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轻安
我们说过,正念就是保持对当下的觉知,包括了自己的身心活动。
换句直白的话来说,就是能知道此时此刻自己正在做什么,自己正在想什么。
就拿此时正在写这篇文章的我来说,我的眼睛正在看着我的屏幕,我的耳朵正在听着按键发出的嘟嘟声波,我的手指正在触摸我的键盘,而我的意识正在不断涌现出你看到的这段话。
而当我没有正念的时候,我的眼睛可能仍然对着我的屏幕,我的手指可能仍然放在我的键盘上,我的耳朵仍然也是通畅的,而我的意识自然也在活动。
尽管这些都没有变,但我也许对屏幕视而不见,对声音听而不闻,对键盘触而不知,而我的意识也许正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游荡,它可能是当下的时刻,也可能是在过去的某个时刻,更可能是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但绝不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
而我们的意识游荡,只会在某个或主动或被动停下思考的时刻,才会再次回到当下。
所以养成每天冥想的习惯,其实就是每天固定给自己一个回到当下的契机,一个给迷茫者找回生命的机会。
停止思考就是意识停止活动,思考也就是意识活动。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意识怎么可能不活动呢?
可以的,类比一下人的可以了。人不活动不一定代表人没了。同样的道理,意识不活动,并不是无意识,而是有意识但意识不活动。
这就是自古以来,静坐、禅修、打坐、冥想等一切通过静的方法修炼心性的最核心的关键之处,只此一条。
冥想虽好,但我们仍然需要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意识活动自然还是需要的。
对意识活动与意识活动停止的配比不同就产生了两大类偏好问题——“入世”与“出世”。
“入世”就是意识活动为主,也就是心系着各种个人、家庭、国家、世界的事情为主,而停止思考这种技巧则是过程中用来调节自我的工具,极端情况就是每日尘劳而不自愈的芸芸众生。
“出世”就是意识停止活动为主,而生存之类的需求则完全只是将就之举。极端情况就是那些进入超脱“状态”的人,当然这种情况过于超脱现实,也就不能用科学证伪了,是不是真的有我也不知道。
出世之人自有出世之人的法子,我们大多数人自然还是入世之人,所以意识活动自然还是我们的不可分离的。
冥想有其形而上的一面的同时也有其科学的一面。换成好理解的话来说,就是冥想的人具备一些科学可以观测到的生理状态,而这些生理状态科学已经证明是对人自我疗愈有巨大帮助的,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的层面。
而有意思的是,这种疗愈即便不通过科学的手段,往往通过身边人的直观感觉也是能显而易见的。这种他人能观察到状态的改变,在古籍中就叫“变化气质”。
也就是说,人借由冥想达到的状态改善的影响是整体的,并不会因为意识再次活动而立刻丢失。
但是,我们这里并不是想强调的这一点。我们想探讨的是一个更大的话题,
我们在意识停止活动时达到这种具有自我疗愈的生理状态能不能在意识活动的时候也可以达到?或者接近呢?
答案是,可以!如果你认真看了今天的文章以及之前的文章我想你应该已经想到那个答案了。
正念。
为什么可以我们就不探讨了,这有进化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大量的研究。况且再多的力学分析,也无法让一个一心躺平的人坐起来。反过来说,一个躺平的人想坐起来还需要你去做力学分析嘛?
正念的概念很简单,但是要时时做到正念很难,特别是我们这个以夺取人们注意力为利的时代。他人怎么想我们不管,我们受好自己的内心就行。
停下思考固然能让我们恢复正念,但当我们处于非正念的意识活动时,我们还怎么能意识到停下思考呢。
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非正念时刻,而在于正念时刻我们如何保持正念,更关键的在于我们在正念意识活动时刻,如何保持正念?
换句话说,我们如何防止或者减少我们从正念意识活动中离开当下?
答案就是这篇文章的标题———慢轻安。
慢指的是我们身体或者意识的活动比我们正常的速度稍微慢一点。
轻安指的是我们让内心轻轻的安定下来,也就是让意识活动轻轻的停下。这也是冥想的一个衍生窍门。
如果仔细大量我们的意识活动,你会发现它其实也是有中点的,正比如我们的呼吸,我们通常都觉得呼吸是不停止的,但是其实在吸气与呼气之间,是有一个微小的停顿的,意识活动也是如此。
慢轻安的理念正是在意识活动的每一个小段中,我们要放慢速度,而在达到那个分段点时要轻轻的达到。
而这么一个小轻安的过程,实际上相当于给了我们一个冥想的瞬间。
而慢的理由我们接着说,但是其实到这里你就可以自己从躺着坐起来了。力学分析与否其实不是那么重要了。
正念是需要意识的注意力支持的,而我们说过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同时注意力的转移又有一套固有的机制。而我们又说过保持觉察的能力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保持对注意力转移的觉察,而对当下的觉察正是正念。
这句话其实描述了两个闭环,一个正反馈的环以及一个负反馈的环。而这个负反馈的环有一个我们熟悉的名称——因果轮回。
可以看到,我们要维持这个正反馈的环需要三个条件:一、把注意力的一部分放于当下;二、注意力有足够的盈余去知晓注意力的焦点及其转移;三、注意力转移的时候把其拉回当下。
一是正循环的起点,也是我们的自主的主动选择行为,没有正念的初始意愿后面的问题也都谈不上。
三是和一看着类似,其实一个被动的行为。也就是在我们意识到注意力转移的时候,大脑需要被动给意识推送的想法。这个被动回路的形成需要刻意练习,而可以练习的方式也就是一,主动的多做正念,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被动推送回路。当然,在形成被动回路之前,只要你主动的正念的这个意识不断,它就会一直在你的脑子里,所以也并不需要被动推送。
所以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二,当我们作出了正念的选择后,让它驻留于意识中,同时能在注意力被转移走之后,且在正念的想法消逝前把它拉回来。
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注意力盈余去意识到注意力的转移,那么正念的想法很快就会因为注意力关注了新事物而消退。
说道这里你就该明白,慢就是这个让注意力留有盈余的方法。
而慢与轻安放在一起,就是慢轻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