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

在经过了一年的忙碌加班后,稍稍静下心来,忽然发现又到了遍地都是股神的时期了。

上周和同事一块吃午饭的间隙,听到一个刚毕业不到两年的同事和另一个毕业不到一年的同事兴奋的交流到:“昨天股票赚了三百多”。

那天的午饭他加了餐,吃了近四十块,在中信广场这本不算很贵,但对比平时,这顿饭充满了乐观的喜悦。作为一个体重不到一百斤的小伙子,他平时也就吃个二十多块。

早在2015年初牛市的时候,当时的几个同事也天天在单位的饭堂里,互相对比昨日收益,早饭、午饭、加班时候的晚饭。那时他们还有一个群,好像叫“冲破一万点”。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别说一万点六千点都没到,每日的兴奋交流,也变成了后面的比惨交流。谁谁谁割了多少肉离场,谁的哪支股票被停了牌,谁又要彻底放弃等待下一个牛市。前同事说,冲破一万点后来也逐渐没人说话了。

转眼间四年过去了,似乎新的一轮小牛又来了。听说新晋大妈们纷纷操起家底准备到股市里,大有所为一番。前同事的群可能会再次沸腾吧,只是这一次是为冲破一万点高喊呢,还是为了解套高喊呢。

我问赚了三百多的同事:“你是咋买股票的?买了哪支?”

“我兄弟教我买的,买了XX股。”

“他很牛逼嘛?”

“他玩了半年,有人带他,他一个同事比较牛逼。”

我没在说话了,因为不知道他这兄弟信息准不准,也不知道他这兄弟的同事是否是真牛逼。

隔天中午,前一天和我们一起吃饭的另外两个也是刚毕业不久的同事开始讨论起了开户的问题。再隔天同事们开始讨论起了具体的股票。一如我前同事们当年开始炒股的架势。

他们当中或许会出一个真正的股神,也可能大潮退去全身而退。

但人性告诉我,他们更可能成为新一波的韭菜。

GDP

城市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是交换,大量的交换。尽管现在的物流快递外卖相当发达,但城市作为交换主体的地位是不会动摇的。在大多数县城,你是看不到摩拜和ofo的,送外卖的小哥估计也是看不到的。只有规模足够大的城市里,你才能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一些交换红利。

可交换的东西很多,基本就两类:商品、服务。除此之外,还有作为交换媒介的钱。如果没有商品和服务,那么钱就是一堆纸。

得益于互联网,很多以前只有在大城市才能享受到的东西现在小城市和农村都可以享受。同样的,一些以前只在特定区域享受到的东西现在也可以在城市里享受。虽然还是有一些东西,只在特定地区才有,比如旅游景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城市里能交换到更多的东西,更多的商品、更多的服务。而这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选择。

GDP是衡量商品和服务提供量的一个指标,虽然有着统计上的问题,但当我们用来进行城市间的横向比较时还是能说明很多问题的。

至于能说什么问题,我就不说了。打开去年的各城市的GDP统计结果,算一算人均GDP。聪明的你会有自己的结论的。

吓跑那只猴子

最近看了Tim Urban讲拖延症的TED演讲——Inside the mind of a master procrastinator,很是喜欢。这是一个轻松愉快的演讲,并没有很多高深的科学理论与调查,是作者的个人体验与总结。但这又不局限在他一人身上,作为一个博客作者,他的这个观点早已得到了不少读者的验证,也包括我。

这个TED主要说的是我们的大脑系统是如何在拖延下运作的,包括我们期望的行为、为什么会拖延以及何时停止拖延。Tim将我们的大脑系统抽象成了三个个体:理性者、开心猴子、焦虑怪兽。

理性者是我们的理性能力,它进行逻辑分析、做出宏观判断、并能制定出那些能实现长期有利目标的重要任务。而开心猴子则不管这些,它只要当下开心,它倾向于做愉快和简单的事情。有时理性者和开心猴子能达成共识,做一些轻松愉快并重要的事,比如吃饭、比如睡觉。

然而大部分时间它们是无法达成一致的,因为很多重要的事情并不轻松愉快,而很多轻松愉快的事情也不重要。每当碰到这种情况,往往是开心猴子占据主导权。这只开心猴子,就是一切拖延症的根源,理性者拿它完全没有办法,任由时间流逝、事态恶化,直到我们的第三位主人公登场。

