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快乐吗?
你是否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又是否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场下问过呢?
比如尝试新馆子的时候,
又比如肆意散步的时候,
还比如追逐人生目标的时候,
最后,是当你觉得不快乐的时候。
有人说人走得太快时要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要我说应该是时间流逝的太快时要停下来问一问自己的灵魂,
你快乐吗?
人生不一定是有意义的,但人生一定是有目的的。
生物在具备内在的生理条件,同时也面临这外部环境。
两者决定了生物层面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目的——生存,这是写在我们的本能系统之中的。
然而生存并不总是生命的第一目的,他会受到生理系统中更高级的层次的影响。
其中之一就是动物的情绪系统,最典型的现象就是抑郁症。
需要提出的是,抑郁症不单只存在于人类之中。
在此之上就是理智系统,人生是否有意义就是这一层做出的判断。
也正是理智系统,让人类得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对情绪系统的影响进而影响本能系统。
也就是说,理智系统具备调度情绪系统做出自我牺牲或者自我救赎的能力。
然而理智系统并非任何时候都处于主宰地位,甚至它最开始进化出来的时候也仅仅是服务于前两个系统,更直接的说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对于羸弱的理智系统,功能或许只是用以认识环境调整对环境的反馈。
再强大一些的,则能认识自我,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能认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得更好,甚至能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
这个层次的理智系统更多的还是顺从,顺从于本能,顺从于环境给予的设定,也就是他人赋予的人生目的也许还有意义。
理智系统再强大一些,就会进入到一个分水岭了,它开始质问生存的目的,开始思考一切的意义。这也就是隔绝绝大多数人和绝少部分人的虚无主义的河流。
横渡河流的旅程是艰辛而痛苦的,于是很多人退了回去,回到了对生活的顺中之中。而另一部分人,则最终到达了彼岸。他们把自己渡河的经验扔了回来,有意思的事,这些经验使得很多人有了更好的顺从在河岸这边的理由,而最终又是由极少数的人借鉴着这些经验摸索出自己的方法到达了彼岸。
渡河的关键在于自由意志,在于自由意志对自我价值体系的选择。
意识到虚无,才能意识到存在。安于既定存在的存在不是真正的存在,只是一种顺从。
可是无论顺从与否,生命也都是有其主张的,当然这也是生活的主张。无非就是顺从者的主张,来自于本能、环境、教育。而不顺从者的主张则是把本能、环境、教育等主张作为选择的选项,甚至于创造出一些新的选项。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其生活中的主张也不禁相同。按照我们的环境来说,主要是这几个,责任、金钱、玩乐,梦想。
他们其实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生命的第一驱动力。
然而以他们作为第一驱动力的过程中,更深一层的我们究竟得到了么?又或者说是什么驱动着第一驱动力?
答案有两个,欲望与快乐。
姑且叫他们元驱动力吧,他们是独立的两股力量,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他们是生命的设定,没有这两股力量,行为和生命不会呈现出目的性。他们决定了生命是否展开某些行为。
其中的欲望设定在于增量导致的满足,而快乐设定在于存量导致的满足。
欲望会驱使人去获得增量,而快乐则会让人停下享受存量。
另一方面,欲望会在情绪系统中产生负面的情绪能以督促人去行动,而快乐则之后激起正面的情绪能量。欲望之所以会产生爽的感觉,关键在于负面情绪消除的那一刻,好比你背了一百斤的背包走了一路,之后把它给放下,那一刻的轻松自在就是爽,只可惜这种感觉不能持久,无法和真正的快乐相比。
他们是独立的两股力量,所以他们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比如一个人肚子饿了,这个时候饥饿的感觉就是欲望的体现。然后他去吃了一顿饭,如果这顿饭的味道不错,而他又没有囫囵吞枣,而是像一个孤独的美食家一样,细细品味着每一口,那么这个过程里他收获到了两种的满足。
值得需要说明的是,这两种力量都是中性的,也就是说欲望和快乐是没有道德评判的,真正产生道德评判是事实的性质决定的。比如一个人满足于他做了一百件好事,而另外个人满足于他做了一百件坏事。他们都是快乐的,但是在道德上显然又截然不同。
这和一个人赚钱,还有一个人尽职工作是一样的道理。一个给纳粹认真工作赚钱财富而图害犹太人的员工,显然不能说是一个好人,这里只是想说驱动力本身是中性的。
正如饿了人要想吃饭,进而吃到了好吃的美食,生活也可以满足欲望并获得快乐。但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这里的快乐只是欲望的随机附带品,负面情绪才是欲望真正驱使我们的能量。
所以我们主张生活应该去追求快乐,而非欲望。当然,生命的必须欲望还是要去满足的,因为这一部分的欲望本身也不被我们所控,饿了就要吃饭,困了就要睡觉。
但是另一部分就完全不一样了,那些通过利用人脑缺陷持续产生对增量的需求无限放大和拉长欲望的行为,我们应该要想办法避免。
另一方面,我们主张生活应该要去追求快乐,而非金钱、梦想、责任。因为这些追求本质上都是通过欲望与快乐激励我们,而欲望我们也说过带来的实际上只是负面情绪,也即爽不过三秒。所以直接追求快乐,其实更符合我们的本性,这些只不过是达到快乐的途径和工具罢了。而且他们也未必会给每个人都带来真正的快乐。
满足好必须的生存欲望的同时找寻让自己快乐之物,才是真正的智慧之举。
从这个角度来说,财富必定是在追求快乐过程中需要达到一定水平的,因为财富不足会导致一些基本的欲望无法满足,而无法满足的欲望会持续产生持续的负面情绪。佛教徒可能会说,你可以把欲望砍了呀,这一点我不认同,我们不寻求过多的欲望,但是作为一个人来说基本的欲望还是要满足的。
王阳明最终抛起两家,就是觉得两家想念父母之情,孝敬父母之意,有违良知。违法良知人会产生负面情绪,所以你就知道良知其实是欲望,觉得某件事情应该完成从0到1的一个增量满足。
说到这里,你会发现其实快乐是一种更根本的主张。六年前我打破思维的牢笼,想明白了人在选择价值体系的时候是具有自由意志的留下了这个问题。那就是用自由意志改怎么选?
今天我的答案就是按照让你按照快乐的方向去选。这也是为什么哲学家们永远不能达成一致的原因,因为他们的哲学最终都是基于让他们自己快乐而提出的。
那些还在虚无主义河流里的人,顺着快乐的方向或者痛苦最小的方向应该能到达快乐的彼岸了。
快乐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存量产生的满足情绪,他最弱的形态是平和。它产生于我们的情绪系统,而情绪系统是可以被理智系统塑造的。就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们不单可以通过在有限的选择里让自己快乐,还能通过自我修养让自己的快乐越来越多。
去追求让自己快乐的事物,不论你正在经历什么或是准备要做什么,都问问自己。
你快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