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面包
我第一次读与西方哲学有关的书是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来源于他在台湾大学上的哲学入门课。
这本书里对一些西方主流哲学家的理论进行了介绍,在把人引领进哲学大门的同时,也在试图解释哲学是什么。
时隔多年我已经不记得他在这本书究竟讲了些什么,除了他对哲学的那一个比喻。
如果生活是块面包,哲学就是调味料。
那时的我还在读大二,生活简单得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和考试。一切都还在既定的轨道之中,没有太多的自主性,故而也没有太多需要调味的地方。
尽管如此,我还是对哲学有着浓厚的爱好,并不是为了改变生活,而仅仅是想理解生活、理解自己所遭遇的一切。
对我来说,我这块面包从何而来以及为什么吃这块面包才是更重要的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忘记了这个比喻,当然也忘记了那一本书。直到后来,我理解到这种以本质论及目的论看待生命的视角是荒谬的。一来是我们看不清,二来就是我们的自由意志赋予了我们选择的权力也既反叛一切既定安排的能力。
我们无法理解面包为何而来,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在吃着面包。但是我们能不断地塑造这块面包,让它更能符合我们的口味。
从这个角度来说,哲学确实是生活这块面包的调味料,甚至还能是原料——把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前几天在和女票散步的时候,谈及最近正在看的《存在主义咖啡馆》,说起胡塞尔和现象学。
在复述了好多书里的观点后,女票提了一个问题,但是这些有什么用呢。
对我来说,这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哲学有什么用呢?它仅仅只能作为一种智识的乐趣嘛?或者更高级的脑筋急转弯?
在我看来,理解自我和世界是它最大的公用。但这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的答案。有什么价值是它能带给每一个人的呢?
顺着这几个问题,我也就想起了最开始说的傅佩荣的那个描述——它是生活的调味料。
生活是每一个生存着的人的必然经历。每天你都必须去吃这个面包,直到生命的尽头。
我知道这么说很多人还是无法理解,所以我们就具体一点,用上面提到的现象学来试着改变一些面包的味道。
先看看我们的调味料——现象学,现象学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不如说是一种方法论。它的核心方法是,描述现象。这里的描述是有特定要求的,就是要悬置判断的描述。判断就是那些我们主观做出的结论,比如看到天空乌云密布就觉得对下雨。而现象指的是事物呈现给你的原始信息,比如一本书的质感、颜色、重量等等。
结合在一起,悬置判断的描述现象。
下面来看看我们有的一些面包。
第一个面包和我们自己有关,当我们准备换工作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可能会呈现出三种状态。1,对找到新工作的极度乐观;2,对找到新工作的极度悲观;3,对找到新工作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这三种情况都是基于判断得出的,这是对未来的一种超前反映。这种反映会对我们的现存状态造成影响,按照现象学的方法,我们可以摒弃这种观点,去客观的观察当下就业市场反馈出来的现象。可以是收集数据,也可以通过自身实际参与获得实际情况。悬置判断的同时,我们没也悬置判断产生的情绪。
仔细品味这个过程,像不像佛教倡导的活在当下?像不像是正念冥想对受想行识的干预?
第二个面包和他人有关,我们总会对人和事产生预期。预期骗子兑现诺言、预期方便面煮出来能和包装一样肉蛋俱全。通过悬置判断,我们去观察可以发现,骗子总是一次又一次的不守承诺、方便面开出来就一个面饼和几包调料。若我们悬置判断、降低预期,不上当受骗不说,及时止损和安心吃面还是可以办到的。
像不像中国智慧里的“听其言,观其行。”
第三个面包和世界有关,大多数人会觉得世界有一套法则,有时也会觉得人和人都用共通的特性,一般来说是好的特性。比如天道酬勤、父母一定会爱子女,政府一定好吧打住。当我们悬置了这种判断,去认真的观察现实世界、去留意每一个具体的个体,我们会发现没有绝对的共通的准则,也可以说没有绝对的观念共同体。只有变化万千的具体场景以及千差万别的个人,我们悬置这些判断,去理解每一个具体的场景、去考察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历程才能真正的理解我们深处的世界,也即其真实的运作情况进而做出更贴合实际的生活决策。
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吧。
哲学作为诸多学科的源头,同时也是顶尖智慧的集合。各家之言各有选择、各有侧重,正如不是所有的调味料之间都能混出好味道一般,很多哲学观点也是不相容的。所幸,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只有一个。用什么调味料更多的看个人的口味和所经历的人生以及想要的生活。
哲学能改变生活的味道,是因为它提供了让你理解诸多问题的方法,很多时候当理解了问题的来源,解决方法也就显而易见。
这是哲学最一般的功用,适用于绝大多数不喜欢生活味道的人。
而对哲学应用的极致,就是将哲学作为生活方式。这时哲学就不再仅仅是调味料,它也成了生活的原材料。
它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