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就像照镜子

每个人对自我的认知都是有偏差的,当然,我们对他人的认知也是有偏差的。所以,真实的我们究竟是什么样的其实很难说的清楚。能说清楚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些侧面,再考虑人在时间中的变化,那么我们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那就更说不清楚了。
真实的我、我眼中的我、他人眼中的我从来都是不同的。真实的我究竟是什么样的,往往并不重要。我们通常更希望自己是自己眼中的那个模样,至于真实的我究竟是不是自己的认为的、希望的那样,那就很难衡量了。大部分时候,我们还是倾向于认为自己就是那个样子的。直到某天从某个他的口中我们听到了不一样的看法。
“啊,原来是你是这样看我的。”
“什么我既然会是这个样子的?”
我们究竟是什么样的,并不取决于我们怎么想,而在于我们怎么做。
我们在独处的时候,很多需要多人参与的行为是无法发生的,因为我们在此种情况下究竟是如何的,那也真的只能是凭空想想而已。
就好像一个没有做过程序员的人,和你说996很轻松,那是不靠谱的。如果他甚至要开编程课,你十有八九是会嗤之以鼻的。这些事情,即便是做过程序员的人也未必说得一致,何况是一个没有实践经验的人呢。
这里面的问题在于,他的观点是没有实践支撑的,因而他对于事物的认知也就停留在想想。而就像我们上面所说的,想法并不等于实际。
我们看一个人靠不靠谱,并不是要听他怎么说,而是要看他怎么做。看他做过的事情以后,你才能衡量他说的那些东西是否是他做过的。
思维的大多数形式,还是语言。所以,一个人说的东西,如果如其所想,而他又不是不说实话的人,那么他的话语就反映了他的想法。
对于一个言其所想的人而言,当你发现其言行不一的时候,就可以知道,他的自我认知出现了偏差,亦或者你对他的行为认知出现了偏差。对于一个亲密关系中的个体来说,无论是哪种偏差,都是需要进行自我认知的校验的。
恋爱就像照镜子。
一个独处的人,是无法发现自我认知的偏差的,甚至对自己的认知存在的巨大的盲区。我们在他人的面前展现越多真实的自我,则越有可能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那一面,也越可能发现自己在有的方面和自己想得不太一样。
而与他人交往的最深层的关系,当属情感关系。在情感中,我们认识他人更认识自己。有时或者有一些困惑和沮丧,这是纠正一切认知偏差都会发生的事情,因为他们在否定那个“自以为是”的自我。然而,正视他,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更好的自我,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那个自我。
以前没谈恋爱的时候,很多人和我说,你要谈恋爱,你怎么能不谈恋爱的。
问及他们理由的时候,总是留出一丝诡异的笑容。成年人当然知道他们在说啥。
但,仅仅如此么?
我觉得不是,在我看来,除了生理需求的满足外,更重要的是下面两点。
更开心的生活,
更完善的自我。
除此之外,宁缺毋滥。

作者

Han Wei

发布于

2019-05-16

更新于

2024-04-07

许可协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