焦虑怪兽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沉睡状态,只有我们出现危及时刻它才会出现,比如寒假要结束了寒假作业还没开始写这类。在重大事项上我们之所以不会拖延到尽头全靠焦虑怪兽的苏醒,虽然它的苏醒意味着我们彻底陷入了崩溃的边缘,但有意思的一点是,开心猴子比我们还害怕焦虑怪兽。所以当它苏醒的时候,就是开心猴子溜之大吉的时候,而一旦开心猴子给吓跑了,我们的理性者就可以临危受命专注的解决我们的问题了。

梳理下它们三者的关系,理性者受制于开心猴子,开心猴子受制于焦虑怪兽,而焦虑怪兽对理性者则基本没有影响。由于理性者才是我们做重要事情的主体,因此Tim给出了克服拖延症的对策——唤醒你的怪兽,吓跑 那只猴子。具体方法就是通过主动给自己多设置deadline(可以叫死线、也可以叫任务节点),并时刻紧盯着它。

Tim的这个方法我试了一周,奇效。它不单解释了我过往的一些经历,而且为自我管理时理性脑对感性脑的无助提供了强大的后援。

健康管理

健康的身体是生活的基石,也只有在健康状况下人们才能更专注更高效的做事。

健康很可能是一个被大多数人选择性无视的话题,虽然仔细考量会发现我们的周遭还是有许多关于健康的宣传,遗憾的是更在意这个问题的往往是中老年人,而且大部分还是中医养生。大部分年轻人反而不太在意这个事情,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我自己是一个典型的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长年在不锻炼-感冒-锻炼-不锻炼这个循环里。每一次感冒过后就跑一阵步,然后渐渐的又不锻炼了。如果不是我免疫力低下感冒的话,我想十有八九是不会运动的。

因为感冒而跑步的另一个好处是,每次跑几天后感觉个人的状态就特别的好,从睡眠质量到精神状态再到记忆力,方方面面。就我个人来说,健康的身体确实能带来诸多的好处。只是每次习惯这些好处以后,不知不觉的又忘记了这些好的状态是怎么来的。

在这种循环里往复了很多次以后,最近我终于意识到了维持健康的重要性。健康这种东西如果不管确实是会自发的走向劣化的,要维持它需要主动地消耗能量,而要维持这个主动就需要持续的主动意识。

就像规划金钱、时间、注意力一样,健康也是一个需要规划、需要管理的东西。健康管理需要关注三个方面:营养、运动、休息。这三个方面应该算是常识吧,就我个人经历来看,只要有一小段时间没有好好处理这三条中的一条的话,身体就会提意见了。

在这三个方面如何注意网上就有很多资料了,真有心去做的话还是不难的。关键在于自律,在于把它纳入自我管理的内容当中。

仔细想想,身体作为内心的居所、作为与世界互动的桥梁,对它放任自流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啊?

对我影响最大的三位老师(三)

你要如何认识与改变这个世界?

当你想明白了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明确了在于他人相处时要奉行什么样的原则。你自然而然会碰到很多现实的问题,虽然现实问题总是存在的,但由于预设了原则,你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少了很多选项。这是由于主观选择造成的,而并非是客观上的不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讲,做一个有诸多原则的人确实会比没有原则的人来的辛苦很多。好在尽管现实充满了诸多的限制,但潜在的可能性还是很多的。当我们主观排除掉一些选项的时候,并不表示我们就无好路可走。也许我们只是没有发现它而已,或者发现它了但是没能掌握走好它的方法。这几年常常听到一个叫认知升级的词汇,认知升级说得简单点就是能认知到一些原来没能看明白的东西,包括看到一些原来没有看到的好路。而认知升级我更喜欢另一个词——心智解放。这个词是《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的副标题,作者是笑来老师。后来他又写了很多书,除了《人人都能用英语》我都看完了。从笑来老师这里学到了不少做事的具体方法,也有一些理念。这些理念对人的帮助还是挺大的,尤其是你有了明确的目的与方向时。它们即是学习与成长的方法,也是把事做成的方法,更是做自己以及与别人划清界限的方法。不管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笑来老师的东西都能对你有所帮助,哪怕你是要当希特勒。但我深深的相信这一点,当你成长到一定的程度时,你是不屑于当希特勒的。因为成长的下一层级是共同成长,这天然的就需要共赢意识,而这恰恰是大多数笨蛋一辈子也想不明白的道理。从这个角度说,笑来老师也有在认真的改变着这个世界、让它变好。不同于老罗与连叔的是,他是从能力这个不确定性更大的更现实的角度入手。

对我影响最大的三位老师(二)

你要如何与他人打交道?

