脑时刻处于博弈之中,我们的脑时时刻刻都在准备着夺取我们的注意力,而我们的心倘若不够强大,那么它很容易就失守,导致我们陷入无明与执念当中。

《幸福主义》系列,讲的就是要过快乐的人生就需要保持自我觉察,并且重点强调保持自我觉察的方法,也就是我们说的追求快乐的第一步。至于追求快乐的第二步,我们也用了三篇文章讲了具体的方法。然而我们发现,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解方法论层面,不讲解其中的一些更底层的运行原理,我们已经讲解了的方法很多人找不到操作的着手,也无法衍生出更适合自己的更具体的操作方法。

上一个系列我们讲的是“明心”,接下来我们要讲的就是“见性”了。我们一起来到大脑里看看,来看看这个“我”与“世界”的媒介,来看看心脑战争的战场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个过程里你会理解大脑究竟是怎么工作的,最重要的你会更加理解人性。也许你还会明白什么叫真正的虚无,会明白为什么我们选择主张把追求快乐做为一种人生,而不是其它什么的。

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和 AI 有什么关系呢?AI 恰恰是打开这一切自我认知的关键钥匙,它的成功不仅仅是计算科学的突破,更是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突破。是它使得我们更加了解自我,也为我们验证人类历史中,关于人的假想哪些更可靠,哪些更有道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 AI 热度超前的当下,比起 AI 技术,人类更应该关注自身。

AI 注我,而非我注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