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快乐的第一步》的里,我明确了追求快乐的第一步是保持对自我的觉察。而其中重点是对自我情绪的觉察,除了情绪之外的自我觉察是为了处理情绪信号提供附加的信息。为了强调情绪信号的重要,这里重申一下把快乐作为追求的人生主张的内涵——创造快乐的情绪,不破坏平和的情绪,减少不快乐的情绪。
另一方面,即便不是为了快乐,不论是把什么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保持对自我觉察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意味着内心明净,失去自我觉察也就是失去了我们本心,失去我们的本心我们也就很容易失去重要之物。我认为这也是一种与自己失去联系的状态,在《不要和自己失去联系》里面我讨论过了这种状态,这里就不赘述了。
知道了自我觉察的目的和自我失察的风险,我们需要再进一步探讨一下究竟什么是自我觉察。严格的说,自我觉察其实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下,你能关注到身体的感觉、能关注到升起的情绪、能留意到闪现的想法,也就是你能觉察到发生在自己变化。
这种状态是一个宽广的范围,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变化都能有所觉察就是所谓的念念留心,而对一切变化都没有觉察那就是所谓的脑死亡了。保持自我觉察本质上就是要维持这种状态,维持的越长越好。而在做到时时维持这种状态之前,能在特定时刻能进入这种状态是最近的目标,对于追求快乐的我们而言,重点就是不快乐的情绪出现的时候,贪婪、愤怒、害怕、焦虑……
自我觉察的主体是意识,感知和认知作为意识的两个基本功能,它们都具备控制注意力的能力。试想一下,当你走在马路,忽然头上飞过一架直升机,你不由自主的抬起头看了看,之后想起来你还在过马路,于是又把头拉回到了对路面的关注。在这里感知与认知先后完成了对注意力的转移。
感知是被动进行的,很多时候也不会转移注意力,而是自发的就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了处理。只有当觉得事态紧急时,才会通过转移注意力将认知能力定向调动过来,这时候我们的认知能力就会顺着这个注意力的方向去处理事物。我们有时觉得注意力的不集中其实是感知系统过多的转移了注意力。而对生活的麻木不仁,则是感知系统在有的完全被忽视了。
而我们提到的情绪正是感知的对象之一。很显然,无论是被感知系统转移走注意力,还是忽略感知系统的信息都是无益于我们的,也就是放任情绪以及无视情绪。所以自我觉察的实质就是收到感知的信息,同时不丢失对注意力的控制。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的是我们的认知能力。这就是自我觉察,认知能力对于感知以及注意力的认知。
由于注意力是认知的基础,所以对注意力的认知其实也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加上我们说过感知和认知是意识的两个功能,所以这里我们又绕回来了!自我觉察是对意识活动的认知。这里的认知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的利用认知能力去觉察,另一种是利用感知能力的注意力调用机制,触发认知能力进行觉察。
我们的认知系统大部分时候都进行着工作,所以主动的利用认知能力觉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注意力单一时间只能作用于一个客体,因而长久的保持自我觉察状态只能通过第二种方式。而第二种方式又反过来只能通过第一种方式来练习。所以第二种觉察是我们的目的,而第一种觉察是我们训练的方法。
举个例子,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感知感受到这种情绪后,会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攻击性的事情上,比如骂人甚至攻击他人上。而这时我们的认知系统没没有觉察这一点,它更多的是在想怎么骂人这种策略性问题。而如果我们能在生气时将认知系统转移到生气这个感受上,由于注意力的单一性,我们就不太可能骂人,而是开始思考应对生气这个感受的最佳策略。
这就是培养觉察能力对感受被动觉察的溢出。我们不会被情绪带着走,而这就是追求快乐的基本要求。当然,这一点不那么容易做到。大多数我们生气的时候,都会带着攻击性的行为,这是进化留下的先天反应。索性的是,我们对感知系统的第一反应是可以塑造的。这种方式正式通过第一种主动的觉察来形成条件反射。
只要时常主动的用认知能力去觉察自己的意识活动,尤其是包含情绪在内的感知活动。渐渐的我们就会锻炼出对自己意识活动的条件性觉察,而非原始的条件性反应。对追求快乐的我们而言,就是我们不会再忽略那些不快乐的情绪,同时也不会应激性的被不快乐的情绪带着走。我们能审查自己的情绪并用理智去选择最合理的行为(包括不行为)。
觉察能力的培养具体有很多形式,比如反思、比如写日记,而最合适的是正念。正念的概念正是对应着对自我保持觉知,反思和写日记相比,正念是对当下进行的训练。而对当下进行的训练,会使得被动的觉察也是当下发生的。正念可以和很多行为结合,比如正念冥想、正念吃饭、正念散步、正念跑步等等等等,一切的当下皆可正念。
而正念冥想是其中最好的形式,因为它对自我的主动觉察最为细微,因而培养出来的自我觉察能力也最为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