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跃迁》:顺心而动,顺势而为
最近把古典的《跃迁》读完了,知道这本书是因为一起学JS的珠海的大师姐半个多月前来广州面基的时候她送的。
拿到书的当天晚上我就看了起来,光是在看几位大牛写的推荐序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本书不简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除了三篇正儿八经的推荐序外,腰封还有背面推荐的大V就有十几个,徐小平、吴伯凡、李笑来、姬十三等等。我想,看到这里稍微有点眼力劲的你应该也能看出点端详了吧?
要知道在一个IP时代,大V们普遍还是很看中个人声誉的,推荐书这种事情可不单单是顺水人情这么简单,想要推荐关键还是得有料。
《跃迁》顾名思义,讲的就是“跃迁”。这个跃迁既可以是人生等级的跃迁,也可以是能力等级的跃迁,还可以是职位的跃迁。之所以如此,因为本质上都是个人的跃迁。在书中,古典划分了三个次序:认知跃迁、能力跃迁、能级跃迁。经过这三个阶段,你就会收获一个跨越式成长。而这就是本书所谓的“跃迁”。
本书一共有五章,前四章讲述跃迁的方法论,而第五章则偏向于信念,讲述的是古典关于跃迁的内在动力也既他所说的心法。
第一章说要想成为高手,实现跃迁必须要懂得“利用事物规律,放大个人努力”,属于贯穿本书的一章。
接下来第二章开始讲了我们要利用的“规律”,即由“幂律定律”揭示的头部效应。本章的核心就讲一个道理:无论身在何处、在做何事,要往“头部”靠拢。这既适用于就业、择城等个人选择,也适用于做好本职工作等个人努力。说得更直白一点,在面临选择的时候要选择头部。在选择既定的时候时候,要在方向上努力进入头部。
第三章承接第二章主要讲如何提高自己的认知效率、学习效率、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古典看来,学得更快,学得更好,意味着更强的选择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既,能更好的完成上一章的选择头部、进入头部的战略。所以,本章其实是实现上一章的方法论中的基础能力部分,也既个人的内在提升部分。与内在提升对应的就是与外在交互的部分,也既接下来第四章的内容。
第四章,讲的是我们如何从时间的维度及空间的维度去解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这一章是本书的核心方法论所在。时间和空间的描述我觉得不是很清晰,我觉得更好的说法是,看得更远、看得更深。其中看得远,只讲了“轮回问题”模型,提供的方法论是打破负循环,建立正循环。而看得深只讲了“系统”模型,提供的方法论是多层布点。
最后的第五章,古典讲了在应用上述方法论时的内在选择。即,我们看世界、看自己、看人际的出发点。这一部分更多的是个人选择,而非方法论。就好像一副扑克牌,1、2、3的大小问题是可观的。而打牌的时候,先出1还是3,又或者是2,这就是个人选择了。这一章,可以归结为是古典基于观察及个人人生体验提出的一些面对人生的底层方法分享。
自打进入IT以来,我的加班一直很多,个人时间严重被占用,诸多好习惯也停滞了。在我个人反思过去一年加班得失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第一个冲击我的是“聪明的勤奋”的观点,我不是一个不勤奋的人。但,近年的观察确实注意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同样的努力放在不同的地方,结果能差很远。是努力不对嘛?不是,努力是基础。只是我们要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以为努力能解决一切问题,那是思考上的偷懒。这和那些勤奋上的偷懒的人没有本质的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如果对方是一个勤奋上偷懒的人,而选择上勤奋的人,你可能连他都不如。所以,为了维护努力的勤奋的好名声我们要做什么?
聪明的勤奋。
我们要把勤奋交给聪明的选择,而不是交给运气。这是本书对我最大的提醒,提醒我过往我留意到了却没有认真思考过的,选择大于勤奋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提醒我的观念,但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一个。
对于这本书我也是有一些不认同的地方,仅举一例。里面说了功利的学习法,或许为了打破常规的学习法,所以古典强调这个,但我认为他忽略了一些问题。那就是,功利的学习法的目的在于找到答案。而我们的阅读除了找答案还有体验历程、提高逻辑等等。不同的读书方法有不同的使用场景,我觉得这是古典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但没说的。
书里还有很多的观点和方法论,推荐每一个人不能了解下面这句话的人都去看看:“取势、明道、优术。”
这好像是长江商学院的校训,我最近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这里的“势”是什么?是区块链火就去做区块链、AI火就去做AI嘛?
我觉得不是,我觉得“势”是一种系统性的外在力量,它在于能放大你的努力。
取势在取,我们不是要跟着趋势走,而是要借助趋势加快实现我们的目的。
有网友给这句话的前面加了一个词,甚是喜欢。
“正心、取势、明道、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