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大脑的模型

要对自己的大脑进行观察就需要对它建立一个模型。大脑的物理形状就像是一块精雕的豆腐块,然而因为它在我们的脑壳之中,做为自我观察者,想要从物理方面对其生化方面的了解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认识自己的大脑,对其进行试验性的观测,更实际的是从内心层面或者说心理层面进行观察。

对内心进行观察可以是个古老的话题,也能是个新近的话题。前者涉及到了诸多科学时代前的体验论方法,后者更多的是现代心理学方法。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论选择,你既可以选择佛教唯识宗的理论,也可以选择左右脑的理论。在这里,我选择的是最简单的模型——意识与潜意识。

大脑作为一个器官自然是要工作的,就像其它器官一样。而大脑工作的结果就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这是我们的大前提。而对于大脑的工作,基于生活经验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我们能立即觉察到的,为我们所感知,为我们所控制的部分——意识。另一类则是我们不能立即觉察到的,甚至完全觉察不到的,不为我们所控制的部分——潜意识。

这里为了观察方便,将意识和潜意识与“我”分开了,但其实“我”本身就是意识与潜意识的融合体。通常而言的“我”只是被感知到的意识的那一面,而潜意识虽然通常不被观察到,但它实际上会对意识产生影响,进而最终影响了“我”。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潜意识会影响到意识,但是反过来说意识同样也能影响作用与潜意识,这也就给“我”提供影响自己被动被塑造的那一面。进而也就是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我”。

当然,对潜意识的理解以及影响不单单只能让“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我”,它还能解决我们在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但,只有一个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他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另一方面,比其掌控生活更容易掌控的是自己的内心。

构建自己的信息系统:输入输出篇

第三次工业革命又叫信息革命,一如蒸汽革命及电力革命一般,信息迎来了它的爆发——指数型爆发。

人们很难说究竟是信息的爆发促进了计算设备的发展,还是计算设备的发展导致了信息的爆发。但是从后来的发展看,它们确实构成了相辅相成抱团前冲的驾驶。

信息洪流已是不可避免,但到了今天事情又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的信息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温和,不再像江河里静谧的水流,它更像是满天的暴雨,每一滴似乎都朝你扑面而来,生怕你不知道它的存在。

前不久看完了《反脆弱》,里面提到这个时代大部分的信息都是噪音,真正有用的信息往往淹没在噪音的洪流之中。

不去获取信息吧,那么就会错失有用的信息。过渡关注信息吧,又会被噪音冲昏头脑。看似两难的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获得真正有效的信息。

不获取信息不是,获取错误的信息也不是,从流沙中筛出金子才是我们想要的。

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世界是片面的,但是这有助于我们解决一些问题,能让我们更多的关注到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

可以使用很多的维度去区分我们能接触到的信息,为了便于实施我只是简单的从主动与被动两个角度来优化我的信息摄入:

1,屏蔽不需要的被动输入信息;
2,提升主动获取信息的效率;

说了好像没说一样,但是按照两条原则自我观察一段时间就能发现可以优化的地方了。说说我这段时间具体都做了些什么吧。

1,绕过垃圾广告,浏览网页的时候,用了 chrome 浏览器的广告屏蔽插件,相信很多人在用了;
2,使用同样的邮箱管理工具,由于网龄够长,所以我有三个邮箱,使用统一的邮箱管理,通过过滤规则将所有邮件统一收件、归纳、屏蔽;
3,同样由于网龄太长,所以将近二十年的密码分布在了很多地方,可能是本子也可能是某个云笔记,甚至可能是一个txt文件里。早两年开始用 1password。但是,统一的工作一直没做,最近用了周末一天的时间全部归并了;
4,使用 rss ,使用统一的入口把我关注的人统一到一个地方来读取信息流以及博客更新,这么做最重要的是为了绕开垃圾推荐算法;

两条原则对应的结果就是,在我主动去获取我需要的信息的时候,我只用去一个地方就能无干扰的获取这个信息。而当我想要跳出自己的信息圈的时候,再去各个平台去退出登录状态随机无目的的获取信息。

而对于我们要传达的信息,我也简单的从重要和不重要的角度做了区分,同样是两个原则:

1, 重要的信息要经过认真的思考,应该方便跨时空传达及反复传达,且能收到反馈;
2,重要的灵感及思考应该在其消失前将其快速捕捉;

至于不重要的信息,随便怎么发甚至不发都没啥,朋友圈基本就是这类型。

基于上面两个原则,那自然就只能是通过写下来的方法了,因为记忆力是靠不住的。

然后,随时随地能写,且能及时保存和发布,那最好的途径还是博客。而正好,这个工作我之前已经完成了。不一样的是,为了让这个动作能变成随时随地,我将自己先前优化好的编程形式的写作的工作流放到了一台服务器上。这样我的各个设备都可以通过他完成写、存、发的过程。

总结下,就是按信息输出的紧急程度使用电话和语音通话,次一级的输出则使用微信、短信,再次一级别的则使用邮箱输出,项目管理工具反馈。这个顺序也是我获取沟通信息的紧急程度顺序。然后,对于那些特别重要或者稍微有点复杂的想法则采用文章的形式,公开则走博客,不公开则走邮箱,总之要留底。这样是我还没做完的事情,我会一点一点的把这些年我分散在各地的文章都统一收录起来,只用一个地方来管理。

额外的,之前不喜欢发公众号因为麻烦,所以改成了发链接的形式,这次发现了一个把博客转公众号快速发布的方法,和复制链接差不多,那就是直接把博客的排版直接附上去就好了。然后,再拍张我家可爱的猫猫就完事了。