做一个有个性的人,势必会引起那些“没个性”的人的议论,这是不可避免的,谁让个性就是共性的对立面呢。有时它甚至会引起与他人的冲突。可能在观念上、言论上、甚至实际的利益上。在一个鼓吹集体主义的土地上,个性常常是大多数人眼中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如果大多数人眼里的观念就是正确的观念,那么这世界上怕是早就没有多少有个性的人了,可能也不会有首富。因为集体可以投票分了诸如马云、李嘉诚等的财富。可事实并不如此,大多数人还是知道有的事情是错误的,有的事情是正确的。那么,在与人相处时具体的边界在哪里?哪些冲突是合理的?哪些冲突是不合理的?冲突发生时我们究竟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应对才合适?这属于哲学中的道德问题。一切哲学问题本质上都是一种选择后的理论,所以在碰到这个问题时我们自然而然也并没有所谓的“真理”。这样看来这个问题是否就是无解了?答案当然不是。若你是个“坏人”的话,这自然不是问题,一切以你的利益最大化为考量。杀人放火会坐牢不能做,沾点便宜推卸责任有甜头那得做。你要是个“好人”的话,这就有点麻烦了。朋友借钱不还怎么办?上司要求欺骗客户怎么办?在一些本该捍卫自己底线与边界的问题上,大多数好人经常会犹豫,甚至会理亏,坏人最喜欢利用这点。得益于连叔,我才可以清晰的认知到个人的边界在哪里,才可以识别出那些“坏人”。无论他们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总之捍卫好个人的边界就是了。当然,连叔教我的可不止这些。在和他学习人际伦理的几年里,还从他那学到了自由、投资、择业、市场、婚恋等等知识。对他,我只能说相见恨晚。

对我影响最大的三位老师(一)

身处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向他人学习的方式有很多很多。大到平台大V,小到寻常朋友,我们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很多。在这里要感谢,那些不吝给我分享各种知识与经验的各位朋友,谢谢。

在众多我学习的对象中,有三位对我的帮助是最大的,在他们的为人处世中我完善了自己应对世界的体系。因而,把他们三位当作我的人生导师一点也不为过。我在平日的生活以及文章中经常会直白的表示自己受到他们的影响,这回就系统的把他们对我的影响说一说。

每个人最初都会受到父母的庇佑,所以我们最根本的观念是来自于父母。然而,当我们逐渐走出父母的保护,面对着这个外在的世界的时候,自然而然我们要面对这么几个问题,无论你有没有具体的想过,它们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你的行为模式中的。它们分别是: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要如何与他人打交道?你要如何认识与改变这个世界?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自己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自己与其他独立个体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如何提高自己解决前两个问题的能力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它们虽然立足点不同,但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而对我影响最大的三位老师分别帮我找到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他们是罗永浩(老罗、罗哥)、连岳(连叔)、李笑来(笑来老师)。括号里的是我平时对他们的称谓。根据他们分别在这三个问题上,对我的实际帮助来排个序的话是这样的。

第一个问题:老罗、连叔、笑来老师。第二个问题:连叔、笑来老师、老罗。第三个问题:笑来老师、连叔、老罗。为了不太啰嗦,每个人就只说影响最大的问题了。

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个性就表示了你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会有所偏好。在我们这个土地上,在我们心智未开的年纪,总有一帮人会想要告诉你,你要如何如何。他们未必有恶意,很多时候可能还是好心。“你得怎么样怎么样,不然的话会怎么样怎么样。”还在爸妈身边的时候,这种言论对我倒是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当我踏入大学开始,这种言论就多了起来。本来这些建议如果只是一种选择标准那也还好,但总有人喜欢把话说的很绝对,貌似你不按他们说的做就吃亏倒霉。可事实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在大学第一次知道了老罗,也是第一次知道在这个土地上的各种乱象。更是看到了老罗在选择面对各种“歪风邪气”的时候,依然坚持内心中的那个自我。那会他常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里的勇是坚持内心的自我,这里的惨淡是那些社会上鼓吹的你不怎么样就会怎么怎么样。后来,我才明白这叫价值观。对于一类的人来说,内心的自我大于外在的如何如何。这些年,要感谢老罗。他让我看到了做一个有个性的异端并不会必然导致如何如何。这一点在后来的经历中尤其重要。如果你也是一个有个性的人,并且也困惑于自己与周围人的不同,不妨看看老罗。

你要如何与他人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