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说起
关于“我”的意识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或者说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意识到了“我”这么一个存在?
更远的,在没有意识到“我”之前的,意识能力又是什么时候出现了呢?
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受到记忆力的约束,不单是那种记忆力衰退的约束,更多的是记忆力尚未完全发展的约束。
以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从第三方视角来看。我们身边的人看我们,或者我们看身边的人。
这有一个潜在的假设,人人都是一样的,我和你并非一个特殊的个体。
这还有一个潜在的取舍,有意识表现的才算有意识。虽然有点残酷,但是一块有意识却无意识表现的石头,我们认为他是没有意识的。
意识是“我”的前提,而感知是意识的前提。换句话说,意识必定是具备感知能力的,这包括感知对感知的感知(后面我们会看到这种类型的感知的重要性)。
这里有一个和意识一样的取舍,有感知而无感知反应事物,我们认为它是没有感知的。
最后感知的前提是物质和物理性质,这既包括有形的物质也包括无形的物质。物质和他们的物理性质是感知的前提。同样的,尚未被证实的物质和物理性质,我们认为其实不存在的,比如暗物质和其性质。
现在我们可以部分的回答上面的一些问题了。
构成“我”的物质,在“我”出生前就存在了,物质不断的聚合或分散,在某个时期开始组成了我的物质边界,而这些都是在物理性质作用之下发生的。
这个边界之上,每时每刻都有物质进入,也有物质离开,边界也在不断变化。这个边界就界定了我的边界,也是我的物质基础。
而这个物质是不是我,则取决于一个意识的判断。既可以是我的意识,也可以是他人的意识。
离开了意识,这个物质边界就只是一个物质存在,是我们不曾知晓的山林中的一块石头,是不曾知晓的宇宙中的一粒尘,是我们不曾知晓的大海中的一朵浪花,边界只是一种短暂的物理形态。
虽然物质边界不断变化,物质也在进进出出,但物质边界之内的动态物质组合的物理性质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这个边界呈现出了感知能力。
有物质边界的实体很多,比如石头、砖头、微生物、植物、动物等等,但只有其中的一些有感知能力。
草履虫会向着营养物质游动,一朵花会向着太阳生长,小动物的行为则更为复杂,感知能力就是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进一步的人类设计的机械也是具备感知能力的,比如捕鼠夹、自动控制设备等等。
人类历经漫长的岁月才搞明白了物质和它的物理性质如何产生诸多的感知能力,并设计了众多的人工设备。这一切在当今的基础教育下并不难被人们所理解,但不要忘了取得这些成果的漫长艰辛岁月。
强调这个是当前人类正处于感知能力如何构成意识的探索阶段。
很显然,具备感知能力的事物也还是很多的,但是具备意识的事物显然只有我们能观察到的动物(包括高级动物)。
感知能力是物理性质的叠加结果,而意识是感知能力的叠加结果。
那么感知能力和意识的分界点在哪里呢?分界点真的存在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下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意识呢?
感知能力是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那么意识也一定是高级的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
这个高级一点的能力是什么呢?想想一个捕鼠夹的反应是不是很简单?我们把这种简单叫做机械反应,那么高级的反应就一定不是机械的反应。换个角度来说,再高明的机械反应,也还是机械反应。
我们再来看看与人的交流,我们和一岁小朋友以及和一个七八十岁老年人沟通会明显感觉不同,哪怕老人家老年痴呆了。
又或者你和一个初级棋手对弈以及和一个高级棋手对弈,感觉显然也会不同。
这个高级的能力就是,感知能力对感知能力的感知。更直白的说,就是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的同时将我们的反应产生的变化也作为做出反应的依据。
为什么我们会把下围棋作为人类智慧的巅峰?为什么爱因斯坦会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意识作为高级的感知能力,实际上是感知能力的高阶应用。最原始的感知能力是一阶,之后可以二阶、三阶、四阶……还能二三四阶叠加。
从这个角度来说,意识与其说是一个精神主体,不如说是一种大脑状态,它是有不同程度的,形象的说它是分层次。
然而并非只要是感知能力的高阶应用就会产生意识,意识的产生必须符合一定复杂度和组合方式,而这就是当下正在探索的。
到这里是时候回答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了,关于“我”的意识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类似,当感知感知感知的时候,意识产生了。
当意识意识意识的时候,“我”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